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媒:中国拟推“稳定币”创设金融新格局
多年来,中国对加密货币一直持反对态度,不过现在却可能会批准发行与本国货币挂钩的稳定币,作为一种国际支付工具。
意大利《共和国报》报道,作为世界极其重要的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对于稳定币的态度长期以来迥然不同。不过,这一情况如今可能会出现变化,且这个变化十分突然,部分内容也出乎人们的意料。
报道称,中国正准备批准一项路线图,其中首次包含使用与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旨在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支付工具的地位。如果该举措获得批准,那将是一个真正的战略性转折。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最抵制加密货币的国家之一。2021年,北京曾禁止加密货币的交易和挖矿活动,认为它们对国家金融稳定构成威胁,并可能成为犯罪活动的载体。这一严厉措施迫使部分行业巨头迁往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和中亚地区。
不过,中国始终期望人民币能与美元和欧元并驾齐驱,甚至挑战它们作为全球基准货币的地位。而严格的资本管制以及巨额的年度贸易顺差则限制了人民币的国际流通。
如今,引入以人民币为基础的稳定币可能会彻底改变现有格局。借助区块链技术,这些工具能够实现即时、安全、低成本的转账,使其在竞争中优于传统的国际银行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务院正准备推进这一转变。该计划预计将设定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使用目标,并明确国内监管机构的职责,同时还将纳入风险防控指南。
在美国,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首批举措之一就是大力支持稳定币,推动建立监管框架,使与美元挂钩的加密货币合法化。很显然,中国也不想落后。好机会如今,美元稳定币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9%以上。如果没有反制措施,北京方面可能会看到美国在数字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中国的试点将从两个关键中心启动。一个是香港,香港8月1日起已实施一项新法律,用于对法币支持稳定币发行方进行监管;另一个是中国大陆的金融中心上海,上海正在筹备一个数字人民币的国际运营中心。但这一新计划并不仅限于国内。中国还将在8月31日至9月1日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SCO)年度峰会上,讨论扩大人民币及可能的新型稳定币在跨境贸易和支付中的使用。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印度总理莫迪在内的多国领导人预计将出席此次峰会。
稳定币计划是中国削弱美元全球主导地位的广泛战略的一部分。今年4月,中国出台了一项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发展。目标是促进人民币使用,规避制裁,并保护贸易往来免受关税影响。根据这份行动计划,上海将鼓励从事海外投资的国有企业优先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和结算,从而促进人民币的更广泛应用。该文件还呼吁开发定制化服务,以扩大人民币在电子商务、大型设备出口和海外员工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文章指出,稳定币可能会加速这一进程,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中巩固中国的地位。其目标并不一定是取代美元,而是构建一个替代体系,以减少中国受美国制裁的脆弱性,并推动建立一个“多极化”的贸易网络。换句话说,北京意在打造一种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双极”金融格局。这是一个既雄心勃勃又极其复杂的目标,但鉴于中国国家主席和国家领导高层在这一领域所展现出的强烈政治意志,中国将不遗余力去实现它,就从发展稳定币开始。
华嘉颜、戴胜编译
英媒:中印关系缓和有助地区稳定
8月18日至20日,中国外长王毅访问印度。期间,印度总理莫迪会见了王毅。中印外长会谈达成10项成果,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也达成十点共识。
据《金融时报》报道,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强调,边境地区已呈现“和平与安宁的新环境”,双方关系出现“向上趋势”。王毅则表示,中印关系正迎来“改善与发展的重要机遇”。报道称,双方同意尽快恢复直航航班、重启边境贸易,并为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路透社报道,莫迪在会见中强调,自去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会晤以来,两国关系在“相互尊重彼此关切”的指导下取得“稳步进展”,应继续加强交流、拓展合作,让世界看到中印合作的潜力和前景。他还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稳定、可预期和建设性的中印关系“将为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英国《卫报》认为,两国通过阶段性合作推动关系改善,有助于为双边关系注入实质性动力。《泰晤士报》评论称,中印同为“全球南方”重要成员,应当携手而非对抗。报道中引述“龙象共舞”的比喻再次被提及,象征两国在共同发展道路上的互补性。
美国近期加征关税的做法在客观上为中印关系营造了新的环境。分析人士认为,印度政府在处理双边关系时展现出战略灵活性,而中国政府也展现了通过务实合作推动关系改善的积极姿态。BBC报道,双方除恢复直航与贸易外,还就文化交流、朝圣活动和河流数据共享等议题进行了探讨。观察人士称,这些具体安排不仅有助于扩大务实合作,也有利于双方通过民间交往增进理解。
英媒注意到,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宣布,莫迪将于8月底赴华参加在中国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将是莫迪七年来首次访华,被普遍视为双边关系进一步升温的重要契机。路透社评论称,此举不仅体现出双方的政治互信,也为中印在地区和多边舞台上的合作提供了更大空间。
《泰晤士报》称,印度在保持战略自主的同时,选择与中国加强沟通与合作,为地区秩序增添了稳定因素。《卫报》指出,双方通过务实举措展现出重启合作的意愿,这为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澳京编译
德媒:中国煤电增加碳排放反降 德国却陷“弃煤”焦虑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接入电网的煤电装机容量创下近九年来最高纪录。但出乎意料的是,根据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国同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出现下降。而现在的德国则走在另一条道路上:计划最迟于2038年彻底淘汰煤电。“弃煤”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没有化石能源“兜底”,德国真的能维持稳定的电力供应吗?德媒《柏林日报》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中国不仅继续增加煤电投资,还在风能和太阳能方面加大力度。今年,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预计中国风能和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500吉瓦。相比之下,德国的数据要小得多:联邦网络局数据显示,德国去年新增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总计仅20吉瓦,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为190吉瓦。尽管煤电扩张,中国上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仍下降了1%,其中能源行业作为最大排放源,减排幅度达到3%。同样,德国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目标——到2045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甚至被写入了基本法。然而现实却很严峻:由于储能不足,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量不断增加,导致电网超负荷和电价频繁飙升。
当出现风光不足的“暗淡期”时,德国电力系统便陷入困境。一些企业,如钢铁制造商GMH集团,甚至因电价过高被迫暂停生产。而在风光发电过剩时,电网又频频过载。受限于储能不足和电网扩建滞后,2025年上半年德国被迫关闭的风电和光伏装机数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据《柏林日报》报道,这类情况已成为新的常态。德国是否需要借鉴中国的模式?那么德国需要借鉴中国的做法吗?
经济学家辛恩认为,唯一真正有效的全球减排方式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在他看来,除该技术之外的一切能源转型方式“只会毁掉工业,对气候没有帮助”,并称德国现行的能源转型是“彻底毫无意义的”。
埃森莱布尼茨经济研究所专家弗朗德尔同样认为,德国目前依赖储能、电网扩建和燃气电厂的思路并不可持续。他主张采取更务实的路径:先扩建可再生能源,再逐步淘汰化石能源。但他批评,德国同时退出核电与煤电,使转型“异常复杂且成本高昂”,因为这两类能源都能提供稳定的基础电力。结果不仅推高了成本,还增加了供电风险。
他建议德国应重启部分已关闭的核电站,以缓解转型压力。一份美国的研究报告甚至指出,德国到2028年可重启3座核反应堆,到2032年可重启9座。弗朗德尔表示:“核能提供零碳的稳定电力,比单纯依赖可再生能源与昂贵的备用系统更能低成本实现气候目标。”
蒋晓萌编译
德媒:宁德与巴斯夫德国合建电池工厂
随着中国电池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德国车企在电动车电池研发上的劣势愈发凸显。宁德时代在德国建厂、巴斯夫提供正极材料,显示中德产业链已高度融合。专家指出,中国速度与德国品质的结合正推动市场整合,可谓“完美匹配”。德媒《柏林日报》相关报道的现编译如下:
到目前为止,德国车企几乎无法为电动车生产出真正适销对路的电池产品。目前,只有大众集团在电动车销售领域取得突破,这主要得益于其子公司PowerCo持续改进电池。在欧洲市场,大众首次超越美国巨头特斯拉;如果不计中国市场,大众甚至位列全球第一。
保时捷则成为了德国行业困境的缩影。首席执行官布鲁梅原本寄望于旗下电池子公司,但备受瞩目的Cellforce项目如今彻底夭折,200多名员工被解雇。眼下,保时捷仅持有德国电池制造商瓦尔塔价值3000万欧元的小额股份,短期战略方向陷入迷茫。
那么,德国是否应放弃“去风险”战略?理由显而易见:中国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最新型号已能在短时间内充满电,实现1000公里续航;相比之下,奔驰最新CLA车型的亮点不过是续航600公里。此外,中国企业已率先推出“钠离子电池”,寿命更长、价格更低,可持续性也优于传统锂电池。菲希特纳强调,大规模跨洲运输电池并不现实,因此业内普遍认为,电芯生产应靠近整车厂。但随着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的新工厂投入使用,这一观点已被现实推翻。面向欧洲的中国工厂正在加速投产,预计将为大众、奥迪和保时捷多款车型供货。
事实上,德国车企对中国的依赖由来已久,甚至在供应链层面亦是如此。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自7月起已大规模向宁德时代供应正极材料。双方的联合声明称:“巴斯夫将通过其全球生产网络支持宁德时代的全球布局。”目前,宁德时代位于图林根州的超级工厂已开始投产顶级产品,但具体产能仍未公开。与此同时,奥迪确认与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展开合作,计划在中国南方使用其传感器技术推动自动驾驶。华为在7月柏林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未来希望将该合作拓展至德国,但仍需时间准备。SK On、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中国电池制造商也已进入欧洲市场。
当下,全球电动车市场已出现供过于求,优胜劣汰不可避免。特朗普关税带来的冲击将主要影响出口大国,尤其是德国、中国和日本。多位专家认为,德国汽车行业的垄断时代已经终结。电池研发的结构性变革正在进行之中。保时捷是否将彻底依赖大众的电池解决方案尚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德国车企迄今仍未能拿出清晰的战略。
蒋晓萌编译
英媒专稿:Labubu 潮玩爆火带来股价激增
CNBC报道,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38.8亿元人民币(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04.4%,股东应占净利润达45.7亿元人民币,暴涨接近400%,远超公司此前的350%的预测。受此激励,公司股价在8月20日中期业绩公布当天,收盘价达到12.5%涨幅。
自去年以来,泡泡玛特股价已累计上涨超过6倍,市值跃升为美国最大的两家玩具制造商孩之宝与美泰总和的两倍,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玩具公司之一。股价的狂飙也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宁的个人财富水涨船高。据《福布斯》报道,王宁目前已晋升为中国第12大富豪。
泡泡玛特的核心模式是依靠艺术家设计的“IP玩具”,其中以盲盒形式售卖最具代表性。消费者在拆开包装之前并不知道会抽到哪款,这一机制极大刺激了收藏需求和重复消费。此前《人民日报》曾刊文提醒“盲盒可能诱导未成年人上瘾”,一度引发市场对监管风险的担忧。但最新财报的超预期表现似乎缓解了这种顾虑。
其中,毛绒精灵娃娃Labubu是泡泡玛特最为出圈的形象之一,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s系列上半年营收达到48亿元人民币,占比超过三分之一。Labubu由香港设计师龙嘉升创作,其丑萌的尖牙和大耳朵形象展现出叛逆的形象在年轻群体中走红。在经济下行期,口红效应再次发挥了作用。有专家表示,年轻消费者正在寻求能够提供陪伴感的产品。
于是,在蕾哈娜、Blackpink成员Lisa等名人的助力带动下,Labubu持续爆火全球,价格仅30美元的Labubu一度以三倍价格在市场上售出。今年6月,在永乐2025春季拍卖会上,一款初代藏品级薄荷色的Labubu最终以108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
本次中期业绩报告也显示,labubu的爆火也带动其他旗下IP玩具的销售,Molly、Skullpanda、Crybaby、等其他系列的销售额也均突破10亿元人民币,呈现出多元IP矩阵,以维持长期增长。
在渠道布局上,公司过去半年新增了超过2600台机器人商店(自动贩卖机),全球门店数已扩张至571家。其中,美洲地区新增门店数量最多,中国大陆次之。海外市场整体贡献约占公司营收的40%,以美洲市场为主,欧洲市场平稳增长中。
据路透社报道,首席执行官王宁表示,泡泡玛特有望实现2025年200亿元人民币(27.8亿美元)的营收目标,“今年实现300亿元人民币(41.8亿美元)应该也相当容易。”
现状形势大好,但市场仍存在部分机构对其长期可持续性和短期估值风险持担忧态度。
《福布斯》采访到光大证券国际驻香港证券策略师吴建民,他表示,泡泡玛特的长期增长取决于其设计师能否持续推出热门产品。另一位股票分析师也认为,泡泡玛特的股价从长期来看被高估了,因为依靠顶级IP增长的模式具有较高的风险,消费者可能随时转向其竞争对手的IP。
罗锐编译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