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媒:中国大力发展高科技支撑经济增长
中国正押注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以支撑经济增长,弥补人口和劳动力的下降。而推动这股高科技浪潮的,是一批来自杭州的企业。
意大利Lespresso网报道,从前,中国以“世界工厂”的模式取代了毛泽东时代的经济;而今,中国则正在摆脱“世界工厂”的地位。过去几年里,无人机开始在田间地头工作,替代农民完成繁重的劳作:只需花费几百欧元,农民便可免于在烈日下长时间喷洒除草剂和施肥,并能大幅提升传统农机的效率。凭借一架又一架的无人机,深圳大疆公司已成长为全球巨头,即便在地缘政治疑虑之下,美国农民也照样购买其产品——因为它们价格低廉,效率却极高。换句话说,大疆几乎没有对手,至少目前是如此。
事实上,农业仅是中国经济中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的领域之一。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中国去年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即机械臂)的最大生产国和采购国,占据了全球机器人市场的54%。到2024年,中国在该领域的专利占全球专利总数的三分之二。另据美国《财富商业洞察》预测,机器人市场目前价值约170亿欧元,未来七年可能超过400亿欧元。
推动这一进程的,不仅仅是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率,还有创造替代劳动力的紧迫需求。在过去三年里,中国人口出现下降。2023年,中国将“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头衔让给了印度。尽管中国依然拥有14亿人口,但联合国预测显示: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降至13亿,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翻倍;至本世纪末,中国人口甚至可能仅为现在的一半。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在缓慢且不可阻挡地衰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确实加速了这一趋势,可无论如何,这都是难以避免的:依靠大规模生产和出口低成本商品,已不足以支撑一个世界大国的经济增长。这不仅是因为生产已经转移到邻近一些劳动力成本更具竞争力、同时也拥有足够技能的国家(这些条件二十年年前尚不存在),还因为人口下降与社会日益富裕的需求,都要求中国必须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因此,从机器人到无人机,从人形机器人到人工智能,发展先进技术已成为北京的新增长引擎。
多年来一直是中国财政主要贡献地区的广东南部,如今正面临困境,许多中小企业被迫关停或转型(深圳是个例外)。一个夹在群山与水域之间的小省份——浙江——已成为新经济的核心。人们称这里为“中国硅谷”,省会杭州正是其中心。在这里,孕育出了中国的“六小龙”:凭借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红的游戏科学、打造出中国最知名人工智能的深度求索、全球最先进人形机器人巨头宇树科技、工业级四足机器人冠军企业云深处科技、著名脑机接口科技公司强脑科技,以及软件企业群核科技。上海是中国跨国企业的发源地,而杭州则是初创企业的摇篮。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例外——阿里巴巴,它是杭州最早崛起的知名高科技初创公司,如今已成为中国的标志性企业。
据摩根士丹利预测,未来20年,全球将会有大约十亿台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其中大多数将用于工业和商业领域。“未来五年将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采用期,而接下来的20年则会迎来加速发展。”这个价值极高的市场在未来几年甚至可能让汽车产业相形见绌。因为未来肯定是电动化的,且并不局限于四个轮子。
戴胜编译
西媒:中国6G芯片将改变互联网世界
中国在新兴科技领域与西方的竞争中抢占领先地位。尽管在4G到来之前,欧洲在各代移动电话技术上都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5G出现,欧洲开始逐渐落后,6G也没有例外。
《20分钟报》报道,第六代移动通信将提供更快的连接速度、超低延迟,并能支持大量设备同时连接。预计在2030年开始部署,而试点测试计划则于2026年进行。
尽管如此,中国在这一领域可能即将改写历史:北京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已研发出首款通用6G芯片。
这项创新可在整个无线频段实现超过100千兆位(Gigabits)每秒的速度,从0.5千兆赫兹(GHz)到115千兆赫兹。此外,作为一大新颖之处,它能够在所有频率、任何设备和任何地点进行通信。
来自北京大学的王兴军教授在《自然(Nature)》杂志中解释称,该芯片能在几秒钟内传输一部大小为50GB的电影。不过,该芯片的开发初衷是为密集城市环境、偏远地区、水下环境乃至太空中的互联网接入提供便利。
这款通用6G芯片具有超高速特性,可自动在低频和高频之间切换;它依靠光子学与电子学的融合,利用大带宽的光谱来处理无线信号,提供了优化的能耗、保证通信稳定性,并通过在信道间即时跳频来应对潜在干扰,从而维持传输不中断。
此外,该设备在单一芯片中集成了九个不同系统的功能,并引入了频率导航功能,能够自动避开拥塞频段并在检测到干扰时实时调整。
另一方面,面向未来,该芯片可用于手机、基站、无人机、工业设备和物联网设备。“它实现了真正的多用途编程与动态频率调整。”
据中国专家称,这款通用6G芯片或可在全球任何地方实现超宽带,并开启“AI原生”智能网络时代。这类网络将能凭借内置算法自主重构,并持续适应电磁环境的变化,同时将能耗降到最低。
付启明编译
法媒:中国选手有望摘冠贝桑松国际指挥大赛
国际青年指挥大赛9月22日至27日在贝桑松进行,有四位中国选手参加角逐。这项比赛的奖项此前一直由日本选手垄断,但中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期脱颖而出。
《费加罗报》的报道指出,尽管像钢琴家郎朗和王羽佳那样的中国器乐演奏家已经蜚声国际,但在指挥领域却未能取得同样的成就。
国际青年指挥大赛总监马泰指出,中国目前正在该领域大量投资,力争实现在这场大赛摘冠的目标。比赛将于9月22日至27日在贝桑松举行。
法媒介绍国际青年指挥大赛创办于1951年,通常由实力强大的日本选手摘冠,如今已成为弗朗什-孔泰音乐节的亮点。今年的第59届比赛共有20位选手参赛,近一半选手来自亚洲,4位来自中国大陆、1位来自中国台湾、3位来自日本、1位来自韩国。
自小泽征尔1959年赢得该奖项以来,这项比赛在日本一直备受关注。音乐节总监马特解释说,小泽征尔的成功也为这项比赛赢得了声誉。1990年以来,日本选手几乎垄断了比赛的奖项,共获得八项大奖。但是,尽管日本似乎已经触及该领域的“天花板”,中国正在崛起。
马特评论指出,“中国以往派出的选手技术极其精湛,他们勤学苦练但音乐涵养不够”,“而今年的参赛选手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强调,在这些选手身后,“你可以感受到国家正在投入大量资源”。
马特介绍,亚洲的选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他们真的力求做到最好,标准很高,要求很高,”而在欧洲的选手中很少看到这些品质。两年前,法国指挥家雷赫姆在上届比赛中夺冠,今年只有一位年轻的法国指挥克劳斯参赛,他曾在2021年进入半决赛。
九天编译
德媒:中德携手能源合作获高度评价
当欧洲向美国承诺昂贵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时,前身为Gazprom Germania的SEFE正在中国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德国媒体《慕尼黑信使报》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几周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向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诺,欧洲将在未来三年内从美国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LNG)。但是,许多专家认为这一承诺并不切实际,因为成本实在太过高昂。而近期,德国国有天然气企业SEFE与中国的合作登上了头条。
总部位于柏林的SEFE,在米兰能源博览会“Gastech”上与中国石化旗下贸易公司UNIPEC签署全球液化天然气合作协议。SEFE官方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举旨在加深公司在液化天然气市场上的国际合作。据了解,协议涵盖一项长期的全球贸易合作:两大能源巨头希望整合资源优势,在大西洋、太平洋地区加强市场地位。
SEFE首席运营官弗雷德里克•巴尔诺指出,与UNIPEC的签约是为德国客户供应安全能源迈出的重要一步。中石化子公司UNIPEC也通过合作,成功获得进入欧洲液化天然气终端通道,从而在全球能源贸易中掌握更大灵活空间。SEFE方面高度评价与UNIPEC不断发展的伙伴关系,以及通过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
这样全新的伙伴关系,出现在欧洲为能源政策左右为难的时刻:一方面背负对美国数十亿美元的承诺,一方面与美国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的经贸合作不断加深。
《世界报》报道,德国联邦政府并不认为与UNIPEC的签约存在地缘战略风险。联邦经济部在回应问询时表示,德方在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中“看不到任何政治成分”。
通过这项合作,中国将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虽然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中国已获取大量的天然气输送,但与SEFE的合作则使北京方面更加独立和灵活。对德国而言,与中国进行更高效的液化天然气贸易,在经济上颇具吸引力。目前来看,欧盟几乎不可能兑现为美国许下的承诺。而一旦食言,恐又招致美国政府的关税威胁。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欧盟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预算推进能源交易。也就是说,与中国天然气巨头的合作是德国企业自己做出的。因而,能源政策仍然是一场利益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欧洲需要在美国和中国之间表现出自己的智慧。
李帅编译
法媒:中国整顿光伏产业防止产能过剩
长期享受补贴的中国太阳能行业自2024年以来深陷危机。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大规模裁员等问题频发。政府希望对该行业进行整顿,法媒认为运作空间不大。
《世界报》的文章开篇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太阳能热潮即将戛然而止吗?今年上半年,全球四大硅锭和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均遭受了创纪录的亏损。拥有14家工厂的上海晶科能源净亏损26亿元人民币,而2024年同期的盈利是8700万元人民币。位于江苏的天合光能亏损29亿元人民币,而2024年同期的盈利是5.26亿元人民币。晶澳太阳能和隆基绿能的业绩也出现下滑。这些大型企业面临市场饱和的压力,供应远远超过国内外的需求。
2020年至2023年间,由于对新市场的预期,加上慷慨的补贴和宽松的贷款政策推动,一批新企业入行。中国2023年太阳能电池板产量接近800吉瓦,而全球需求量仅为450吉瓦,充分体现了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目前拥有300家制造商(2020年为130至150家),占据全球太阳能电池板销量的80%。到2024年,中国生产的电池板数量是安装数量的两倍,模块制造商的损失估计达350亿欧元,整个行业损失520亿欧元。据路透社报道,2024年初以来,中国太阳能电池板行业已悄然裁员三分之一、超过87000个工作岗位。约有40家生产企业消失。虽然中国的投资使光伏产品在各地的价格亲民,但制造商已不再挣钱,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在十年内下降了15倍。
近几个月来,当局一直在努力理顺供应,提高太阳能电池板及其组件的价格,淘汰实力较弱的企业。安徽等省设定了最低生产门槛,如果太阳能电池板工厂的活动低于产能的30%,就必须暂时关闭。浙江省对小型企业实行月度生产配额,对超额生产或长期未达标生产的企业予以处罚。
国家削减了出口补贴,减少对欧盟和美国征收的反倾销关税的补贴,有意弱化那些由于缺乏本土市场销售渠道而转向出口的最小型生产商。
政府现在瞄准了多晶硅这种太阳能电池板必不可少的材料,其产地主要在中国。7月31日宣布成立由国有银行支持的70亿美元基金,允许这种硅的主要生产商收购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关停该行业三分之一的产能。预计此举将导致材料价格上涨,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小型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的困境,而这正是目的所在。
今年六月起,所有新建太阳能发电厂的电价均由市场价格确定,政府不保证最低电价。由于担心新项目收益下降,开发商纷纷撤资,取消项目的情况也日益增多。观察人士预测,到2025年,新增装机容量将比2024年下降50%。
然而,法媒分析这项政策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报道引述2002年开始常驻北京的太阳能咨询师豪格维茨的看法认为,“多晶硅价格上涨可能会令制造商重启目前闲置的产能,从而导致市场供应量增加。”
但这个机制背后的意图是清晰的。法国外贸银行经济学家埃雷罗分析道,“中国政府的最终目标是让中国企业利用其主导地位来提高价格,从而实现盈利。换句话说,绿色技术产业的寡头垄断地位比当前的非理性竞争更被看好,至少在国外市场是这样,因为中国整体占据生产领域主导地位,价格上涨很难导致市场份额的损失。”
因此,中国并非放弃太阳能领域的领导地位,而是巩固巨型企业的领先地位,这些企业仍然具备创新能力,包括可以双面捕捉光线或抗冰雹的双面电池,以及使用钙钛矿和硅的超高功率电池板。
埃雷罗认为,一个健康的光伏产业的出路在其他方面。“如果中国真想打破内卷循环,仅制造寡头垄断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将资源重新定向,不是用于生产更多的太阳能电池板,而是用于建设能够高效部署这些电池板的基础设施。”例如“输电线路的扩建、地方电网的现代化以及大规模储能的投资,将以比卡特尔式的供应管理更可持续的方式创造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需求。”
中国当前的五年计划即将结束,新的规划将于明年三月正式出台。豪格维茨顾问预测“中央政府会吸取过去的教训”。他希望中央政府能够对未来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产生影响,“建立基于新标准的国家或省级支持机制,减少符合条件的企业数量。”“但如果像太阳能产业那样,相关产业大多为私营企业,中央的干预能力将会有限。”
九天编译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