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意媒: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性力量

意媒: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性力量

陷入分裂并在寻求一个可信领导者的西方,正面临着只能以旁观者身份目睹一个多极秩序诞生的风险。而在这个新秩序中,中国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意大利Lacnews24网报道,21世纪的中国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大国,而是一个能够影响全球政治、科技和文化的世界性力量。过去40年,北京实现了经济转型,从依赖低成本商品贸易和模仿西方模式,转向高端科技生产、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以及自主研发的航天计划。而今,这已不再是单纯的模仿,中国正在建立复杂的基础设施和原创性科技项目,使自己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

文章指出,中国的经济成功与其地缘政治战略息息相关。中国成功地与俄罗斯、印度以及众多新兴国家或威权国家结盟,构建了一个能够抗衡西方的国际集团。“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以及在可再生能源等战略领域的渗透,都展现出中国前所未有的全球影响力。中国利用其庞大的人口数量、金融资源和技术实力,同时利用其他国家的弱点,巩固其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相反,西方世界显得分裂而脆弱。曾经无可争议的领导者美国,在特朗普回归后正经历战略上的疲弱阶段:保护主义政策、不稳定的领导力以及与传统盟友的紧张关系,这一切都在加速其逐渐孤立。欧洲虽然是世界民主与金融的中心,却在外交、防务和科技政策上难以协调,致使影响力减弱。内部分裂和难以达成共识的困境,使欧洲更易受到北京运作的影响,而中国正凭借其经济与外交实力不断扩大影响力。中国高度集中的权威体制,使得国家能够迅速有效地行动,将内部挑战转化为巩固权力和对外扩张的工具。

近几个月来,我们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现象:中国、俄罗斯、印度、朝鲜以及其他新兴国家或威权国家正在组成一个联盟。普京日益受到北京的影响,正逐步融入这一共同战略。而印度几年前还是美国的盟友,如今选择了一种自主立场,并务实地更加接近亚洲阵营。

与此同时,朝鲜和其他国家也在不断加强与北京的政治和经贸联系。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正在浮现,其核心是非西方大国之间的经济与军事合作,其目标明确:利用西方的脆弱与分歧,形成一个有效制衡美国和欧洲的力量。

文章写道,这一新的全球格局急需我们进行反思:中国及其伙伴正在构建一种替代性的权力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科技、人口和战略联盟成为国际主导的工具。

西方世界正陷入分裂,并在寻求一个可信的领导者,而西方却似乎只能在一旁目睹一个多极秩序的诞生,北京则将在其中扮演主导性的角色。西方定义全球规则的时代看似即将终结,世界政治、经济与技术的未来,则正在亚洲及威权势力的影响下被重新定义。

戴胜编译

意媒指出,如今的中国影响力已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性力量。图为重庆两江新区集装箱码头。新华社图

英媒:英国商务大臣访华重启经贸对话

据《卫报》报道,英国新任商务大臣彼得•凯尔(Peter Kyle)于本周三飞往中国北京,出席因政治与疫情中断了七年的中英联合经贸委员会(Jetco)会议。这是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政府继续推动中英经贸关系复苏的重要一步。

彼得•凯尔在近日改组中由科技大臣升任为商务大臣,此行将延续其前任乔纳森•雷诺兹(Jonathan Reynolds)的日程。

《独立报》报道称,他先赴华盛顿,会见白宫技术顾问迈克尔•克拉西奥斯(Michael Kratsios)及人工智能顾问斯里拉姆•克里希南(Sriram Krishnan),讨论科技合作与数字贸易协议等议题,并为特朗普总统的国事访问铺路。凯尔表示,这是他作为商务大臣首次访问美国,“对于加强特殊关系至关重要”,并有助于在科技伙伴关系和贸易协定上“注入新的动力”。

结束华盛顿行程后,凯尔直接飞往北京,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会面,并出席七年来首次召开的中英联合经贸委员会(Jetco)会议。该会议早在2019年因英国时任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对香港局势的回应而暂停,随后又因新冠疫情推迟。随着工党去年上台,英国逐渐恢复对华高层交流。副首相戴维•拉米(David Lammy)和财政大臣瑞秋•里夫斯(Rachel Reeves)在过去的一年中先后访华,显示出经贸层面的接触日益频繁。

《独立报》补充到,凯尔在上任首日通过视频连线会见了逾百位企业家、首席执行官与工会代表,明确表示经济增长是本届政府的首要任务。他强调英国需要“加倍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增长,并希望通过务实合作为国内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英国此次派出的经贸代表团规模庞大。约200家英国企业参加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Cifit),由前首相顾问詹姆斯•萨松(James Sassoon)率团。尽管凯尔因行程紧张未能参加,但英国政府仍将此次参会视为促进双边投资和市场拓展的重要契机。

高层对话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商界的呼应。英中商会驻华负责人汤姆•辛普森(Tom Simpso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七八年间中英关系停滞不前,英国政府对于如何处理中英关系没有明确的方向,但自工党执政以来,双方互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出现稳步提升,此前关系中被忽视的部分也正在恢复。英国在华商会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同样指出,高层对话机制如Jetco是推动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关键平台。

《卫报》提及到,中国目前是英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商品和服务出口额约为410亿英镑。一位与英国代表团密切的消息人士表示,“不考虑中国问题,就无法解决经济增长问题。这是英国政府为了国家利益、为英国创造就业机会而做出正确举动的例证。”

除贸易与投资之外,中英在文化和教育层面的交流也在不断扩展。《卫报》指出,过去一年间,中国对英国体育项目的兴趣显著上升,从足球到赛车再到斯诺克均受关注。英超联赛在北京开设了首个办事处,帆船公司Clipper Ventures也宣布将在青岛建立训练基地。教育方面,北京教育咨询公司创投教育(Venture education)的研究显示,目前英国的中资学校数量已与中国境内的英国学校品牌数量相当。

卢天爱编译

英媒:“九三阅兵”凸显中国大国形象

本周英媒持续关注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国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指出“九三”盛大阅兵式凸显中国大国形象。

据BBC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在密切关注中国阅兵仪式。他并未详细谈论对这场盛大典礼的看法,只表示这场活动“非常、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与特朗普的模糊回应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通过阅兵展现了大国形象。

据英国《卫报》报道,本次阅兵式引发了各国军事专家的广泛关注。中国在阅兵中展示了包括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水下无人机、电子战机以及新型核导弹在内的一系列先进装备。专家认为,这些装备的亮相表明中国已经具备完整的“核三位一体”战略打击能力,正式跻身与美国、俄罗斯并列的世界核强国之列。

据《金融时报》报道,阅兵式开始前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取得的合作成果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方面的话语权正在加强。东京经济学家、前投资银行家Jesper Koll指出,上合组织已达成建立开发银行的协议,该机构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融资,并探索推动去美元化的路径。Koll认为:“新的全球金融架构基础正在奠定,特别是针对美元被武器化的反制,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与此相对,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全球贸易观打乱了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导致传统盟友离心离德,美国却在逐步失去全球领导力。

殷朗瑄编译

奥媒:中方实施反倾销关税欧盟猪肉出口受影响

奥地利《程序报》报道,根据不同企业,中国对部分欧盟进口猪肉将征收15.6%至62.4%不等的关税。

中国对部分来自欧盟的猪肉进口暂时性征收反倾销关税。根据北京商务部的通知,这些关税将根据不同企业,税率在15.6%至62.4%之间,并自9月10日起生效。

官方称,欧洲生产商以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价格向中国出口猪肉及相关副产品,严重损害了本国行业利益。受影响的主要是来自西班牙、荷兰和丹麦的供应。欧盟方面表示,去年欧盟对华猪肉出口总额超过20亿欧元。

欧盟委员会强烈批评中国的关税决定。布鲁塞尔发言人称,中国此举依据的指控证据不足,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欧盟将采取必要措施,捍卫欧洲生产商和相关产业的利益。

这项调查最初于去年6月启动,并于今年6月延长。观察人士认为,这可能是中国对欧盟此前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回应。

目前的关税为暂行措施,在调查于12月结束前仍可能调整或取消。

早在7月,北京就在与布鲁塞尔的贸易争端中,对欧盟白兰地征收关税,但此前签署价格承诺的企业不受影响。8月,中国还将针对欧盟乳制品的反补贴调查延长至2026年2月。

针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北京指责布鲁塞尔违反国际规则。欧盟则表示,这些关税是因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行业提供过度补贴而采取的回应措施。北京否认相关指控,并称其为保护主义。

广顺仁编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