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规模阅兵式,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现场展示AI无人机、YJ-21高超音速导弹、DF-61洲际导弹等最新军备,网络战与太空战部队首次亮相。普京、金正恩及二十多位全球“南方国家”领导人应邀出席,引发全球关注。
西媒:展示新型武器与国际影响力
埃菲社报道,北京天安门广场于9月3日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持续约一个半小时,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约45个方队、先进武器装备和空中编队,彰显中国在现代化军备建设上的成就。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检阅部队,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作为主要嘉宾与他并肩出现在观礼台上,现场还有来自全球近三十位外国领导人共同观礼。这场阅兵被视为中国对外传递的重要信号。
《加泰罗尼亚晨报》报道,此次阅兵集中展示了中国最新的军备成果,包括装备人工智能的作战无人机、可与有人机协同作战的智能系统、反舰高超音速导弹YJ-20和YJ-21、被认为是中国最先进的洲际导弹DF-61,以及防空导弹HQ-29和HQ-20等。中国首款舰载预警机KJ-600也首次亮相,此外还展示了具备主动防护系统的99B主战坦克和被称为“中国版Himars”的PHL-16远程火箭炮,凸显中国在信息化、远程打击及海空作战领域的进步。首次亮相的还包括专门负责网络空间、外层空间和信息战的新建部队,显示解放军战略重点的进一步拓展。
观礼台上的国际嘉宾成为外界关注的另一焦点。习近平与普京和金正恩同台出现,这是三位领导人首次共同出席阅兵,三人一同向抗战老兵致敬,画面引发国际舆论关注。在场的还有来自非洲、拉美和亚洲“全球南方”国家的二十多位领导人,象征对多极化世界秩序的支持。
北京近期还邀请数十名非洲和拉美记者到访,并向大量发展中国家青年提供奖学金,这些举措与此次高规格活动相呼应。
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紧随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之后举行。在峰会上,北京呼吁多极化,质疑西方的单极主导地位。此次阅兵被视为中国对外释放“重视和平但不畏冲突”的信息。习近平重申,只有通过平等合作和互利共赢,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在过去几周的彩排中,在戒备森严的天安门周边可以看到拖车运送巨型潜艇、无人机编队,甚至巨型激光武器。也出现了东风-31型洲际弹道导弹——中国首款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其可携带的核弹头威力相当于投在广岛原子弹的67倍。
彩排中亮相的武器还包括新型“鹰击”系列反舰导弹以及一款名为FH-97的先进隐形攻击无人机。首都周边高速公路近日可见新型空降装甲步兵战车、机动迫击炮和轻型坦克等装备频繁通行。
除了展示军事实力之外,中方还希望借此纪念日确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正确认识”,强调中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常被忽视的作用。
毛彦苏、付启明编译
奥媒:中国近年来最大规模军事展示
奥地利国家广播电视台报道,9月3日,中国在北京举行了盛大阅兵式,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被称为“胜利日”的阅兵式是近年来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展示,同时也吸引了多国领导人的到访。外界认为,此次盛会显示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提升的吸引力。
大量此前未曾公开的海陆空先进装备参与了本次阅兵,包括新型战斗机、导弹防御系统、高超音速武器及多款无人机等。其中部分装备此前从未公开亮相。
虽然大多数运输行动在此前夜间进行演练且装备保持覆盖状态,但其轮廓已在一定程度上被外界捕捉到,显示出解放军近年来在多领域的技术发展。
此次阅兵式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检阅部队,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一同出席。数万名解放军官兵将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整齐的方阵与列装的各类高科技武器预计成为活动焦点。阅兵当天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也被视为对中国现代化国防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
广顺仁编译
意媒:展示军事力量彰显科技地位
9月3日上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意大利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集中报道,并将目光聚焦于阅兵中亮相的多款海陆空装备。
安莎社指出,这场历时约70分钟的阅兵式展示了一系列先进武器,包括战斗机、无人侦察系统和高超音速导弹。Tgcom24网站同样关注到新型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和预警机的首次亮相。《共和国报》则特别指出,解放军官兵在阅兵中面带微笑,这一细节传递出安全与自信的信息,向民众和盟友传达其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意大利Rai新闻网评论称,此次阅兵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展示军队全面革新的一次契机,也是彰显其在科技领域新地位的重要时刻。
报道指出,在陆上作战群中,多款新型装甲与履带车辆首次亮相,包括100式新型坦克、两型191远程箱式火箭炮,以及新一代空降战斗车辆。其中,导弹方阵尤为引人注目,亮相的型号包括“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新型高超音速导弹、“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弹道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以及“东风-31BJ”洲际弹道导弹。此外,多款新型鹰击反舰导弹、新型人工智能作战无人机、现代化军机等同样亮眼。
意大利防务杂志《RID》报道称,这场阅兵展示了中国军事实力的显著跃升,这或是前所未有的,使中国跃升至全球军事实力领先地位。阅兵中亮相的一系列新型导弹,向美国释放了极为明确的信号。报道称,这场阅兵不仅是一次军事力量的集中展示,也为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画下句点,并进一步确立了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即一个不再接受西方和美国单极霸权,意在重新制定全球治理规则的“南方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舒廖编译
瑞媒:观察中国军事发展的平台
瑞士德语广播电视报道,2025年9月3日,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的阅兵式。这是中国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展示,解放军预计出动数万名官兵,同时展示包括新型战斗机、导弹防御系统、高超音速武器及多款无人机在内的先进装备。
多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此次阅兵。瑞士方面,前联邦委员乌利•毛雷尔将作为瑞士代表出席。他向瑞士媒体表示,已接受中国政府邀请,并认为维持与中国的联系十分重要。毛雷尔在任期间多次推动中瑞经济合作,并曾于2019年以联邦总统身份在北京会晤中国国家领导人。
阅兵展示了中国近年来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新型战斗机、导弹防御系统、高超音速武器及多款无人机。这些装备在阅兵前保持高度保密,但运输过程及部分轮廓已被外界注意到。运输工作多在夜间进行,并在严格管控下完成。
阅兵当天,中国国家领导人检阅部队,并与到访的外国政要共同观看。阅兵方阵包括步兵、机械化部队、空中梯队及战略装备部队。这些方阵展示了解放军在陆、海、空、火箭军等多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成果。
官方表示,此次阅兵不仅是纪念历史,也是展示中国现代国防能力的机会。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北京核心区域采取了严格安保措施,包括阅兵排练和交通调整。
多国领导人同台出席阅兵,被认为是中国与相关国家保持联系和交流的重要契机。
官方报道强调,这场阅兵既向历史致敬,也为各国来宾提供观察中国军事发展和各国相互交流的平台。
广顺仁编译
法媒:向世人展示“中国力量”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陪同下,在北京主持了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法媒评论习近平借此机会向世界尤其是向敌人展示中国的力量。《世界报》的报道写道,中国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数万名士兵以及包括无人机、战斗机、战略轰炸机、高超音速导弹和核武器的一系列新型武器在阅兵式亮相,彰显了中国现代化的威慑力。
站在主席台上的习近平的右侧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左侧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朝俄关系逐渐缓和,朝鲜向乌克兰前线派遣士兵,而中国也借此展现其主导地位。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也出席了阅兵式。这四位领导人首次齐聚一堂,以挑战美国的霸权。
习近平发表讲话,一如既往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他指出,“中国人民以钢铁般的意志奋起反抗强敌,筑起了保卫祖国的血肉长城,取得了近代第一次完胜外来侵略者的胜利。”他接着表示,“同志们、朋友们,中华民族从不畏惧任何侵略者。”“今天,人类必须再次在和平与战争、对话与对抗、合作共赢与零和博弈之间做出选择。”
很明显,他指的是近年来美国努力遏制中国科技崛起,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联盟以及特朗普的反复无常。报道称,尽管有十二个小时的时差,美国总统显然坐在屏幕前观看。就在几分钟前,特朗普在“真相社交”上写道:“向普京和金正恩致以热烈的问候,你们正在阴谋反对美国。”
中国强调在建立了国际秩序的二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中国展现为当今国际秩序的保障者。中国全新的武器装备在全世界的镜头前亮相,没有人能够对其包括台湾等问题上指手画脚,即使美国也不例外。阅兵式上亮相的有新型高超音速“鹰击”导弹,能够以五倍音速打击舰船等目标,一旦发生冲突,将严重扰乱美国航母的作战行动。另外还有约20米长的新型水下无人潜航器、能够与战斗机协同作战的先进空中无人潜航器、以及新型洲际核导弹——东风-5C(东风-5C)。
法媒指出,习近平还在引领一场解读二战历史的斗争。中国政府反击将美国描绘成救世主、赋予其道德优势的说法。习近平5月9日访问莫斯科,出席朋友普京主持的阅兵式,受到了俄罗斯历史重构的启发。习近平在今年春天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二战的解读。他指出,中国和苏联分别在亚洲和欧洲这两个二战主战场均为“抵抗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近几个月来,中国通过大量书籍、展览、纪录片和电影推广对二战的这种解读。中国认为,其人民的苦难和斗争并未在国外得到充分认可。历史学家估计,在日本占领中国期间,约有1400万至2000万中国人丧生。中国社会科学院8月份出版了一部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史》。
北京尤其强调将二次大战的爆发时间定为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并强调在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发挥了关键作用。北京市八车道上方人行天桥悬挂的红色宣传横幅写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抵抗运动率先奋起反抗世界法西斯主义。
九天编译
英媒:向西方传递多重信息
此次阅兵开始前,英国媒体分析阅兵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军事升级、政治叙事重塑,以及对内对外的多重信息传递。
《泰晤士报》称中国通过盛大武器阅兵向西方传递信息。报道引用罗马人的俗语,“欲求和平,必先备战”,指出此次阅兵式旨在正式展现中国致力于建设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的决心。中国阅兵式展示其最新的高科技武器,将这句格言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卫报》报道称,分析人士密切关注周三的阅兵式,寻找中国军事升级的迹象。《每日电讯报》认为,此次阅兵是中国多年来规模最大的阅兵式之一,精心策划,将展示战斗机、导弹防御系统和高超音速武器等尖端装备。在西方对中国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背景下,阅兵将展示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
《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此次阅兵的潜在目标更为微妙。震撼人心的“胜利日”军事游行旨在重塑二战叙事,将中国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守护者。报道指出,随着特朗普撼动多边体系,中国政府看到了重新诠释国际秩序、推进多极世界的机会。抗战胜利纪念日则是这一叙事的一个载体。
《卫报》也提及,近几个月来,中国一直在强调其关于日本在二战中战败的叙事的重要性,这种叙事淡化了西方的作用。中苏两国曾是亚洲和欧洲的主战场的提法,没有提及美国或欧洲在战争中对抗轴心国的贡献。
《卫报》指出,近期几部卖座电影也聚焦于中国的战争经历。《南京照相馆》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讲述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超过20万中国人被日军杀害的故事。另一部电影《东极岛》讲述了中国渔民从被炸的日本货轮上救出英国战俘的故事,而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广一部同一主题的纪录片。
BBC认为此次阅兵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和习近平作为世界领导人的影响力,也传递了明确的中国内部信息:自豪感和爱国主义。《金融时报》指出,归根结底,阅兵式和习近平改变战争叙事的努力主要针对的是国内观众和全球南方的伙伴,而不是美国及其盟友。
罗锐编译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