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中国抗战精神在欧洲人心目中并未远去

【欧洲时报周周综合报道】中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行九三大阅兵,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多位曾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的后代,以及长期研究二战历史的学者,对中国抗战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给予高度肯定和由衷的敬佩。他们通过一段段鲜活的家族记忆和客观公正的历史视角,将人们带回八十余年前的烽火岁月,并指出西方主流叙事长期低估了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呼吁欧洲社会铭记这段共同抗争的历史,珍爱欧中友谊,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当天天安门广场放飞和平鸽和彩色气球,象征着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祈望。新华社图

贝石涛:践行父辈人道主义精神

法国医生贝熙叶之子贝石涛(Jean-Louis Bussière)作为国际友人遗属代表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抗战80周年纪念活动,并接受《欧洲时报》采访。他的父亲贝熙叶曾在抗战期间奔赴前线救治伤员,并以自家贝家花园为据点,为八路军秘密运送药品,开辟了一条被称为自行车“驼峰航线”的生命通道。他还为村民和伤员免费治病,被誉为“法国白求恩”。

如今,贝石涛继承父亲衣钵,成为第二代在华法国医生,在北京北安河村为居民提供义诊。“父亲的义举丰富了法中友好关系,启示我们要敢于展现抵抗精神,永不放弃,”他在记者会上这样说道。他特别邀请公众参加9月5日贝家花园重修开放活动及相关展览,并向记者强调,这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让年轻一代理解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他呼吁人们一同传递和平的信息,“和平正是中国最重视的,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贝石涛强调父亲的行医信念——“我是来给所有人治病的,无论肤色、无论国籍”。这份人道主义精神,也延续到了他的生命之中。“父亲传递给我们的,正是这样的理念:要愿意去接受、去了解、去尊重彼此的文化,并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与人道主义精神。”贝石涛表示,这是父亲留给他们最珍贵的遗产。

卡龙:延续四代人的中国情缘

借着抗战胜利80周年契机,法国印刷商吉尔贝·卡龙(Gilbert Caron)对着《救国时报》复印件和一张摄于1937年的家族老照片,向《欧洲时报》娓娓道出一段横跨近百年、延续四代人的中法友谊故事。

这段中法情缘始于1935年,卡龙一家为中文抗战报纸《救国时报》提供了近三年的印刷服务,直至《救国时报》1938年迁往美国。这份报纸由中国在法团队撰写、编排,吉尔贝·卡龙的祖父及其团队负责印刷,为中国抗战事业提供信息支持。卡龙的父亲当时还不满18岁,和中国编辑们朝夕相处,不仅学会了做中国菜、打乒乓球,更因接触到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感到震惊与愤慨,这段经历令他终身难忘。

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精神影响了吉尔贝·卡龙的父亲,也促使他随后投身反抗纳粹德国的斗争。1940年,听到戴高乐将军的“6月18日呼吁”后,他毅然加入法国抵抗组织,投身反法西斯斗争。吉尔贝·卡龙表示:“父亲正是从中国抵抗者身上学到了使命精神——绝不能让法西斯立足。”

1983年,卡龙家族的印厂再次与中国报业结缘,承印刚创刊的《欧洲时报》。当时,吉尔贝·卡龙主动联系了时任社长杨咏桔,希望以专业支持助力报纸发展。他强调,此举并非出于盈利,而是源于家族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父辈教诲的铭记。如今,他的儿子也加入《欧洲时报》,传承这份历久弥新的友好情感。

卡龙一再强调,“没有中国对抗日本法西斯,就不会有今天的和平”。在他看来,国家、机构与民间的合作,核心皆是一个“爱”字。中法数十年来的合作令他感动,他希望子孙延续团结互助的传统,并期待更多人参与其中,让这段深厚情谊永远流淌。

法国学者:西方长期低估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在学界,不少学者不断发声,力图纠正长期受西方主流历史叙事影响而形成的偏见性历史观。法国政治学者、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布鲁诺·吉格(Bruno Guigue)向《欧洲时报》指出,西方主流历史叙事长期忽视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关键作用。“西方将1939年9月视为二战开端,但实际上早在1937年7月,战争就在中国全面展开,甚至根据中国史学界近年的研究,战争应追溯至1931年9月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全面侵略。”

吉格强调,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使其无法进攻苏联,也为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创造条件。“约70%的日军伤亡发生在中国,两千万中国人丧生,一亿人流离失所……这些事实在西方叙事中被轻易抹去。”他认为,这种忽视既源于西方中心主义,也受到殖民偏见影响。他强调,中国的持久抗战不仅挫败了日本称霸亚洲的图谋,也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最终参与签署《联合国宣言》,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缔造者。

吉格还在另一篇访谈中深刻揭露了源自20世纪初日本扩张主义、延续至今的一套否定中国主权与统一的意识形态话术。吉格向欧时表示,这种“伪历史”论调最早是为服务日本帝国对中国的殖民野心而构建的,其核心在于否认中国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国家”,进而否定其边疆归属的合法性。他强调,中国作为一个主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千百年来文明融合与政治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指出,为给日本帝国掠夺中国领土的意图正名,当时的扩张主义学者查阅历史和地理资料,力图找到否定满洲、蒙古、西藏、新疆和台湾属于中国的论据。在帝国主义势力争霸的全球背景下,这些日本知识分子认为,日本的野心与欧洲列强一样,都是“正当”的。因此,他们毫无顾虑地宣称:中国不具备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其对边缘省份的控制只是形式上、暂时性的。这种“伪历史”论调为30年代掌握日本政权的军国主义势力服务,其目的是否认中国作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的存在。

另一位法国历史政治学者布鲁诺·德雷斯基(Bruno Drweski)在接受《欧洲时报》专访时进一步指出,法西斯主义本质是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产物,因此亚洲与欧洲人民的抗争本质是一场共同的战斗。“20世纪30、40年代是亚洲与欧洲人民之心首次同频共振的时期。”他表示,在西方国家,如今却常常有人试图改写这段历史,淡化法西斯主义暴行,甚至对其进行某种“洗白”。与此同时,他们也试图贬低民众动员的作用,抹杀工人阶级与共产主义者在胜利与和平重建中的核心地位。

这些法国讲述者虽身份不同,却共同指向同一核心:抗战记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正如卡龙所警示的那样:如果不在孩子年幼时传达正确的历史记忆,20年后法西斯思想可能卷土重来。德雷斯基同样呼吁,这一宝贵遗产值得被世代传承。唯有在此基础上,世界才能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和平与进步并存的大家庭,让文化多样性得到尊重,令不同文明在交流中彼此充实、共同前行。

《南京照相馆》在欧洲上映引发强烈共鸣

【本报综合报道】电影《南京照相馆》欧洲上映引发当地观众强烈共鸣。这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影片,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登陆欧洲的。

德国首映反响强烈

8月28日,《南京照相馆》在德国慕尼黑举行欧洲首映式,约400名观众到场观看了这部影片,当晚的放映厅座无虚席,现场气氛庄重而感人。影片以独特的视角讲述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坚韧不屈的精神。许多德国观众表示,这部电影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二战期间亚洲战场的惨痛历史,感受到战争给无数平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德国文化经济促进会主席艾哈特·劳在接受中国央视总台采访时表示,这样的影片不只是重现历史,更是提醒人们从中汲取教训。他说:“影片让我们与当时人们的遭遇产生共鸣,而实际的情形比电影表现的还要可怕。真正重要的是从历史走向未来,付诸努力去守护和平——这不仅是中国的追求,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

德中经济、教育和文化协会主席贝恩德·安迈尔说:“影片让人们直面那场惨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勇气与坚韧。正是这种精神证明了抵抗终将胜利,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即便这是一条异常艰难的道路。”

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专家维尔纳·楚泽告诉记者,影片所传递的震撼力量,让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很早就读过《拉贝日记》,但电影更直观地呈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作为一名出生在二战之后的德国人,我始终记得那代人留下的警示——绝不能再有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再有战争。”

电影《南京照相馆》将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上映,当地观众表示对此十分期待。这是影片海报。

在欧洲多地上映观众动容落泪

德国首映之后,影片陆续在意大利、英国、匈牙利、希腊等欧洲多地上映,让更多海外观众通过光影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影片在英国Cineworld与Odeon两大主流院线放映,覆盖全英多地,影片带来的震撼和情绪共鸣,犹如历史的余光,在观众心头久久不散。对于深知二战痛苦记忆的欧洲观众而言,这不仅是一段中国的故事,也是全人类的记忆。诚如影片发行方所言,无论是纽伦堡法庭的证据,还是南京照相馆的底片,它们都在提醒——真相,必须被看见。

在意大利上映时,在罗马工作生活十余年的郭女士在散场时仍未能平复情绪,她哽咽着说:“有些场面我甚至不敢睁眼。不是因为害怕血腥,是实在不忍直视这段残酷的历史。”

观众马泰奥·马约拉诺(Matteo Maiorano)表示,这是一段“我们西方人不太熟悉的历史”,却极其震撼人心。“我认为每个人应该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在我看来,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来了解它,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意大利律师维托里奥·德·库米斯(Vittorio Siciliani de Cumis)表示,“它没有落入复仇或煽情的俗套,而是以历史为基础,在真实再现与情感表达之间找到了平衡。影片既严谨又动人,把历史叙事与情感线索紧密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女观众切奇莉娅·巴尔迪尼(Cecilia Bardini)深深被影片所打动,她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冲击非常强烈,真的非常感人!”

意大利电影与视听协会(Ita.C.A.)主席萨尔瓦托雷·斯卡里科(Salvatore Scarico)坦言在观影期间两度失控落泪。“这是一部令人动容、催人泪下的电影,尤其是在南京的故事中,也映射着我们所有人的故事——所有曾经受苦、遭受压迫的人们的共同经历。”

奥地利观众期待影片上映

9月14日,《南京照相馆》将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上映,当地观众表示对此十分期待。

《南京照相馆》在欧洲的发行是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推动落实的,得到驻各国中国使馆的大力支持和当地多家文化机构的通力协作。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