法媒:中国打造本国版SpaceX增强太空实力
中国在超越俄罗斯和欧洲之后正大力投资,力争在可重复使用火箭领域赶超美国。多位专家表示,中国可能在五到十年内超越美国。
《费加罗报》的文章写道,如果说过去二十年中国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那一定是太空领域。
欧洲航天工业协会研究负责人利奥内特指出:“过去五年,中国与美国并列全球第一或第二,具体排名取决于所使用的标准。”美国2024年进行了156次轨道发射,中国以68次发射位居世界第二,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17次)。
利奥内特强调,北京正在大力投资,“中国的航天预算是严格保密的,但考虑到中国每年发射100吨卫星和太空物体,我们估计其与美国相当。”
美国空军和太空部队协会在近日召开的年会上表示,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担忧。该协会官员认为,中国对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发“凸显了这项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太空军情报局副局长西达里将军强调,一旦中国掌握了这项技术,将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节奏将更多威力送入轨道。”此外,中国还有参与太空军事化的新目标。
多位专家认为,中国可能在五到十年内超越美国。北京掌握着几乎所有的航天能力,从长征系列火箭到(观测、情报、监测、通信、预警等)各类卫星,包括北斗系统的GPS定位、神舟飞船的载人航天飞行,以及由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补给的天宫三号空间站。更不用说将探测器和机器人送上月球和火星。中国唯一落后的领域是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和星座。
太空咨询和市场情报公司Novaspace的工业顾问普托解释说,“中国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正转向使用大型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以实现低成本、高速的发射。为了建设自己的SpaceX,中国正在通过推动民营初创企业项目来获取这些运载火箭。”
中国受美国在2000年代中期推出的航天政策的启发,即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目前购买服务)与私营部门(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刺激了创新,降低了价格,并催生了以SpaceX为代表的“新太空”。普托解释道,“中国的新太空领域蓬勃发展。目前有大约20个运载火箭新项目,其中一半是可重复使用的。”
中国还在研发可重复使用的货运飞船,在2024年底推出了“昊龙”。投入生产后,“昊龙”有望在2025年底首飞,并在2026年底与天宫三号首次对接。一位知情观察人士指出:“‘昊龙’首先是一个运载器,也是一架军用航天飞机。”
中国也在加速发展太空互联网。美国凭借SpaceX的星链卫星群占据主导地位,并由于电商巨头亚马逊目前正在部署的高速互联网基础设施“柯伊伯”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在放弃了2016年宣布的两个项目后,于2021年启动了由13000颗卫星组成的巨型“国网”卫星群。该卫星群于2024年底开始部署,计划于2030年完成。
普托解释道,然而“在卫星直连设备、即卫星与新型智能手机之间的直接通信方面,中国比美国和欧洲更先进。首批短信基础服务已经运行。”
北京正在物联网领域崭露头角,将在2022年至2025年间为汽车制造商吉利部署GeeSatcom卫星网络,以满足自动驾驶汽车的导航和互联需求。吉利凭借其自主研发的64颗卫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一位观察人士指出,“Stellantis、大众、福特和特斯拉都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中国还紧随美国之后发展雄心勃勃的月球计划,准备在2030年建立永久住人基地。两名宇航员将于202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之际登陆月球。一位专家说道,“中国可能会超越美国,因为美国与欧洲合作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已经被推迟。SpaceX的星际飞船系统尚未准备就绪。”中国已经研制出新型长征十号火箭,用于发射新的梦舟号载人飞船,计划于2026年底进行首飞。
九天编译
西媒:中国在反导防御竞赛中强势发力
中国在防御竞赛中强势发力,部署了首个全球覆盖的反导“护盾”,而这项技术把美国的竞争项目远远甩在了身后。
《理性报》报道,在华盛顿,“金穹”计划(Golden Dome)的项目仍处于萌芽阶段,既没有可供测试的原型,也没有清晰明确的技术方案。
而中国已在新的防御主导权竞赛中抢得先机。北京已经部署了一套可运行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这一里程碑使美国政府在一个将决定未来几十年全球安全的领域陷入明显的战略劣势。
这类系统的紧迫性,随着全球性威胁的扩散而更加凸显,例如朝鲜近日发布的新型弹道导弹正在加剧国际局势的紧张。
事实上,美国面临的挑战,与其说在于拦截器本身的威力,不如说在于协调这些拦截器的“中枢大脑”。整合其各类监视平台产生的海量数据之难,已被证明是美国方面的主要障碍。而中国方面似乎已在数据整合与信息融合这一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相较之下,中国已经启动“分布式预警探测大数据平台”,而这一进展把中国推到了前沿。该系统并非纸面承诺,而是一个已可运行且具全球覆盖能力的原型,旨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种领先地位不仅体现在战略防御层面,还延伸至了其他领域。例如,一款用于特种作战的蚊子大小般的微型无人机。
中国新的防御网络由部署在陆、海、空、天各域的大量卫星、雷达与传感器提供数据支撑。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融合,使其获得对战场态势的全景把握,并能同时追踪多达1000枚朝向其领土的导弹轨迹。
付启明编译
奥媒:美国议员团访华与中方“试探性接触”
奥地利《程序报》报道,一支由美国众议院跨党派议员组成的代表团近日访问中国,这是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代表团此行意在推动两国关系“解冻”。中国总理李强则称此次到访是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破冰之旅”。
美国议员团在北京与李强会晤时强调,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必须在彼此紧张的关系中寻找新的平衡。
代表团团长、民主党籍众议员史密斯,也是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的最高民主党人,他在会谈中表示:“中美两国都需要为改善关系付出努力。我们不希望两次访问之间再隔六七年。希望这次行程真能打破僵局。”
史密斯办公室透露,除双边关系外,会谈还涉及打击芬太尼跨境流通、防止核扩散,以及推动建立人工智能安全使用的国际框架等议题。代表团成员还强调,未来在外交与军事层面需要保持更高层级的对话。
李强总理在会谈中则对代表团到访给予了正面评价,称这有助于推动双边关系向前发展。此次访问的时间点颇为引人注目。
就在代表团抵京前两天,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了电话。双方都释放出希望稳定双边关系的信号。
近年来,中美关系受多重因素影响而陷入低谷。外交观察人士认为,当前的积极表态更多体现出双方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意愿,而真正能否推动关系改善,还需观察后续是否会在经济与安全对话层面出现具体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媒体对于此次会晤给予了相对积极的报道,强调“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而在美国,舆论则更聚焦于战略竞争背景下对话的必要性。
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代表团首次访华,六年的空白反映了两国关系的跌宕起伏。从“贸易战”到“科技战”,再到如今试探性的接触,中美关系的走向将继续是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
广顺仁编译
英媒:中印关系回暖月底恢复直航
印度最大航空公司靛蓝航空(IndiGo)在X平台宣布,将从10月26日起恢复执行加尔各答往返广州每日直飞航班。这将成为自2020年初停航以来,印度与中国内地城市间首条恢复的直航航线。2019年12月,两国之间每月曾有539个定期直飞航班。
彭博社报道称,此举系今年早些时候两国民航主管部门就恢复通航展开双边磋商的重要成果。中印客运航班因新冠疫情中断后始终未能恢复,旅客目前需经香港、新加坡等地中转。印度外交部2日早些时候发表声明称,双方已达成共识,印中两国间连接指定通航点的直飞航线于2025年10月底前恢复。
印度靛蓝航空首席执行官埃尔伯斯对航空关系解冻表示欢迎,并表示“正考虑开通更多直飞中国(内地)的航班。”靛蓝航空还计划“很快”开通新德里至广州航线。据透露,印度另一家本土大型航空公司印度航空(Air India)正筹备使用波音787宽体客机执飞新德里至上海航线。停航前,印度航空、靛蓝航空以及中国国际航空、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东方航空等均运营着两国主要城市间的航线。
另据路透社报道,广州白云国际机场3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确认“即将迎来中印客运航线复航”并公布靛蓝航空航班时刻。这标志着中印两国紧张关系正趋向缓和。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印度外交部在2日发表的声明中表示,重启两国间直航“将进一步促进印中民间交往,为双边交流逐步正常化发挥积极作用”。
BBC报道指出,中印边界划分问题长期影响着中印关系走向。2020年,双方在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致命冲突,两国关系跌入冰点。边境冲突发生以来,中国内地与印度之间一直没有直飞航班。
但过去一年多来,中印双方正逐步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双边关系,包括为边境紧张局势“降温”。
BBC报道称,去年10月,中印双方就喜马拉雅边境巡逻安排达成一致方案。今年,中方恢复印度香客前往中国西藏自治区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朝圣,而印方则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双方同意重开三处传统边境贸易市场。
姜景涵编译
英媒:中欧合作寻求新定位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和欧洲挥舞关税大棒,跨大西洋关系裂痕与关税冲击叠加。中欧在“去风险”与扩大合作之间寻求平衡与新关系定位,共同应对关税压力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卫报》报道指出,欧盟与美国关系的行船已然抛锚,欧洲对华政策也迷失了方向。过去,欧洲对华政策以美国为“风向标”。欧洲各国主要以经贸驱动同中国及亚洲的关系。但随着中美关系在特朗普政府首届任期内恶化,随后在拜登政府时期更趋剑拔弩张,亚太地区局势持续升温,欧洲开始“换挡”。中国不再仅被视为伙伴,也被更加警惕为“竞争者”“制度性对手”。投资审查、关税与出口管制等辞令进入欧洲谈论中国的政策话语,中欧关系当中美国的身影显而易见。
欧盟虽拒绝与中国“脱钩”,认为“脱钩”不可取且行不通,却转而主张“去风险”。表面上,这与欧洲一向倡导的“战略自主”“经济安全”等概念并无二致。但深究其义,欧盟选择的时间点与更为强硬的措辞,昭示其对华政策的“北极星”仍为美国。
当跨大西洋关系稳健、美国对华政策清晰可预见时,这一策略尚能维系美国对欧洲安全与防务的投入。而今,此举未必能再博得美国对欧洲的好感。《卫报》报道认为,特朗普政府或许会胁迫欧洲对华加码施压,但这并不代表特朗普会在俄乌问题上与欧盟步调一致,也不表明美国有意对华施加实质性经济压力。迄今为止,在中美贸易战占上风的仍是中方。特朗普将欧洲视为附庸,乐见欧洲自掏腰包给中国经济造成损伤,却不愿自己付出相应代价。
美国这颗“北极星”黯淡无光,欧洲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思考如何同中国打交道。是该加筑贸易壁垒以保护欧洲工业?还是该鼓励中国技术向欧洲转移,避免贸易战,并与亚洲各国一道谋划方略以挽救全球贸易秩序?在绿色转型战略上,是试图稀释对中国绿色科技依赖?还是应接纳中国绿色科技?因为欧洲深知没有这些则难以推进能源转型和实现气候目标。对全球南方,当美国正退出国际发展援助项目时,欧盟能否真正对冲中国宏伟的“一带一路”倡议?还是要顺应自身“全球门户”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互补?要回答这些问题并非易事,但逃避问题绝非解决之道。
在欧洲仍琢磨不定时,中国已开始付诸外交努力。据《金融时报》,今年2月举行的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方始终认为欧洲是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中欧双方是伙伴而不是对手。”这与美国副总统万斯对欧洲轻蔑言论形成强烈对比。
在俄乌问题上,关于欧洲是否应该与中国合作推动达成乌克兰和平协议,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William Matthews给出肯定答案。“尽管对欧洲而言并非理想选择,但如今中国是最致力于维护多边体系的大国。在此问题上,中欧的共同点可能多于各自与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或普京治下的俄罗斯的共同点。”
他表示。在贸易关切上,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能否助力欧洲新兴电动车产业?欧洲改革中心的Anton Spisak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关税带来的效益可能有限。
此外,英国近期修复与中国的金融经贸关系的努力,被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政策研究员Byford Tsang解读为“对华贸易投资开放的高层政治信号”。
路透社报道称,9月25日,中国总理李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纽约会晤期间强调了中欧合作的重要性。在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同时面临特朗普关税大棒“碰瓷”之际,双方均致力于缓和贸易紧张局面。
过去两年,中欧关系始终徘徊在贸易战边缘。但随着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同时打压中欧出口空间,中国与欧盟都有理由寻求和解。
姜景涵编译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