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法媒:中国今年贸易顺差或超万亿美元

法媒:中国今年贸易顺差或超万亿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大幅下降,但2025年贸易顺差可能超过1.2万亿美元,创新纪录。法媒指出,中国非但没有被美国孤立,反而继续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

据《世界报》报道,今年8月,全球最繁忙的上海港吞吐量达502万个集装箱,创下纪录。与此同,中国正朝着前所未有的贸易顺差迈进。到2025年底,贸易顺差可能超过1.2万亿美元(1.023多万亿欧元)。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主导关税升级战,今年4月对中国产品的关税最高飙升至145%,之后回落至目前的平均57.6%。而六个月后,中国外贸仍继续前行。中国非但没有被美国孤立,反而不断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

中国只有与美国的贸易有所放缓,8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了33%。而与其它地区的贸易则增长强劲,抵消了对美国的出口下滑。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长了23%。其中部分原因是中国利用亚洲国家作为平台,将产品转口到美国。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同比增长了10%,这主要受到混动汽车出口的拉动。这类汽车不受布鲁塞尔于2024年10月针对电动汽车实施的关税壁垒的影响。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也增长了26%。

中国企业利润下降大打价格战,产品以越来越低的价格涌入印尼,引发了各方担忧。印尼最大的纺织公司Sritex不堪中国企业竞争于3月份破产,导致1万名工人失业。

中国-全球南方项目网站主编奥兰德指出,“低成本中国产品的冲击给当地制造商带来了巨大压力。他们的生产效率和规模都无法超越中国,这阻碍了一些新兴国家向价值链上游迈进。但与此同时,消费者也乐于看到更便宜的产品。”

各国政府针对中国产品都三思而后行,担心遭到北京的报复。矛盾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攻势加剧了这种高度谨慎态度。例如印度尼西亚曾在2024年拟对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但在华盛顿威胁下,它们别无选择,只能迁就北京。

南非也是如此。面对美出口产品可能被征收30%关税的威胁,这个非洲大国不愿疏远北京。此外,尽管担心中国汽车将大量涌入南非,但南非政府仍表示鼓励中国品牌在当地设厂,而不是对中国制造的汽车征收重税。

特朗普甚至导致印度和中国关系升温。印度总理莫迪出席在天津举行的地区峰会,并承认与习近平主席达成了共识。而据彭博社报道,印度政府近几周收到了约五十份针对中国和越南等国的倾销调查请求。

中国通过增加购买巴西农产品的数量加强与巴西本已牢固的关系。巴西本身也受到美国关税的沉重打击。为了弥补美国大豆进口暂停的影响,中国转向巴西。

8月份,中国85%的大豆进口来自巴西,达到了创纪录的1220万吨。但巴西政府仍担心包括恢复美国大豆进口在内的中美谈判会令自己付出代价。

法媒最后指出,未来几周将揭示中国当前的贸易政策是与美国形成结构性决裂,还是用作筹码迫使美国降低对中国产品的关税,或在战略问题上做出让步,包括针对台湾问题。

九天编译

图为今年9月在厦门举行的第25届中国国际投洽会建发展馆。新华社图

德媒:中国在多个科研领域逐步赶超美国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在中国本土开展研究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学者。尽管中国科学家在诺奖上的表现仍属少数,但德国媒体却认为,中国当前在多个科研领域正逐步赶超美国。德媒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十年前,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发广泛关注。原因有二:其一,该研究基于传统中医药(TCM)的理念;其二,这位如今已94岁的药理学家,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中国大陆完成研究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

由于中国获得的诺奖数量有限,也曾被外界误解为科研实力不足。自1989年以来,美国费城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每年都会评选最有可能获得诺奖的候选人,评估标准主要是论文被引用次数——这也是衡量科研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目前,该榜单上已有450多名科学家入选,其中83人最终获得诺奖。直到2025年,中国化学家张涛作为首位中国大陆科学家上榜。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原创性顶尖科研领域仍然落后?

其他排行榜却讲述了完全不同的故事。根据科学信息研究所7月发布的《G20科研与创新报告》,2024年,中国大陆发表的科研论文总数接近90万篇,位居G20国家之首;美国以约50万篇排名第二。

相比之下,2015年屠呦呦获奖时,中国年产论文仅30万篇左右,美国则与今日水平持平。

从“量”的角度看,中国科研产出迅猛;从“质”的角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提供了另一种衡量标准。该指数统计了全球150个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自然科学与医学期刊论文,长期被视为科研质量的重要风向标。按这一标准,中国早已超越美国。

在全球约两万家科研机构中,中国科学院位列第一,哈佛大学排名第二;表现最好的欧洲机构为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马普所)(Max-Planck-Gesellschaft),排名第10名。前12名中,除马普所外,其余均为中国机构。作为对比,奥地利排名最高的维也纳大学仅列第242位。

这也意味着,诺贝尔奖的“滞后效应”很可能掩盖了中国科研的实际进展。如今,在多个前沿领域,中国的科研表现正在全面追赶甚至超越美国。再加上特朗普政府时期对科研经费的削减和政策上的抑制,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目前,美国仍在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保持领先,尤其是在硬件层面具备防御性优势。但这一格局正在被中国打破。

2025年初,中国企业发布的语言模型DeepSeek展示了通过算法创新绕开硬件瓶颈的可能性。同时,越来越多的华人AI专家选择回国发展。

欧洲在这一领域几乎已无力竞争。2005至2015年间,欧洲在全球AI学术论文中的份额为37%;到2021年,中国占比已达42%,远超欧美。欧盟2022年的一份警示性报告指出,当年中国占全球AI专利申请的61%,美国为21%,欧洲仅为2%。

面对差距,欧洲是否应加强与中国的科研合作?中国政府正不断加大在关键科技领域的战略投入。

奥地利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蔡林格(Anton Zeilinger)便是中欧科研合作的受益者之一。他的博士生潘建伟回国后,成为中国量子物理领域的领军人物,也参与了多项科研政策的制定。

然而,蔡林格曾因此遭致媒体批评,例如《新闻报》(Die Presse)称其“陷入中国陷阱”,暗指其合作推动了中国的科研崛起。对此,蔡林格回应称,自己的合作对象是“科学家,而非国家”,强调“科学和艺术一样,是连接不同政治体制的桥梁。”

在“中国制造的顶尖科研”不断崛起的今天,关于“知识外流东方”的担忧似乎已不再适用。奥地利科技研究所(IST Austria)植物遗传学家、维特根斯坦奖得主弗里姆尔(JiříFriml)表示:“现在的趋势是反过来,我们更渴望了解中国的科研方法。”

他近期招聘博士后时,收到的90份申请中有89份来自亚洲,其中多数来自中国。“这其实很好理解,尤其在植物科学领域,中国拥有比欧洲更多的高水平年轻科研人才。”

蒋晓萌编译

德媒:“霸王茶姬”成为新一代出海品牌

当欧洲还沉迷于Labubu玩偶的风靡时,一家来自中国的新品牌已悄然在全球掀起热潮。2025年,中国茶饮连锁品牌“霸王茶姬”(Chagee)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估值突破30亿美元,成为新一代“出海品牌”的代表。这一快速发展的中国茶饮连锁品牌也引起了德国媒体的关注。

在洛杉矶南部,人们早已习惯于大商场“即买即走”的星巴克柜台。在德尔阿莫(Del Amo)时尚购物中心内的一家门店中,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正在推进他提出的“回归星巴克”战略。

这一战略并不意味着回归皮质扶手椅与瓷杯时代,但至少意味着咖啡师会重新用微笑和问候迎接顾客,纸杯上写着“请享用”的字样和一个笑脸。倪睿安的目标是:让人们重新将星巴克视为一种可负担的小奢侈,而非一杯行色匆匆的“咖啡快餐”。

而就在这家星巴克的楼下,被称为“茶饮界星巴克”的中国品牌霸王茶姬正演绎着倪睿安梦寐以求的场景。这家快闪店宛如从迪拜机场贵宾休息室搬来的角落:高雅的木质装潢、泛着青铜光泽的灯带,茶杯上的图案让人联想到德国赫赤尔(Hutschenreuther)瓷器。菜单上饮品售价与星巴克价格相当,但却更能让顾客体会到那种“途中小确幸”的精致感。

霸王茶姬在美国的第二家门店紧邻中国玩具品牌泡泡玛特的门店,这绝非偶然。目前,Labubu的制造商泡泡玛特正加速全球量产,试图将这些玩偶打造为“平价的心情调剂品”和“社交破冰者”,而非过去那种动辄炒至300美元的收藏品。Labubu的走红离不开明星带货,从韩国女团成员到足球传奇贝克汉姆,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收藏。而TikTok这款来自中国的应用程序,如今在年轻群体中甚至比美国本土的Instagram和Snapchat更受欢迎。

TikTok、Labubu、再到如今的霸王茶姬,这三者共同向美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那个“好东西在别处设计、中国只是代工厂”的时代正在终结。“Designed in California”(加州设计)或许正逐渐成为回忆。中国正努力证明自己不仅能制造,更能创造。中国的产品拥有自主的流行文化符号、自有的社交媒体平台、自有的生活方式品牌,乃至自有的“微奢侈”消费场景,而且这些趋势不仅具有影响力,也展现出强大的的商业变现能力。

霸王茶姬在美国的首家门店于今年春季在圣莫尼卡开业:柔软的懒人沙发、舒适的户外空间、充满野口勇风格的柔和灯光。开业当天,霸王茶姬同步登陆纳斯达克,目前市值已突破30亿美元。

2025年,该品牌计划扩展至菲律宾市场,随后进军韩国和日本。与此同时,其在美国的门店扩张也在持续推进。早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霸王茶姬就已通过快闪店模式初步触达欧洲消费者。

蒋晓萌编译

英媒:中国审判缅甸诈骗集团要犯11人被判死刑

9月29日,缅甸四大家族之一的明氏家族,共有39名成员在中国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被判刑。

其中,黑社会头目明学昌之子明国平、孙女明珍珍等11人被判处死刑,另有5人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11人被判处终身监禁,其余成员分别被判处5年至2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明氏家族成员拥有中国和缅甸双重国籍,其头目明学昌曾是缅甸军政府两大主要政党之一,联邦巩固与发展党的议员。

该家族长期在果敢地区活动,诱骗移民工人进入电信诈骗中心,让他们在如奴隶般的条件下工作。该犯罪集团依靠武装力量在果敢建立了多个类似据点。

近年来,诈骗中心在东南亚国家(包括缅甸、老挝和柬埔寨)迅速扩张,犯罪分子利用这些基地对全球实施复杂的网络诈骗。

《卫报》引用联合国在今年4月发出的警告称,中国和东南亚的犯罪团伙每年通过网络诈骗中心牟取数百亿美元。

在9月8日的报道中,《卫报》指出,泰缅边境的诈骗中心数量已从11个增加到27个,平均每月面积扩大约5.5公顷。泰国警方今年早些时候估计,仅在缅泰边境的诈骗中心中,就关押了多达10万人。

《泰晤士报》提及今年1月的中国演员王星被骗事件,他飞往泰国参加电影试镜时被绑架,最终从诈骗中心获救。其他幸存者则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表示自己在被关押期间遭受殴打和饥饿,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针对“明家犯罪集团案”一案,BBC补充,法院查明,自2015年以来,明氏家族犯罪团伙涉及电信诈骗、非法赌场、贩卖毒品、卖淫嫖娼等多项违法活动。

《泰晤士报》报道,在巅峰时期,明氏集团仅在果敢的“商业园区”就雇佣了一万名员工。明氏家族自2015年扩大犯罪活动以来,非法获利约100亿元人民币(约合10亿英镑)。这些黑社会活动给东亚和东南亚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

在审判中,法院指控该团伙杀害14人。法院援引2023年10月的卧虎山庄事件称,被告曾在一个诈骗窝点向人群“开枪”,以阻止诈骗人员返回中国,致使四人死亡,而此次事件背后的主导人就是明珍珍。据悉,至少还有十名诈骗人员在试图逃跑时被杀害。

中国警方与当地警方在缅甸北部靠近中缅边境的地区曾展开联合行动,抓获了一批犯罪团伙成员。缅甸方面于2023年逮捕了这些家族的多名成员,并将他们移交给中国当局。中国警方称,明氏家族头目明学昌在2023年11月当局跨境突袭、关闭其家族企业时自杀身亡。

BBC报道称,中国政府早前对泰缅边境诈骗中心施压,促使泰国当局采取行动。今年2月,中、缅、泰三国对边境诈骗中心联合施压,成功解救了7000多名劳工,其中大多数为中国公民。

《泰晤士报》指出,数千名中国公民在现存的诈骗中心仍然失踪,其家人仍在向当局施压,要求其采取行动。

BBC认为,通过此次判决,显示出中国严厉打击跨境诈骗活动的决心。

罗锐编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