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媒:中国加大投入力图强化高科技产业
华为和其他中国企业已启动一项计划,旨在帮助国内半导体行业在2028年前自给率达到70%。
《意大利日报》报道,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交锋,虽不如贸易战那么引人注目,但具有同样的战略意义。
情况是这样的:一方面,华盛顿试图限制北京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这个亚洲巨人正投入巨额资金,力图强化本国的高科技产业。
尤其是中国正在加紧构建可在没有西方技术支持下运行的本土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旨在为与美国进行长期科技竞争做准备。在这一背景下,多家中国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华为首当其冲。
华盛顿试图通过出口管制和其他限制措施,阻止北京获得美国的资本、人才和先进技术,从而减缓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华尔街日报》指出,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限制举措确实产生了效果。但中国正在加大力度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自给自足,最终使自身更不容易受到美国压力的影响。
不久前在上海闭幕的一场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方面展示了多项不依赖美国技术的产品。
此次大会之前,中国还公布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其人工智能能力的公告和投资,其中包括迅速扩张能源生产和加强职业培训。在这一领域的全球竞争中获胜,意味着将赢得一场关乎重大利益的博弈。
美国依然保持着先发优势,硅谷汇聚着最受欢迎的人工智能模型和最强大的芯片。北京自然也在不断发展,但若想最终超越对手,这个亚洲巨人仍需要掌握最新一代的芯片技术。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如何突破获取全球最先进芯片的障碍。华盛顿已将中国排除在英伟达(Nvidia)部分最尖端的半导体以及制造先进芯片所需的高端机床之外。许多专家认为,这些限制将继续拖慢中国的发展。而华为则是努力带头突破这些限制的企业之一。
数月之前,这家深圳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向中国国家主席介绍了“备胎计划”(Project Spare Tire),这是一个与其他2000家企业协作的项目,旨在帮助中国半导体行业在2028年前实现70%的自给率。
华为成功地将现有的最佳芯片组合在一起,从而在性能上赶上部分美国计算系统。这正在帮助中国本土企业实现与美国相同的一些计算目标,例如训练最先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尽管与美国芯片相比他们能耗更高。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师预计,到2027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中将有82%来自本土制造商,而这一比例在2024年仅为34%。
戴胜编译
英媒: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折射“公众意志”
据《卫报》消息,北京首次举办的世界人形机器人大赛吸引了国内外关注,展示了中国在机器人技术上的最新进展,但也暴露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诸多局限。比赛中,小型人形机器人在搏击、田径、足球和舞蹈等多项赛事中亮相,既展示了人工智能与机械技术的结合,也凸显出平衡、电池续航和精密操作等难题。
北京的顶尖科技大学派出的参赛机器人,在1500米赛跑中甚至出现头部脱落的状况,而搏击比赛中一记未命中的回旋踢就让机器人摔倒在地。与传统搏击面临流血、头部受伤不同,这些机器人面临的是更抽象的挑战,如运动中的稳定性与哲学意义上的设计目标。
自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展示人形舞蹈机器人以来,北京积极推动“具身人工智能”发展。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这一产业是国家科技重点之一。官方支持下的赛事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吸引关注,也反映出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现实——AI前沿技术已成为两国角力的焦点。
在产业层面,中国具备显著优势。尽管特斯拉和波士顿动力仍为市场领导者,但UBTech与Unitree Robotics等中国企业正快速追赶,为大赛提供拳击机器人。摩根士丹利估算,中国供应链制造机器人成本仅为非中国产商的三分之一,“在该领域完全脱钩中国极为困难”。人形机器人在中国不仅是宣传噱头,还被视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潜在方案。《人民日报》刊文介绍,机器人可为老年人提供实际与情感支持,并替代工厂流水线员工,使劳动力转向高科技岗位。
然而,实际应用仍存在巨大差距。面对脆弱人群的安全互动仍是技术难题。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陈博士表示,“家庭环境可能是人形机器人最难进入的地方”。问题主要在于复杂的人类环境与精巧操作能力。与可用大量数字数据训练的语言模型不同,人形机器人需要小规模数据学习如何在餐厅、楼梯等环境中移动,而手部操作的灵活度仍远不及人类。尽管如此,中国在技术突破上屡创奇迹。十年前,中国年出口汽车不足37.5万辆,如今年出口接近6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供应国。政治与公众意志坚定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观赛的北京市民詹光涛携两名女儿表示,“让孩子接触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
陈薇霖编译
奥媒:中国外贸出口坚韧得益于有效策略调整
奥地利《程序报》报道,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和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7月的外贸数据表现出乎不少观察者意料的坚韧。根据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5.8%,超过了市场普遍预期的5%。今年上半年整体出口同比增长5.9%,7月单月实现贸易顺差达1147.7亿美元。
这一数据发布之时,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的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再次呼吁对中国产品加征高关税,引发市场担忧;欧盟则针对中国电动汽车补贴展开反补贴调查,并于7月初对部分中国产电动车征收临时关税,加剧了中欧贸易摩擦。
尽管外部环境充满挑战,中国出口企业并未等待形势好转,而是主动调整策略、加快出货节奏。分析人士指出,部分企业因担忧未来贸易限制升级,选择在7月“抢出口”,这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出口增长的强劲表现。
相比出口的积极表现,7月中国进口同比仅微增1.1%,结束了此前数月的下降趋势,但2025年上半年进口额仍同比下降3.9%。这表明国内需求复苏尚不稳固,制造业和消费领域的回暖尚未全面展开。进口疲软的背后原因复杂。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抑制了建筑材料及相关设备的进口需求;同时,全球供应链紧张与技术出口限制,也影响了部分高端产品的进口。
虽然出口增长为经济提供一定支撑,但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依然明显。多行业过度竞争压缩利润空间,融资成本上升影响民营企业发展。年轻人就业困难突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此外,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战略推动下,部分传统制造业岗位减少,短期内加剧结构性失业。尽管政府出台多项稳岗和创业支持政策,成效仍需时间显现。
在全球经济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机制受阻的背景下,中国持续强调自由贸易和开放合作。中国的外交部及商务部多次呼吁欧美尊重市场经济规则,维护公平和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反对以国家安全或环保名义实施选择性限制。与此同时,中国加快拓展新兴市场,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东南亚、拉美和非洲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区域。推动与中东、中亚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和本币结算,助力贸易多元化。
尽管7月出口表现强劲,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下半年外贸形势依然充满不确定性。欧美贸易政策走向、全球供应链变化以及国内需求恢复力度,将决定出口能否持续增长。
在此形势下,中国政府面临更高调控要求——既要精准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外贸转型,也需加大稳就业、促消费力度,巩固经济基本面。7月出口亮眼表现为中国经济带来一丝提振,但结构性难题和外部挑战依旧严峻。
广顺仁编译
英媒:青藏铁路推“老年人旅程”堪称项目奇迹
“青藏铁路上的老年火车旅程堪称工程奇迹,”《每日电讯》援引专业旅行公司高管安迪•伊斯特汉姆(Andy Eastham)的话评价说。
《每日电讯》报道,专业旅行公司高管伊斯特汉姆近日表示,青藏铁路上的老年火车旅程堪称工程奇迹,车上配备氧气供应,有宽大的窗户和宽敞的座位,让老年旅客也能轻松乘坐。
近年来,中国面临着人均可自由支配支出放缓和人口老年化加剧的问题。中国铁路推出“老年人专属升级”和悠闲出行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积极拥抱银发经济。
中国过去20年里经历的铁路革命,建设了大量的线路,为火车旅行的出现奠定了安全,快捷的基础。
“银发列车”旅行不仅安全,更在于提供全新的奢华旅行模式。该列车安装防滑扶手,配备医护人员,配备宽型床铺和较大的卫生间,麻将,卡拉OK等娱乐活动,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充分满足老年人出行需求。此类列车旅行在中国大受欢迎,同时也带动列车沿线小镇的经济。
相比之下,欧洲的普通火车旅行一路上充满了各种潜在的危险,对于行动不便的旅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每日电讯》指出,欧洲铁路运营商应该在铁路设计和定制列车上学习中国的做法,以满足欧洲老年旅客的需求。
罗锐编译
西媒:中国创提升清洁能源工程壮
中国启用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20兆瓦海上风力涡轮机,其年发电量可满足近10万户需求。这一工程壮举在提升清洁能源产能的同时,其前所未有的规模也引发了科学界的讨论。
初步研究显示,该巨型结构正在改变其周边区域的微气候与气流模式,专家们正紧急评估其对鸟类迁徙、海洋生物及海岸生态系统的潜在深远影响。
西班牙《机密报》报道,中国风电产业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一台20兆瓦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正式投入运行,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机。据The Diary24网站报道,这台巨型风机每年能够为约9.6万户家庭提供电力,但与此同时,其运行也在安装区域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微气候变化。该项目由明阳智能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开发,位于中国南海、接近海南省的海域。这座高达242米的庞大结构,配备128米长的叶片,扫风覆盖面积超过两个足球场,能够在气候条件苛刻的区域高效捕捉风能,并能抵御高达每秒79.8米的强风冲击。
由于其巨大的发电能力,这一型号的风机可以减少获取相同电力所需的风机数量,从而降低对海洋空间的占用率。在设计上,它适用于中高风速的环境,并具备在其他国家推广应用的潜力,尤其是那些希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的地区。凭借其性能,这台风机的运行被认为是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重要突破,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清洁能源发电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然而,其前所未有的体量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对当地生态系统潜在副作用的讨论。
初步研究显示,在风机周围的空气流动和温度分布出现了明显变化。虽然这种情况在风电场并不罕见,但由于该风机的体型远超以往,其影响范围也被明显放大,进而在区域性的气象条件上带来可感知的差异。
一些环境与气候学专家目前正对这些变化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弄清它们可能会对鸟类迁徙、海洋生物行为,或某些沿海栖息地的稳定性造成怎样的影响。研究结果将决定是否有必要在技术层面进行调整,以减轻其对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这台巨型风机不仅象征着能源技术的最新高度,也为全球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案例。它展示了规模化、集中化带来的高效率,但同时也提醒人们,大型基础设施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探索,正在不断推动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而这台20兆瓦的海上风机,则成为这一进程中最具标志性的实例之一。
毛彦苏编译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