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德媒:中国车企参展数量空前重构欧洲市场

德媒:中国车企参展数量空前重构欧洲市场

9日至14日,2025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IAA)拉开帷幕。本届车展吸引了前所未有数量的中国参展企业,规模空前。面对快速崛起的中国汽车工业,德媒也不禁感叹“IAA是舞台,也是战场。”多元化也意味着激烈竞争。作为东道主之一,基社盟主席索德尔则表达了对德国汽车工业未来的深切担忧:“没有汽车,德国工业将面临崩溃。”德国科技媒体《工程师》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本届慕尼黑车展与以往大不相同,中国元素的存在感前所未有地强烈。共有116家中国参展商报名参展,数量仅次于东道主,稳居第二,远超其他国家。对于主办方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而言,这无疑是一项新的纪录;但对本土车企来说更像是一次“警钟”。

本届车展的748家参展商中,有57%来自德国以外的国家。而且增长的远不止零部件供应商,越来越多的大型整车制造商也加入其中。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兴奋地宣称:“IAA2025将成为历史上最具多元化的汽车展览平台。”然而,对本土制造商而言,“多元化”更意味着竞争的不断加剧。

多年来,大众、宝马和奔驰等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很大一部分利润都依赖于中国市场。然而,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德国品牌在中国的份额正逐步下滑,而中国本土车企的吸引力则在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德国国内市场本身也正在发生微妙转变。根据德国联邦机动车管理局(KBA)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至8月期间,中国品牌在德国的新车注册量已超过3.5万辆。虽然在总计约187万辆的乘用车销量中只占1.9%,听起来不算显眼,但这一数字已是去年的两倍。

若将中国吉利集团旗下的沃尔沃和极星也计入其中,中国品牌在德国的市场份额则已超过4%,已远超丰田和特斯拉在德市场的总和。目前,名爵荣威依旧是德国市场中中国车企的领头羊,注册量已达到1.56万辆,继续保持首位。由于名爵源自英国,所以不少德国消费者并未意识到这已是一家中国企业的产品。

然而,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正迅速缩小与名爵的差距。短短一年内,比亚迪在德国的新车注册量增长了五倍,超过8500辆,增长的速度可见一斑。

不过,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打开德国市场的大门远非易事。德国汽车经济研究所(IfA)所长海德尔(Stefan Reindl)指出,截至今年春季,比亚迪在德国的经销网络尚不足30家,而名爵荣威约为150家,小鹏则仅有35家。相比之下,大众在德国本土拥有约700家销售网点,宝马也有400家,网络覆盖优势显而易见。

除渠道布局不足外,消费者固有的品牌忠诚度也是中国车企进入德国市场的重要阻碍。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一项调查,约有50%的德国消费者倾向于在购车时继续选择此前使用的品牌,而在多数欧洲国家,这一比例要显著偏低。

根据另一项市场调查,德国消费者对中国电动车的接受度依然有限。仅有16%的德国受访者表示“可以考虑”购买中国品牌电动车,意大利为14%,荷兰11%,而美国甚至低至7%。这意味着,中国品牌不仅面临关税壁垒与经销网络不足的问题,更必须突破消费者的认可与品牌认知上的壁垒。

此外,对于欧洲车企而言,电池这一电动车的“心脏”和成本核心,却是其最脆弱的短板。德勤的一项研究指出,2024年全球生产的动力电池中,仅13%来自欧洲,而这其中几乎全部来自在欧洲设厂的中国和韩国企业。反观中国,其全球电池市场占有率高达70%。也正因此,IAA慕尼黑车展不仅是一场产品展示,更是一场全面的产业竞争。

就在各国政府围绕补贴、公平竞争展开激烈争论的同时,新车早已驶入慕尼黑街头。比亚迪单独设立了15个试驾点,观众可以在展出的231辆展车中自由试驾,参与试驾的车型几乎全部为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

首次参展的还有谷歌,以及“回归”车展的现代与起亚,而特斯拉则选择继续缺席。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将此次展会称为“力量与信心的象征”。但这种自信能否真正转化为市场信号,仍有待观察。因为当德国品牌强调技术创新时,中国车企已开始以咄咄逼人的定价策略和日益增强的产业信心,强势进入欧洲汽车工业的“主场”。

蒋晓萌编译

图为9月9日,来访者在2025慕尼黑车展上参观。新华社图

中国家电充满“科技范儿” 吸睛柏林电子消费品大展

扫地机器人学会爬楼梯了,派对音响自带投影仪,今年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IFA)最吸睛的“科技范儿”,竟然大多来自中国。曾不被看好的中国企业,如今在在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电子消费领域拥有了一篇自己的天地。从追觅到安克,中国电子产品在IFA上大放异彩,而德国制造……德媒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现场出现了两类忙碌的人。一类是柏林本地的油漆工,他们赶在开幕前为大厅扶手刷上油漆,遮盖锈迹;另一类则是来自中国的参展商,他们将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洗衣机一箱箱、一托盘托盘地运进展厅,搭建起自家展位——有的甚至占据了整个展馆。

长期以来,西方普遍的共识是:中国制造擅长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或许还能以较低价格模仿西方的创新。但若说到真正的技术突破和方向引领,这似乎仍被视为欧美的“专属权利”。至于“德国制造”,更是在消费电子领域被奉为金字招牌。然而,只要你走一圈IFA,就会发现这种态度不仅傲慢,而且早已脱离现实。

如今的展览主要以家用电器为主。大量“白色家电”:如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和智能家居产品被陈列在各大展台上。曾经,这是德国企业的主场。虽然博世、美诺(Miele)、AEG等本土品牌依旧亮相,韩国三星和LG也延续了其一贯的“巨型展台”风格,但今年最引人注目的力量,显然来自中国。中国厂商不仅在产品上更具创新性,且定价不菲,显露出强烈的自信。

如今,IFA展厅中越来越多的新品标签上都写着“深圳”。这座中国第三大城市,拥有近1800万人口、平均年龄刚过30岁,作为毗邻香港的经济特区,早已被誉为当代乃至未来的科技摇篮。有人调侃:今天在深圳看到的技术,两三年后就会成为全球主流。在这座城市里,企业扎堆,工程师与开发者频繁流动,下班后或许还会在酒馆里聊一聊如何让机器人爬楼梯。

中国厂商的底气,也离不开其背后的庞大本土市场。根据展会的主办方之一、德国消费电子行业协会GFU提供的数据,全球科技行业今年的销售额预计将增长4.6%。但若细化至区域,西方几乎原地踏步,真正的增长来自南美、中东、非洲,以及中国。

中国企业的自信也来自其庞大的本土市场。根据IFA主办方之一、行业协会GFU的数据,全球科技行业的销售额今年预计增长4.6%。但细分到区域来看,西方几乎没有增长,推动力来自南美(+3%)、中东和非洲(+4.8%),以及中国(+11%)。

本届展会中参展规模最大的中国企业,多为机器人制造商,其中包括追觅、石头科技(Roborock)、科沃斯(Ecovacs)和云鲸(Narwal)等。

蒋晓萌编译

西媒:数字化教育进入中国小学课堂

西班牙电台节目《Hoy por Hoy Bilbao-Bizkaia》的栏目“你信了吗?”在洛雷娜•费尔南德斯(Lorena Fernández)的带领下,带来了一次关于中国教育与数字化未来的专题报道,内容令人惊讶且引人深思。

SER电台报道,洛雷娜•费尔南德斯是德乌斯比大学数字身份项目主任。她分享了访问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大讯飞的见闻,亲眼见证了中国如何从小学阶段就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体系。她指出,国家、大学与企业间存在一套共同战略,三方协同推进,使得“那里已经生活在技术的未来之中”。

在中国的课堂上,教师不仅教授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还强调数字伦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洛雷娜提到,一项颇为引人注目的技术能够自动扫描并批改学生的手写作业,然后将作业返还给学生,附带个性化批注与个人进度表。她感叹:“你看到它,会想:这看起来像科幻……但它已经成为现实。”

而且,为打击深度伪造和虚假信息,中国进一步采取了标注措施:自9月1日起,所有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无论是文本、图像、视频还是音频——都必须附有一个可见标签,并在其元数据中嵌入一项隐藏的技术标记。微信、抖音等平台已开始自动执行此类标注。

相比之下,欧盟正推进《人工智慧法案》,但其推进方式更为灵活且循序渐进。据估计,到2026年,约90%的网络内容将为合成生成,这将使分辨真伪变得更加困难。

洛雷娜指出,尽管文化背景各异,但围绕AI的根本问题是共通的:如何制定监管?AI将如何影响教育?伦理应当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迟早也会进入巴斯克地区乃至整个欧洲民众的日常生活。

付启明编译

法媒:在华外企削减成本出现重组潮

驻华跨国企业在新冠疫情期间静观其变,目前开始重组和裁员,原因各异,但涉及所有行业。法媒评论今后外企在华取得成功的门槛提高,你必须非常优秀,要把合适的人才用到合适的岗位,并且改变运营模式。

据《回声报》报道,经济放缓、消费低迷以及地缘政治动荡影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丝芙兰、潘多拉珠宝、麦肯锡、亚马逊网络服务、甚至美国花旗银行等在华大型外资企业的裁员人数正在增加。

中国企业也展开了裁员行动。而跨国企业的行动开始于2024年。这些企业在新冠疫情期间并没有动作而是静观其变,在去年意识到中国经济复苏所需的时间比预期的更长,而且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即将带来动荡。

去年夏天,由于来自话梅等本土化妆品经销商的竞争以及地方消费的下滑,丝芙兰在中国裁员3%约100人。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麦肯锡几周后也裁员500人,占员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在中国咨询业尚属首次。

但自今年年初以来,外企裁员愈演愈烈,由于中国经济未显示出任何实质性好转的迹象,裁员行动在今年夏天再度加剧。苹果公司被迫首次关店,首当其冲的是位于中国东北部大连的商店。丹麦零售商潘多拉宣布,由于销售额暴跌,第二季度下降15%,将关闭100家门店,而不是最初计划的50家。花旗集团则对后台部门进行重组,因为在中国对后台的管理变得过于复杂。花旗支持和IT团队裁员3500人。咨询行业的博然思维咨询公司在失去大量客户之后也进行了裁员。就连全球云计算巨头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也因中美冲突而被迫关闭位于上海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中国欧盟商会在最新的年度报告《2025年商业信心调查》中证实,“我们的会员企业削减成本的行动已达到创纪录的水平,而裁员似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优先策略。”

有36%的受访欧洲企业表示不打算在中国扩张,这一比例创十年来新高。超过一半的企业(52%)计划削减成本,这一比例与2024年持平,但远高于疫情结束后的2022年(30%)。外企在裁员的同时,还通过培训和指导对剩余团队进行技能提升。外资企业也借中国2022年底重新对外开放之际,替换了在华高管,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位驻华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解释说:“跨国公司需要改变在华运营方式,这也意味着要调整团队。以前,子公司听从总部的指令。但如今,它们需要更具创造力、能够做出决策并跟上中国技术进步的人才。”

九天编译

瑞媒专稿:“蒙面比基尼”——中国沙滩上的防晒潮装

瑞士德语广播电视报道,一种在西方人看来不太寻常的服饰在中国成为潮流:Facekini——一种带防晒功能的“面部比基尼”。在中国,有这样一种观念:皮肤越白,社会地位越高。

Facekini看起来像是一顶由泳衣材质制成的头套:它由一块贴合皮肤的布料制成,套在头部和颈部,仅露出眼睛、嘴巴和鼻孔。Facekini并不特别美观:佩戴者看上去有些像银行劫匪。

不过,Facekini的发明并非出于时尚,而是出于实用考虑:它能保护面部免受阳光和有害紫外线的照射。这一服饰最早在2012年出现在中国东部的海滩上。在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城市青岛周边,妇女们穿着泳衣和头套的组合,在黄海中戏水。

如今,Facekini在中国已经相当普遍:它有单一亮色的简洁款,也有印花或图案装饰的款式。佩戴Facekini的女性通常还会穿上同样色彩鲜艳、带有防紫外线功能的泳衣。再配上太阳镜或泳镜,造型显得格外张扬。

国际时尚杂志也曾多次报道这一趋势。在中国,Facekini的使用已不限于海滩。越来越多的女性在酷热的城市中佩戴“简化版头套”——即由防紫外线材料制成、覆盖整个面部的面罩。她们还常佩戴延伸至肩部的手套、防晒夹克、大沿帽和遮阳伞。

在西方观众眼中或许显得极端,但对中国女性而言,这正是她们日常防晒的常态。在欧洲等地,人们习惯将晒出小麦肤色视作度假归来的理想状态,而在中国乃至亚洲许多地区,女性则力图以各种方式避免晒黑。

因为白皙的皮肤被视为一种审美理想——也是富裕与社会地位的象征。晒得黝黑的是在烈日下工作的田间劳作者或快递员,而非在空调办公室中挣钱的中产或上层女性。

许多中国女性因此也使用各种声称能美白肌肤的护肤品:2023年,亚太地区的美白化妆品销售额达到近50亿美元,占全球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这是《财富商业洞察》的一项分析数据。

Facekini拥有各类设计,部分款式相当大胆。例如,一款豹纹图案的Facekini与整套连体衣融为一体,表面则印有仿钩针编织比基尼的错视图案。也有些款式较为低调,如花卉或波点图案。Facekini在当地的泳装店售价约合2.30瑞士法郎起。与镜面太阳镜搭配使用时,这一时尚单品可呈现出未来感十足、单色调的风格。此外,还有龙凤、孔雀图案的套装。一些罕见的男女通用款也可供男性穿着。

这类防晒头套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很受欢迎。许多美白霜含有有毒成分,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疤痕、炎症甚至肾脏损伤。相比之下,面罩和Facekini则属于无害防护。

不过,若想尝试这一造型就得接受一个现实:脸和脖子感受不到清凉的海水。在中国,Facekini几乎只被女性佩戴。阳光晒黑似乎并不会影响男性的审美标准——因此男士们在游泳时依旧让阳光照在脸上。

广顺仁编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