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地缘政治重塑欧洲购车偏好 47%潜在买家考虑购买中国车

【欧洲时报9月11日秋狸编译】欧洲汽车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市场研究公司Escalent于2025年5月至7月在五个欧洲国家(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开展的调查显示,中国车企正逐步赢得欧洲消费者的信任,与此同时,美国车企正在失去市场份额。

地缘政治削弱美国品牌形象

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汽车周刊Autoplus网站报道,4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现在愿意考虑购买中国汽车,而去年这一比例仅为31%。与此同时,考虑购买美国品牌的比例从51%下降到44%。

信任度变化同步显现:表示信任中国汽车的受访者比例从12%升至19%;相比之下,人们对美国产品的信任度31%下降到24%。

对此,Escalent副总裁、动力系统创新专家KC·博伊斯(KC Boyce)指出,地缘政治是关键影响因素。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关税政策,以及在乌克兰和俄罗斯问题上与欧洲的外交摩擦,都可能是美国品牌形象下滑的原因。

博伊斯称,在此次调查涉及的各国中,美国是唯一一个信任度明显下降的国家。

中国品牌面临价格定位挑战

尽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中国汽车制造商仍面临着价格定位的挑战。调查显示,7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汽车定价应该比他们当前的价格更便宜。更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3%的人愿意为中国车支付更高价格,即使它们客观上性能更加优秀。

这可能会使那些志在高端市场的中国品牌遇到阻力。例如,中国车企问界(Aito)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售价接近8万美元的高端电动汽车,但这可能难以打动更习惯在这个价格区间购买奔驰、宝马等高端品牌的欧洲消费者。

调查还显示,名爵(MG)和比亚迪(BYD)等中国品牌在经济型电动车领域的相对成功为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积极的连锁效应。欧洲消费者正在发现,“中国制造”也可以代表质量与创新,尤其是在电动出行领域。

然而,价格的“天花板”依然存在。中国车企虽然赢得了技术信誉,但仍然被“廉价”的标签所束缚。

与此同时,美国车企在欧洲平价电动车领域的缺位(特斯拉除外)也凸显出其战略视野的匮乏,长期来看可能代价高昂。当欧洲消费者逐渐接受中国的电动车解决方案时,美国制造商却在能源转型浪潮中失去了市场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尽管凯迪拉克、道奇等品牌计划通过电动车重返欧洲市场,但能否挽回颓势仍存疑。

9日开幕的2025慕尼黑国际车展再次聚焦电动汽车。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去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1750万辆(增长近30%),中国以超1100万辆销量独占鳌头;在欧洲,中国品牌电动车已占据近9%的市场份额,其影响力仍在持续扩大。

(编辑:皋离秋)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