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媒:“国际调解院”推动全球和平解决争端
瑞士德语广播电视报道,由中国发起的“国际调解组织”(IOMed–国际调解院)近日在香港举行创始签约仪式,吸引了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部分欧洲国家的关注。
报道称,共有85个国家派出代表参会,其中33个国家正式签署了成立公约,为国际争端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选择。
IOMed旨在通过调解促进和平解决国家间及其他争议,避免诉诸强制仲裁或法律诉讼。该组织强调协商优先,致力于提供一个灵活、高效且非对抗性的争端解决平台,这一理念特别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青睐,也契合当前全球对多元化治理模式的需求。
瑞士联邦外交部长伊尼亚齐奥•卡西斯(Ignazio Cassis)在签约仪式上致辞,称赞IOMed为中小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争端解决渠道,并表示瑞士愿与各方合作,推动国际和平与稳定。他称该组织的成立“务实且符合时代需求”。
IOMed总部设于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承诺为其提供专业的办公环境,支持其发展为国际争端解决的重要机构。
该组织计划重点开展政府间争端、跨境投资及国际商事纠纷的调解工作。与传统仲裁不同,IOMed更强调当事方的自主、自愿和平等参与。
中国外交部官员孙劲表示,IOMed是对现有机制的补充,旨在弥合不同法律传统国家间的差异,满足国际社会对多层次争端解决机制的需求。
随着全球局势复杂化,IOMed的成立被视为中国在促进国际和平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过去在中东和非洲的调解努力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不干涉内政、尊重主权、重视协商”等原则在发展中国家中广受认可。
瑞士和平基金会(Swisspeace)指出,IOMed为目前国际机制中代表性不足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选项。
2022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国际投资仲裁员中约三分之二来自西欧和北美地区,而这些地区的经济体量不到全球一半,反映出南方国家寻求更公平机制的愿望。
值得注意的是,签约国家不仅包括亚非拉国家,也有塞尔维亚和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显示IOMed试图架起东西方之间新的对话桥梁。
有学者认为,中国倡导的调解理念与其多年前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精神相辅相成,或为国际秩序注入新动力。
不过,IOMed能否获得更广泛国际支持,仍取决于其运作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卡西斯部长总结道:“任何能够让和平回到谈判桌的机制都是值得欢迎的,调解正是其中值得信赖的方式之一。”
广顺仁编译
德媒:中方在中国南海驱逐美国军舰
海警船发生碰撞、美国军舰被逼退……在中国南海,地缘政治博弈日趋焦灼。德国媒体《经济周刊》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在地缘政治舞台中,中国南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全球大约60%的远洋贸易航经这片水域,但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菲律宾等国持续在该地区挑起事端,扰乱宁静。在此背景下,中国军方已将相关水域的礁石、岛屿连成一片海洋堡垒。
在中菲南海争端的核心地区黄岩岛,时常上演碰撞和追逐。前不久,中国海军宣布依法依规对一艘美国军舰进行警告驱离。涉事军舰“希金斯号”未经中国允许,擅自驶入黄岩岛海域,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在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海域,类似情况层出不穷。
多年来,许多在上述海域由中国实际控制的岛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十年前尚无人烟的渚碧岛,如今已经出现了一座大型军事基地。
卫星图像显示,这座岛礁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被开发建设。除了机库和灯塔,人们还可以看到数个雷达塔和完备的防御工事。甚至,这里还建起了一座体育场。
同渚碧岛一样,中国多年来对相关地区的多座岛礁进行了开发建设。2016年,中国扩建美济礁,通过填海造地,一条崭新的机场跑道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个曾经的珊瑚礁,如今已成为军事前哨。无独有偶,永暑礁也在大约十年前扩建规模,如今拥有多条跑道和军用雷达设施。
南海沿岸各国都对其蕴含的丰富水下资源感兴趣。尤其吸引人的是,这里可能蕴藏石油资源。
目前,渔业资源在这片海域最为成熟和多样,密密麻麻的拖网渔船是这里最为常见的景象。自2021年起,越南也开始不断进行人工填岛作业,并在实控地区驻扎士兵。
而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也在不断介入搅局。本次遭到驱逐的“希金斯号”,便是美国军方在南海水域开展所谓“航行自由行动”的具体体现。
中方表示,美方行为侵犯中方的领土主权,并对地区安全造成威胁,严重破坏南海的和平与稳定。
李帅编译
英媒:中国电气化发展值得英国效仿
《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能源安全与净零内阁大臣米利班德的高级顾问克里斯•斯塔克近日表示,“英国必须在净零竞赛中效仿中国”。英国必须效仿中国的电气化步伐,以在全球净零排放转型中保持竞争力。
这位顾问指出,中国虽仍是全球最大煤炭消费国,但正通过建设大规模输电网络,部署全球最大电动汽车车队以及大规模推广太阳能与风能,迅速迈向清洁能源时代。斯塔克担任工党政府“2030年清洁能源任务控制中心”负责人,曾任气候变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
他强调,全球正从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经济,未来竞争将取决于低碳电力的可及性与成本。英国应加快部署风能、太阳能与核能,以减少对国际能源市场波动的依赖。据国际能源机构数据,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达2万亿美元,是化石燃料投资的两倍。
斯塔克称,挪威和瑞典等国已在交通、供暖及工业领域大规模电气化,占据先机。英国虽起步较早,但若部署落后,将失去未来产业优势。英国已批准可为逾200万户家庭供电的清洁能源项目,吸引超500亿英镑私人投资,且新一轮可再生能源拍卖已启动。斯塔克认为,大规模电网投资与可再生能源扩张将最终降低英国能源账单,并推动经济再工业化。他呼吁加快行动,把握清洁能源带来的战略机遇。
刘澳京编译
德媒:中国车企向欧洲出口插电式混动车
近期,比亚迪、吉利等中国电车制造商进行战略调整,对高额的附加关税做出反应。现在,他们正向欧洲出口更多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德国电视二台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中国车企正将中欧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影响,转变为一次新的战略定位。自去年10月,欧盟开始对中国进口电车征收最高35.3%的附加关税。但中国车企的反应迅速而务实:他们将出口重心转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以规避高额关税。
数据说明了一切。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销量显著增长,仅比亚迪一家就注册了2万台新车,比2024全年销量多出三倍以上。
过去几年,以比亚迪、吉利、上汽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竞争中更多地依赖电车表现。如今,他们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放于混合动力车型。
比亚迪计划在几周后的2025慕尼黑车展(IAA)上,全面掀起一次混动浪潮。
德国汽车专家、汽车管理研究中心负责人施特凡•布拉策尔(Stefan Bratzel)表示,中国车企反应迅速,“中国速度”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发展上。数据表明,一辆中国生产的纯电动轿车,可能在欧洲面临最高45%的关税。但是一辆混动汽车,仅需承受10%的关税。以4万欧元的售价为例,纯电动车的额外成本达到1.8万欧元,而混动汽车则是4000欧元。
这些数据清晰地描绘了中国车企的战略转变,但布拉策尔指出,电动汽车仍是中长期销售战略的核心。他指出,电动出行将在203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仅仅是为了满足二氧化碳排放指标”。
布拉策尔认为,中国方面将凭借混动车型发起新一轮价格攻势,而欧洲厂商则将为此付出代价。过去,中国车企曾希望通过高端车型进入欧洲市场。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战略很难奏效。如今,中国车企转变了思维,凭借更好的质量与更低的价格与欧洲车企展开竞争,前景豁然开朗。
并且,即便面对关税打压,中国人也绝不会放弃迈向欧洲市场。在混合动力车型打出一片天地后,中国车企将陆续在欧洲国家建造生产基地,以期完全规避欧盟关税。
李帅编译
英媒:Shein超越ASOS登顶快时尚电商
多家英国媒体报道,Shein(希音)最新财年在英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三成,首次突破20亿英镑大关,超越本土品牌ASOS,成为该国销量最大的快时尚电商平台。这一结果不仅刷新了Shein在英国的纪录,也为其全球扩张增添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低价是Shein的长期以来的优势,其产品中不乏1.2英镑的女士背心,消费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随时随地购买到潮流产品。《金融时报》认为,Shein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商模式,将中国制造的商品通过邮递直接送到全球客户的家中,在过去五年中颠覆了零售业。
《卫报》报道称,Shein英国销售额在2024年增长约33%,达到20亿英镑(约合185亿元人民币)。《泰晤士报》也指出,Shein的增长幅度显著高于英国零售市场整体水平,显示出跨境低价模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盈利方面,《金融时报》援引公司财报数据称,Shein英国业务税前利润升至3,820万英镑,同比增幅接近60%。《卫报》补充,公司2024财年缴纳的企业税为960万英镑,较上一年有明显增长。这意味着Shein在英国不仅实现销售突破,同时在盈利和税收贡献上也逐渐增加。
然而,依靠低价为策略的全球销售方式引发了本地市场的质疑。按照英国现行的“de minimis”免税规则,价值不超过135英镑的海外包裹可免征关税。包括Shein在内的跨境电商,通常以小额包裹空运直送消费者,从而避免了关税支出。
这一机制也被视为Shein能长期维持低价的重要条件。目前,Shein的崛起对英国零售业格局形成直接冲击。本土企业及行业协会已呼吁政府改革“de minimis”免税规则。《电讯报》报道,其享受的关税优惠令本地零售商处于不利地位。对此,英国财政大臣瑞秋•里夫斯在今年4月表态,将对该政策进行评估。
面对质疑,Shein否认其低价依赖免税规则。公司回应称,服装价格更实惠的原因在于其“按需生产的商业模式和灵活的供应链”,而非政策优惠。
与此同时,Shein也在加快本地化布局。《卫报》报道,该公司在英国的员工数量过去一年几乎翻倍,达到91人,并在伦敦国王十字区和曼彻斯特开设了新办事处,还在利物浦尝试快闪店,并组织过覆盖12个城市的圣诞巴士巡游。这些活动帮助品牌在英国市场获得了更多关注与收益。
资本市场对Shein的关注也在升温。《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报道,公司曾计划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目标估值高达500亿英镑。但由于中英监管机构在风险披露和供应链透明度等方面未能达成一致,伦敦上市计划最终搁浅。Shein随后将目光转向香港,寻求新的上市机会。
罗锐编译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