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最新气候承诺具有里程碑意义
9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宣布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并表示“力争做得更好”。外媒普遍认为,这是中国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英国天空新闻指出,这在国际气候治理关键节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适逢《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各国需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s)。《卫报》和《金融时报》披露,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敦促各国采取更快、更大幅度的减排措施,承认1.5℃升温控制目标面临崩溃风险,并强调:“科学要求行动,法律要求行动,经济形势迫使行动,民众也在呼吁行动。”多家外媒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发表了一篇充斥虚假信息的冗长演讲,否认公认的气候科学,将气候危机斥为“骗局”。《纽约时报》评论道,中国的新气候目标与美国的姿态形成鲜明对照。
上百余国家在纽约宣布了新的减排目标,显示全球气候治理正进入关键阶段。《卫报》、英国天空新闻等多家外媒分析,在这些持续参与气候行动的国家中,中国将成为焦点所在。该国承担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碳排放责任,同时已跃居全球清洁能源超级大国之列。中国的制度将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关键。
据多家外媒报道,中国新目标包括: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称,这是对全球气候意义非凡的举措。
彭博社、《卫报》和《金融时报》等外媒报道,中国此次提出的目标延续了其“务实设定、超额兑现”的一贯模式,被解读为中国向国际传递“行动重于言辞”的信号,同样习近平主席的亲自宣布也被外媒视为一道曙光。英国天空新闻指出,中国在上轮承诺中提前六年实现2030年风光装机容量12亿千瓦的目标。彭博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中国可再生能源已经创下历史新高,中国仍有望在2060年实现净碳中和目标。重申了中国在开发和部署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方面所做的努力。
《纽约时报》引述绿色和平东亚分部全球政策顾问姚喆的话表示,“中国经济的实际脱碳进程很可能超越了其书面目标。”彭博社引述CREA首席分析师Lauri Myllyvirta的话认为,“中国清洁能源部署、电气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只会加快,会实现更高的减排目标。”
因此,2035年的新目标可能同样被远超完成。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及《金融时报》援引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主任李硕的话称,“中国比大多数国家更有能力推动气候行动,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彭博社报道,在各国为11月举行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做准备之际,巴西方面表示气候目标应充分考虑中国所作出的技术贡献。以上都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兑现承诺的信心。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开幕式上的讲话表示,“我们正迎来一个新能源时代的曙光。”彭博社援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表态称,“中国有决心、有信心兑现承诺,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中国都不会放慢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不会减少对国际合作的支持,也不会停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卫报》评论认为,全球合作仍是避免最严重气候危机的关键。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那样,“各方应积极行动起来,推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刘澳京编译
法媒:中国迈出支持世贸组织重要一步
中国总理李强近日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宣布,中国有意放弃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发展中国家所享有的某些权利,这一“特殊差别待遇”赋予中国在谈判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优势。
《世界报》的报道认为,中国选择这个时机宣布这一消息,既是为了将中国定位为多边体系的捍卫者,也是为了平缓中国与特朗普贸易谈判的气氛。北京承诺未来将放弃“特殊差别待遇”,这一待遇允许中国对进口产品的市场开放程度低于最富裕国家,并拥有更加更灵活的时间表。
法媒回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24年之久,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产全球30%的制成品,因此中国仍被列为“发展中国家”引发不少争论。法媒介绍,各国自行选择所属的类别。例如新加坡,尽管这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却选择在世贸组织中将自己归类为发展中国家,理由是其自然资源有限且依赖对外贸易。但是尽管某个国家保留这一地位,也可以决定不享有与其相关的优惠措施,以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
然而,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仍然可能享受最初为全球贸易当中最弱势国家设计的优惠待遇,在围绕改革世贸组织的辩论中形成特别大的阻力,美国以及大多数西方国家均提出贸易失衡的论据。中国正以新兴国家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决心重塑认为对美国及其盟国过于有利的国际秩序。中国宣布将来不再利用这些措施,但绝不放弃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近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一直是全球南方国家的一员,将始终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李成钢也是中国就稳定两大经济体关系与美国政府进行的谈判的成员之一,他的此番支持世贸组织的动作出乎美国意料。
然而,中国实际上已基本停止使用这种待遇,不过在寻求开放出口市场时做出了更大的承诺。法媒认为,中国政府并不保证改变某些经常受到批评的做法,例如阻止稀土出口、向外企关闭医疗设备等领域。
九天编译
德媒:年轻一代开始寻求“低成本生活”方式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年轻人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生存姿势:邪修。听起来像是从武侠小说里走出来的反派修炼法门,实则是一种另类速成,打破常规,对于“低成本生活”的新追求。德媒《时代》周刊以《中国千禧一代如何玩味反叛》为题撰文,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中国的年轻人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或可称之为生活理念。早餐若想喝粥,只需将米与热水置于保温瓶中过夜,便无需早起在炉灶上煮粥。健身房费用过高,则可选择公园内的公共健身设施作为替代。中国的千禧一代在各行各业发明了许多非传统却又实用的“生活小妙招”。
这些技巧已不再局限于具体操作层面,而是逐渐演化为一种生活的方法论,甚至可视为一种独特的价值体系。在网络语境中,这一现象被统称为“邪修”。
“邪修”一词源自中国武侠小说。在传统语境里,它通常具是贬义的,用以指代那些一味追求个人修炼、拒绝理想主义、甚至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谋取私利的反派角色。然而,作为一种网络热词和新兴生活方式的代名词,“邪修”已逐渐摆脱原有的负面含义。
“邪修”一词最早出现在2015年初的中国社交媒体上,此后快速走红。最初,它被用于形容某些非传统的烹饪方式,随后逐步扩展至清洁技巧,比如将毛巾固定于拖把上;室内设计创意,如以金属衣架替代衣柜;以及一些时尚搭配建议,比如如将旧衣重新拼接为时尚单品等等。
这类“邪修”生活技巧类视频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已获得数十亿次浏览量。无论其具体应用为何,它们均遵循同一核心原则:更低的成本与更轻松的方式。之所以选择“便宜”,是因资源有限;之所以追求“轻松”,则是出于现代年轻人主动的生活态度。
然而,消费水平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消费行为的减少。相反,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以更低预算获得更多物质回报,尤其是在注重个体感受与情绪价值的消费领域。
这与他们的父母形成了鲜明对比,上一代人或倾向于通过奢侈品彰显身份,或盲目追随潮流趋势。
蒋晓萌编译
法媒:中国在治疗创新领域取得惊人突破
中国新冠疫苗引发质疑、中国实验室招致西方竞争对手轻蔑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世界大型制药公司竞相前往中国寻找由最具前景的生物技术公司设计的最具创新性的分子。这是中国实现的惊人逆转。
《费加罗报》的文章写道,继汽车工业、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能之后,“治疗创新是中国人最后一个未能攻克的领域,”Feito投资基金联合创始人兼主席托吉曼指出,如今,中国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癌症学领域这个制药业的主要市场。
作为这一惊人进步的标志,中国研究人员和企业今年大举亮相于芝加哥的年度大型癌症会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就在几年前,中国企业还完全缺席这项全球盛会。根据艾科维亚研究所的数据,在目前这个关键的治疗时代,中国实验室开展39%的临床试验,超过了美国实验室和生物技术公司开展的试验数量(32%),并且远远领先于欧洲(20%)。
与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在该领域已从廉价仿制西方药物转向开发市场上最具创新性的疗法,包括基因疗法、细胞疗法或结合抗体。因此,许多西方制药公司的专利将在未来几年到期,它们纷纷前往中国寻找癌症、免疫学以及糖尿病和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的分子库源也就不足为奇。
辉瑞公司最近斥资12.5亿美元(如果成功,最高可达48亿美元)收购中国三生制药公司研发的一款抗癌药物的专利权。此前,美国默克公司以30多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一款中国双特异性抗体的专利权。此类许可协议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西方制药公司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了中国研发的药物的开发和营销权。
这些许可协议也表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在研发的最后阶段仍然需要西方实验室及其雄厚的财力支持。但这能持续多久呢?托吉曼提醒道,迄今为止,“中国企业通常将知识产权保留在国内,”“仍将研发和营销委托给大型全球实验室。但几年后,他们将成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特朗普有意竭力阻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展。据《纽约时报》报道,一项行政命令草案通过强制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来阻止这些许可协议。该命令还旨在阻止制药公司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
但与此同时,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政策可能会适得其反。首先,他努力降低美国药品价格,挤压了制药公司的利润空间,而这些公司因此更倾向于在价格最低的地方寻找创新药物。其次,特朗普政府吊销了许多中国学生的签证,实际上是在鼓励这些科学家留在自己国家或返回祖国,而不是支持美国的研究。
九天编译
意媒观察:中国气候承诺与美国“退群”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在近日的联合国大会上,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态度相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并首次宣布了一个中期目标。
意大利《每日事实报》报道,“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中国没有退缩,它是《巴黎气候协定》190个缔约国中102个已在纽约提交或宣布国家自主贡献的国家之一。虽然步伐缓慢,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技术进步的速度。
此前一次最重要的承诺是在2020年,习近平在联大会议上通过视频宣布,中国将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不过,得益于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的发展,北京可能在2025年就能实现该目标。尽管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最新的承诺不足以达到《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但也有人对中国近年来的实际行动抱有信心,并强调这与特朗普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在峰会上,特朗普再次否认气候变化的存在,称应对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
另一方面,早在2025年初,中国风能和太阳能的综合装机容量就已超过煤炭发电量。清洁能源已占中国GDP的10%以上,并在2024年贡献了四分之一的经济增长。
11月在巴西将举行COP30会议,北京的承诺将是国家自主贡献的核心内容。专家认为,要把全球气温长期升幅按《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控制在1.5℃以内,任何低于30%的减排都无法达到目标。因此,中国减少7%-10%的排放与要求仍有差距。此外,中国还将致力于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而截至2025年3月,中国风能和太阳能的总装机容量已达14.82亿千瓦。因此,新目标意味着要在未来十年内将当前水平提高一倍以上。中国的发展路径已将全球太阳能、风能以及电池的成本降低了高达90%。多项分析显示,在更宏伟的目标下,其清洁能源产业的价值到2035年可能翻一番,为经济贡献超过2万亿美元。
欧盟气候事务专员胡克斯特拉(Hoekstra)强调,中国的承诺仍不足以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他表示,中国2035年新目标“与我们认为可以且需要实现的目标仍然很远,这明显令人失望,而考虑到中国在全球排放中的巨大份额,这将使实现气候目标的难度大大增加”。
近日,欧盟一直在努力就2035年和2040年的减排目标达成一致,以便提交给联合国大会,但最终未能成功。这方面的进展处于不同层次:在一份将在10月欧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理事会上讨论的意向声明中,提出到2035年将减排66.3%至72.5%。也就是说,在目标设定上,欧盟显然更靠前,即使这些提案还需进一步落实,但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具体的政策。正因如此,北京的新计划即使在专家中也引发了分歧。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政策顾问姚喆表示:“即使是对于期望值较低的人来说,目前提出的目标仍然不够充分。这个2035年的目标对地球安全提供的保障很有限。但令人鼓舞的是,中国经济的实际脱碳水平可能会超过纸面上的目标。”
接下来应该由中国在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解决方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英国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高级顾问班妮丝•李(Bernice Lee)也表示:“联合国的目标是目标,现实是现实。现实情况是,中国去年在清洁能源上的投资达到了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31%。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快速增长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并在国内取代煤炭。”
戴胜编译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