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8月4日夏莹编译】尽管可能引起美国政府和大西洋两岸许多大公司的不满,但目前适用于科技领域的欧洲立法仍在继续实施,如《人工智能法案》。该法案的部分核心条款于8月2日生效,距离最终通过仅一年多时间,该法案被认为是全球该领域最雄心勃勃的法案之一。
未必会即刻见效
法国《世界报》报道,治理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欧盟27个成员国必须向欧洲委员会明确哪些国家机构将负责监督规则的正确执行。服务提供商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但在部分成员国,这种监督仍处于理论阶段,因为这些国家至今尚未指定负责此项任务的机构。
出于同样的原因,8月2日起开始实施的处罚制度也未必会立即产生效果。一旦该制度全面实施,服务提供商若违反法规中列出的禁令(这些禁令现已具有法律效力),将面临最高可达其全球营业额7%的罚款。禁令涵盖的范围包括营销旨在预测个人犯罪行为的软件、利用与年龄或残疾相关的“漏洞”,以及创建人脸识别数据库等。
8月2日法案的生效并不意味着争论结束。包括欧洲主要企业在内的一些私营部门希望暂缓该法案的实施,另一方面,版权组织则认为该法案过于谨慎。最近几周,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欧委会发布的通用模型提供商最佳实践准则上。这项旨在帮助企业证明自身资质的规范,并未在科技巨头中引起太大反响。
大多数企业都签署了该法案,但也有企业犹豫不决。例如,谷歌7月30日宣布将签署该法规,同时通过其全球事务总裁肯特·沃克(Kent Walker)的名义宣布,谷歌“担心《人工智能法案》和法规可能会减缓欧洲人工智能的部署”。Meta则拒绝签署该协议。这个决定证实了这家社交媒体巨头的策略转变,开始采取更具进攻性的游说和公开传播策略应对欧洲立法。观察人士认为,这种转变或多或少与特朗普重返白宫有关。
两个世界的冲突
华盛顿和布鲁塞尔之间的冲突不仅是风格上的,更是两个世界的冲突。特朗普及其支持者不断抨击欧洲法规,《人工智能法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优先攻击的目标包括:关于数字服务和数字市场的指令。这些指令均是在布鲁塞尔上一届政治周期期间通过的。
“美国施加的压力非常强大,”意大利议员布兰多·贝尼菲(Brando Benifei)指出,他是欧洲议会人工智能谈判的领衔人之一,同时也是欧盟对美关系代表团团长。
欧委会一再表示,在欧美贸易协商中,欧洲法规不容置喙,因为这关系到欧洲的主权。然而,美国和欧洲代表团之间的谈判尚未结束。特朗普政府未放弃迫使欧洲人屈服的想法。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7月29日接受CNBC采访时保证,数字服务和“对(美国)科技公司的攻击”将“摆上台面”。
(编辑:莹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