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西媒:中国军队将彻底重塑世界军事格局

西媒:中国军队将彻底重塑世界军事格局

中国在军事、经济、科技和社会等领域的规划均指向2049年——这是中国一项国家战略的关键年份。

Escudo Digital报道,20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纪念。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年份,在现实层面正被中国全力打造为一个无人能忘的政治与战略里程碑,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相捆绑——那一年,中国期望在军事上超越美国。

中国一如既往地以从容方式推进,不作过多铺陈与张扬,只是遵循孙子的忠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这个东方大国而言,这一根本性的教诲不断提醒他们:真正的战略力量在于对自身潜力与对手潜力的深刻理解——而这正是他们多年来耐心做的事情。

在军事与战略层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将这一纪念年设为期限,目标是把部队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在技术、全球投送和作战能力上有能力超越美国。

为此,他们设定了多个阶段性发展节点:到20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百年):显著提升其现代作战能力,为解放军大规模行动做好准备。到2035年:在人工智能、网络战、海军、航天与核力量等领域完成现代化。到2049年:巩固成为“全面现代化、世界一流”的军队。

2049年不仅是一个“整年数字”,还代表着中方的承诺:在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中国将重拾其作为大国的“历史地位”,彻底告别“百年屈辱”——那段时期内,包括俄罗斯与日本在内的外国列强曾控制过中国的部分地区。

不止于军事层面——中国在经济、科技与社会方面的规划也都指向同一年。在经济方面,“2049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路径包括: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清洁能源)、在战略部门实现自给(芯片、国防、能源)、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亚非欧铺设贸易与基础设施网络,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与美元竞争。

在政治方面,中方相信,到2049年,中国将在治理、外交与发展方面被全球公认为领导性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巩固为发展中国家的参考范式。

在社会方面,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缩小内部不平等(城乡与地区差距)、追求共同富裕,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强化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社会凝聚力。

总之,中国正为在2049年实现国家复兴而不懈努力:使其军队成为世界一流、在军事上优于美国;在经济上巩固全球第一的地位,并在创新上取得绝对领先;在社会上成为统一、繁荣而强大的国家。换言之,中国希望届时被认可为国际体系中的中心性强国。而美国对此也心知肚明,正在作出准备,因此也在向其盟友施压,其中包括“老欧洲”。

付启明编译

瑞媒:中国面对美国“高关税”开辟替代市场

瑞士德语广播电视报道,在美国与中国达成贸易战暂停协议之际,中国出口商已在寻找新的市场。尽管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达约30%的关税,中国并不显得过于担忧,而是将出口重心转向其他地区。

宁波港的实地情况展示了这一趋势。放眼望去,堆叠整齐的集装箱排列延绵至地平线。梅东集装箱码头规模庞大,尽头几乎无法看清。每天约有4万个集装箱通过宁波港,且数量呈上升趋势。根据官方统计,2025年8月,中国出口较去年同期增长约7%。

宁波当地人士显得从容不迫。宁波港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也是观察中美贸易关系的晴雨表。过去,每四个从宁波出发的集装箱中,就有一个运往美国。近期美国征收的高关税曾在宁波引发短期紧张。宁波及周边地区主要生产日常消费品,包括电器、餐具、服装,尤以圆珠笔闻名。此前,这些产品的大量出口以美国为主。近年来,随着贸易格局变化,出口商开始调整方向,将更多货物销往东南亚、非洲等地。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呈现出明显的区域转移趋势。对东盟的出口达到约322.5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3%;对欧盟出口约267.5亿美元,增长近7%;对美国出口约215.6亿美元,同比下降约11%。对香港的出口约150.3亿美元,增长10%;拉美地区出口约141.3亿美元,增长约7.3%;非洲出口约103亿美元,增长超过21%。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分别为77.7亿美元和70.9亿美元,日本增长近5%,韩国则略降约2.5%;对印度出口约65.3亿美元,增长14%,而对俄罗斯出口约47.2亿美元,同比下降约8.7%。

尽管中美之间的关税谈判仍在继续,但宁波港的出口商并未因潜在的新一轮关税而过度担忧。他们相信,即便美国仍是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也有其他市场可供选择。

广顺仁编译

奥媒:波兰重开口岸 中欧班列恢复通行

奥地利《今日报》报道,在白俄罗斯结束大规模军事演习一周后,波兰宣布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的边境,但同时强调,如果局势再度紧张,不排除再次关闭的可能性。波兰总理图斯克对媒体表示,边境口岸将恢复通行。他指出,随着白俄罗斯与俄罗斯联合举行的“西方-2025”演习落幕,“来自东部邻国咄咄逼人态度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暂时降低”。

尽管开放边境,华沙方面仍释放出强烈的警告信号。图斯克强调,如果“紧张局势或某些邻国的侵略性行为升级”,波兰将毫不犹豫地再次采取封锁措施。波兰本月11日因白俄境内的军事演习而关闭边境。据明斯克方面称,演习中共有约7000名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士兵参演,这在欧盟邻国中引发高度不安。

在观察人士看来,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展示,更是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在与西方关系持续对立之际的一次政治信号。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欧关系不断恶化,军事演习和边境摩擦被普遍解读为地缘政治紧张的延伸。

边境的关闭并非只涉及安全。波兰与白俄罗斯的边境线也是中欧班列的重要通道。短暂的封锁导致了从中国经白俄罗斯进入波兰、再通往德国及西欧的铁路货运一度受阻。这条线路被视为中国与欧盟之间最具战略意义的陆上通道之一。

虽然边境重开对中欧铁路运输是一种缓解,但物流界普遍担忧,类似的政治与军事事件若频繁发生,必将削弱企业的信心,增加运输的不确定性。维也纳的分析人士指出,欧盟在追求供应链多元化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现实:东部边境的安全局势对欧洲整体经贸环境有着直接冲击。

波兰的决定也与德国的动作形成呼应。柏林同日宣布,将对来自波兰和捷克方向的边境管控措施再延长六个月。德国政府称,此举旨在应对非法移民和跨境安全风险。尽管柏林方面强调措施具有“临时性”,但在奥地利和中欧一些国家看来,这凸显了申根体系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的脆弱性。

然而,波兰的重新开放边境只是一次务实的缓和,并不代表紧张局势的真正消退。随着俄白军事合作加深,以及欧盟东部成员国安全焦虑的持续存在,欧洲被迫在安全防御与经济畅通之间寻找艰难的平衡。

中欧班列的再次通行固然缓解了企业的短期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欧盟在如何处理与东部邻国关系、如何看待俄罗斯的战略意图,以及如何保障欧洲市场对外联通上,都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抉择。

广顺仁编译

德媒:德国工业界需要中国供应链

随着默茨政府在《联合执政协议》中将对华“战略性去风险”确立为目标,德国政界释放出与中国保持距离的信号。然而,与政府“去风险”的政治姿态不同,德国工业界却用行动表明:对华合作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加稳固。

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教授格莱希与Hiteco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肖伯博士在一篇分析中指出,德国企业的采购战略依旧高度集中在中国,相关报道编译如下: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和苏伊士运河受阻等突发危机的影响,大量货物延迟抵达欧洲,运输成本大幅攀升,芯片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危机让德国政界首次意识到,本国制造业在供应链环节对中国存在着高度依赖。

为应对“风险”,德国政府于2023年正式出台《中国战略》,将“去风险”作为核心目标,希望通过多元化措施减少对所谓“系统性竞争对手”的依赖。此后,不少企业开始探索新的采购与供应链路径,尝试将部分增值环节或零部件转移至其他国家(即“中国+1”模式),甚至推动回流欧洲或德国本土的“近岸化”与“回流”布局。

研究显示,尽管部分德国企业已经着手并计划继续采取措施以降低供应链风险,但现实情况却表明,中国依然是大多数德国公司的首选采购市场。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绩效管理与控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近57%的受访企业表示,2024年从中国采购的商品数量至少与2020年持平,其中有一半企业的采购量甚至与五年前相比出现大幅增加。由此可见,“去风险”的呼声在企业层面并未真正落地。

长期趋势来看,该格局在未来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可能性不大。研究显示,超过一半(53.4%)的企业计划在2030年前维持与当前相近的采购规模,另有26.2%的企业甚至计划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采购份额。

数据显示,2024年受访企业中,有近40%的公司表示,其从中国采购的商品占总采购量的比例达到或超过20%;32.4%的企业采购比例甚至超过25%。此外,还有近五分之一的企业承认,其采购总量中,中国商品的占比高达30%或更多。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已成为德国制造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增值合作伙伴。

研究还特别考察了企业的风险规避措施。结果表明,虽然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启动并实施了各种风险分散措施,但仍有23.3%的受访企业明确表示,他们尚未制定任何降低风险的策略。在价值链上游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中,这一比例更高,达到28.4%。这意味着,即便是一些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企业,也未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应对方案。

部分受访企业认为,供应链的韧性并未因“去风险”倡议而提升。事实上,近三分之一的德国企业承认,2020年至2024年间,其供应链韧性反而有所下降,而对中国产品的高度依赖依旧难以摆脱。

蒋晓萌编译

图为“伊斯坦布尔桥”轮停靠在宁波舟山港北一集司7号泊位。中国日报图

意媒关注中欧北极航线启航:中国正引领全球贸易未来

伊斯坦布尔桥号(Istanbul Bridge)货轮于20日从中国宁波舟山港启航,展开一段注定改变全球海运贸易的航程。在此后的18天里,这艘挂利比里亚国旗的集装箱船将沿北极航线航行至英国费利克斯托,并继续前往鹿特丹、汉堡和格但斯克。这趟航行将证明,北极冰层融化将使从远东到欧洲的航运时间更具竞争力。

意大利《共和国报》报道,伊斯坦布尔桥号的航程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着正在发生的转变:它赋予了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一个全球贸易先锋的角色。与此同时,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的竞争对手却似乎被困在一张充满血腥冲突、关税争端和政治不稳定的大网中。

华盛顿北极研究所创始人马尔特•亨普特在接受新闻媒体《Politico》采访时表示:“现在的事情表明北极正在开放。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冰原。而现在,它正成为第一个因气候变化而改变地缘政治格局的地区,俄罗斯得以开采原油和天然气,中国也得以派遣集装箱货船。”

“中欧北极航线”的首个、也是最关键的创新点在于:海捷航运将用仅仅18天的时间,把4890个标准集装箱从全球最大的商业港口运往英国最大的港口。这一时长比经由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抵达北海的传统航线节省了50%的时间。

这意味着,在年底假期期间运往欧洲的中国商品运输成本将变得更低,配送时间更短,并对市场分销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首先,伊斯坦布尔桥号将比其他走40至50天标准航程的中国集装箱船更早抵达欧洲的四个港口,从而避免11月起动辄长达两周的等待时间。此外,欧洲的分销企业也将因此更早完成交付、降低库存成本,并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另一项关键创新在于航程类型。从2023年起,中国航运公司开始尝试北极航线,但每年航行的船只数量始终有限(每年7至17艘),并且此前的航程基本都是“点对点”航行,即从一个港口出发直达单一目的地港口,比如汉堡或圣彼得堡。而这一次的航程在中国设有三个停靠港口,在欧洲设有四个停靠港口,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循环商业航线,能够在亚洲和欧洲的多个地点进行装卸货物。

这还不是全部。文章称,“中欧北极航线”在地缘政治层面同样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中国船运公司决定横穿地球最北端的海洋,却不在俄罗斯联邦境内众多的西伯利亚港口停靠,这表明其对国际社会针对莫斯科的制裁保持了谨慎态度,旨在避免乌克兰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阻碍其重塑全球贸易的战略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一年中,高达95%的北方海航线货运都发生在中俄之间。

此外,正如所有致力于开辟新航线的企业一样,这次物流也带来了重要创新。北极航行得以实现,得益于北京交通部设立的“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该中心监控北极水域,识别冰川并指示航线,即使是低冰级船舶(low ice-class,即防护措施较差的船舶),也能在破冰船护航的保护下完成航行。这一切的实现,也得益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条件改变。

海捷公司目前的目标是研究这条为期18天航线的每一个细节,以便从2026年开始,充分利用从7月到11月的整个季节性窗口来增加航次。该公司认为,冰盖融化将会加速,使船舶、航线和货物运输量增长,使北海航线成为一条海上高速公路,既能立即作为传统航线的补充,又有潜力与现有主要航道——苏伊士运河、新加坡航道和巴拿马运河——展开竞争。

关键因素显然是冰层的融化,因为气候专家认为,如果融化速度再加快30%、40%或50%,可能会让北极航道出现长达六个月的无冰通航期。另一方面,亨普特指出:“十年前,所有人都认为在2040-2050年前,北极不可能有集装箱船通行。

但现在是2025年,中国人已经在做这件事,同时积累船员的经验和进行培训。”不过,也有人担心这一突破可能会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清洁北极联盟顾问邓布里尔警告称:“一旦燃料进入水中,每延误一小时未得到妥善处理,都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戴胜编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