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欧媒:中欧峰会在全球时局多变背景下举行

欧媒:中欧峰会在全球时局多变背景下举行

第25次中欧峰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中欧双方签署了气候联合声明,并就稀土新机制达成一致。欧媒的报道称双方在峰会期间展开了“坦诚、直接”的对话,会议虽在气候合作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但贸易、地缘政治与战略信任上的裂痕仍在加深。

法媒:中欧峰会“坦诚、直接”“趋同领域”达成初步共识

第25次中欧峰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中欧双方签署了气候联合声明,并就稀土新机制达成一致。法媒的报道称双方在峰会期间展开了“坦诚、直接”的对话。

《费加罗报》指出,尽管中欧存在分歧,但气候问题历来是布鲁塞尔和北京之间趋同的领域,中国和欧盟承诺加大力度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

中国和欧盟在北京举行的中欧领导人峰会期间发表联合声明,承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双方都表达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欧盟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则承诺到2060年实现这一目标。

中欧联合声明指出,将“加大努力,加快在各个层面采取大规模的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双方还希望加强在“能源转型、适应、甲烷排放管控、碳市场以及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双边合作。

《回声报》报道,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表示,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两个最大的废气排放体进一步积极减排对于推动全球的行动至关重要,“中国和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负有共同的责任”。

布鲁塞尔和北京还希望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全球部署,为获取绿色技术提供方便。中国是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等绿色产品的主要生产国。

世界资源研究所智库的瓦斯科在一份报告中评论道,这份联合声明“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即尽管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仍然可以达成气候合作”。智库“战略视角”的总干事事卡尔彻认为,“这是一段不稳定关系当中必要的第一阶段。未来几个月将表明这两大经济体已经明确划定的双边合作能否更进一步,能否更加清晰地确定其意图”。

绿色和平组织的专家姚喆强调,双方现在应当“采取行动”。一位欧洲高级官员早些时候向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如果没有更大的减排目标,布鲁塞尔不会与北京签署联合气候声明。中国官方媒体《中国日报》的一篇社论指责欧盟打“气候牌”,迫使中国改变其在乌克兰战争中的立场。北京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是莫斯科重要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盟友。

中欧峰会取得的另一个进展是中国与欧盟27个成员国同意创建一个机制,便利欧洲企业获取稀土。稀土是中国几乎垄断的关键矿产。北京限制稀土出口,近几周给欧洲汽车业造成重创。因此,这是一项重要的议题。

就欧盟对华存在3000亿欧元贸易逆差的问题,中国还没有立即给与答复。欧盟希望北京加强对国内消费的支持措施,以减少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法媒指出,然而,由于乌克兰战争和贸易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欧盟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还比较紧张。

冯德莱恩指出,这次与中国政府进行了“坦诚直接”的对话。她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醒道,“中国如何继续与普京互动,将是我们未来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此前,她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强进行了一天的会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措辞也非常强硬。他表示,“欧洲当前面临的挑战并非中国造成的”。欧盟试图保护自己免受廉价中国商品的冲击,习

近平警告“提升竞争力不是筑起高墙和堡垒。脱钩只会导致孤立。”

九天编译

瑞媒:中欧领导人峰会举行多个议题受关注

瑞士德语广播报道,在明显的紧张氛围中,中欧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会谈。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双方之间的问题清单却格外冗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局势下,双方应以远见卓识行事,并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此次访问为“特别的行程”。她指出,随着经济联系的加深,双边关系也出现更多不平衡之处,强调有必要“重新校准”中欧关系,认真对待彼此的关切,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会议背景之一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可能再次启动的贸易关税。对欧盟而言,相关豁免将于8月1日到期,而中国则有望获得延长。目前美方的政策对中欧关系形成额外压力。此前多轮中欧峰会已显示出双方在诸多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因而外界对本次会议并无过高期待。

欧盟长期关注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立场。欧盟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在北京呼吁中方利用与俄罗斯的关系,推动战争尽早结束。峰会前,欧盟在其第十八轮对俄制裁中将部分中国企业纳入制裁名单。据欧方官员称,中国企业仍向俄罗斯出口大量可用于民用或军用的关键物资。中方虽在公开表态中强调“中立”,但欧盟希望中方在实际操作上加强海关和金融监管,避免敏感货品流向俄方。

今年4月,中国对七种稀土及其制成磁体实施出口限制,引发国际关注。尽管中国外长王毅强调相关措施并非针对欧盟,但欧方担心中国可能将其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的优势作为谈判工具。

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然而欧方对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感到担忧。2024年,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超过3000亿欧元。布鲁塞尔指出,欧企在华常面临市场准入障碍,并在政府采购等领域处于不利地位。

近期欧盟就中国电动车征收反补贴关税,中方则对欧洲酒类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双方均在不同领域展开贸易调查。气候变化或成为此次峰会中较少存在重大分歧的领域。欧盟与中国正就一项共同气候声明展开磋商,尽管细节谈判仍未完全达成一致。欧盟方面希望中方在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上做出更多实质承诺。

欧盟绿色转型专员特雷莎•里韦拉在北京表示,双方均致力于《巴黎协定》,并希望今年在巴西贝伦召开的COP30气候大会能够取得积极成果。

中国虽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但也是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投资国。欧盟希望双方在该议题上找到合作空间,即便双方在其他领域仍存深层矛盾。

广顺仁编译

英媒:贸易分歧依然是中欧矛盾焦点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7月24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本为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外交节点,但因中方主动缩短议程,仅持续一天。英媒普遍认为,会议虽在气候合作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但贸易、地缘政治与战略信任上的裂痕仍在加深。

路透社的评论指出,贸易分歧依然是中欧之间最为突出的矛盾焦点。欧盟此前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并加征临时关税,中国随即展开反制措施,包括对法国白兰地加征关税。2024年7月,北京又限制政府采购欧盟医疗器械,以回应欧盟在6月对中国医疗设备设限的决定。路透社认为,欧中之间的“贸易反应循环”正呈现螺旋式升级态势,反映出经济领域互信日益紧张。

BBC的报道指出,欧盟上周对两家中国银行实施制裁,理由是其涉嫌协助俄罗斯获取关键物资,这一举动为此次峰会营造了紧张的外交氛围。中国外交部表示,已就此向欧盟贸易官员提出“严正交涉”,并呼吁欧方“停止将中俄正常经贸往来政治化”。欧洲议会对华代表团主席恩金•埃罗格鲁(Engin Eroglu)表示,原本就脆弱的中欧互信关系正跌至新低。

在认知分歧层面,BBC援引中国驻欧盟大使蔡润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的表态指出,中国方面对欧盟长期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表示质疑。蔡润表示:“这种三重定位就像红绿灯同时亮起红、黄、绿灯,不但无法指引方向,反而制造混乱与障碍。”这一表述被《金融时报》认为体现出中方对欧方政策模糊与战略定位多元的不满,也反映出中欧在政治认知和信任基础方面的根本性差距。

尽管如此,冯德莱恩仍在峰会结束后表达了推进合作的意愿。她在社交平台表示,期望欧中建立“定义未来50年的稳定互利关系”。尽管在贸易与地缘政治等议题上分歧依然明显,但中欧双方在峰会中仍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联合声明,呼吁加强减排力度、推动绿色技术应用,并重申对《巴黎协定》的支持。声明还特别提到,双方期待在即将于巴西举行的COP30气候大会上推动更有力的全球行动。

殷朗瑄编译

英媒:中国倡议建立全球人工智能管理机构

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日益迅猛,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提出,推动建立全球人工智能管理机构,并制定统一的治理框架,力求打破技术壁垒,推动开放创新。

据英国《金融时报》和《卫报》报道,中国总理李强在会上表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仍处于碎片化状态,各国在监管理念、制度规则等方面差异显著。他指出,人工智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也面临芯片供应受限、技术壁垒以及安全风险等挑战。

中国总理强调,技术垄断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成为少数国家和大型企业之间的“专属游戏”。他呼吁各国加强协调,尽快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AI治理框架,并提出由中国推动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以加强技术共享与机制对话。

中国外交部随后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建议在联合国框架下设立两项新的对话机制,并建立安全治理体系。李强表示,中国将持续推动开源技术的发展,尤其愿与发展中国家分享技术成果,助力其技术发展。

他指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如阿里巴巴和深度求索(DeepSeek)等,已将其大型语言模型(LLM)以开源形式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放。

当前,AI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教育、制造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引发对就业替代、虚假信息传播、伦理规范缺失等问题的广泛关注。李强总理指出,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全球社会必须共同思考如何在“发展”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构建更加包容、公正与安全的技术治理体系。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上海政府主办的年度活动,通常会吸引主要行业参与者、政府官员、研究人员和投资者。本届大会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级代表,参会规模较往年显著扩大。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的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法国总统人工智能事务特使安妮•布维罗(Anne Bouverot)等多位国际重量级嘉宾出席演讲。

此次展会主要以中国企业为主,展区汇聚了阿里巴巴、华为、Unitree等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同时也有特斯拉、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国际企业参展。

栗若桐编译

图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展示的机器人。新华社图

法媒刊登中欧关系回顾与展望文章:中欧建交五十周年 双边关系任重道远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北京接见了欧盟领导人,庆祝双边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

法国“非洲世界网站”日前刊登巴黎法中友协副主席本阿米的文章,阐述中国与欧盟关系在当今世界发挥的关键作用,并强调发展双边关系任重道远。

文章首先回顾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5年正式建立关系,当时的中国正经历深刻的内部变革。此后,两大实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欧盟加强了政治和货币一体化,而中国则成为了经济强国。这一平行式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拉近了双方在许多领域的利益。

如今,欧盟和中国在贸易、工业和技术方面相互依存。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水平,2023年近7400亿欧元;相互投资流反映出深层的活力,远远超出了简单的经济互补性。

文章指出,然而,这种相互依存并非没有矛盾。数字背后,摩擦依然存在。例如市场准入不对称、监管失衡、对知识产权的担忧、以及技术竞争加剧,等等。欧盟要求更大的互惠,中国则承诺开放,对这一承诺的可信度将决定双方经济合作的未来。

但是,虽然矛盾重大,却不应掩盖双边关系的系统性。欧盟和中国既不能忽视对方,也不能将对方边缘化,因此必须学会通过建立清晰持久的保障机制来实现“战略共存”。

全球性挑战

除了贸易之外,欧盟和中国在管理全球公共财产方面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例如,在气候问题上,双方作出分别在2050年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因而成为实现全球生态转型的潜在支柱。特朗普领导的美国政府退出气候协议,中欧的共同领导地位成为必然。

在国际治理方面,双方都捍卫多边主义。在既定规则往往受到质疑的形势下,双方依靠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机构来稳定国际关系。这种共同立场可以成为加强全球标准和促进公平监管的杠杆,且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和世界卫生等新兴领域尤为重要。

文化、学术和科学交流构成了中欧伙伴关系一块谨慎但至关重要的基石。联合研究项目、共享大学课程和艺术活动加强了人文联系。这些互动促进了相互理解,缓解外交紧张局势,滋养了某种形式的“民间外交”。

建设性关系谱写新篇章

文章指出,中欧关系的未来将取决于双方管理分歧、加强共识的能力。世界正进入一个多重危机交织的时代,地缘政治动荡、数字化转型和生态转型等都需要找到集体的方案,无论欧盟还是中国都无法独自应对。

这就要求在战略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双方的伙伴关系,需要透明、结构化对话、互信机制以及对全球稳定的共同愿景。这并不是要消除分歧,而是将其纳入一个成熟的合作框架。在这个处于转型的世界中,欧盟和中国有责任、也有机会成为稳定、可持续与合作的缔造者。

文章总结指出,庆祝欧盟与中国建交50周年,不仅仅是缅怀过去,更是为共同的未来奠定基础。在不断重组的世界中,双边关系可以成为平衡的支柱。

只要双方将战略雄心与政治现实主义相结合,欧盟和中国就有机会共同谱写新的篇章,这将是一个更加明智、要求更高、更具前瞻性的篇章。

九天编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