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美就“延长休战”在瑞典展开新谈判
北京和华盛顿的代表将在瑞典举行会晤,就延长原定于8月12日到期的贸易协定进行谈判。中国希望降低关税,美国则希望将中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摆上谈判桌。
《回声报》的报道写道,中国的前景开始明朗起来。继日内瓦和伦敦谈判之后,美国和中国在瑞典举行第三次会晤,就延长6月中旬签署、原定于8月12日到期的贸易协定进行磋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商业频道采访时证实,谈判于7月28日和29日举行。
据《费加罗报》报道,中方证实负责经济事务的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前往瑞典,参加与美方的新一轮双边贸易谈判。商务部的公告指出,期待双方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上进行磋商。
此前不久,北京方面表示,希望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贸易谈判中与美国“加强合作”。外交部发言人郭家坤在北京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将加强共识,减少误解,增进合作,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提到了延长协议的可能性,称此次会谈可能涵盖更广泛的议题,包括中国购买伊朗和俄罗斯石油,这两个国家正在受到美国的制裁。
《回声报》披露,瑞典首相克里斯特就此指出,中美“两国希望在瑞典会晤以相互理解,这是非常积极的。”这个消息得到了金融市场的欢迎,香港恒生指数23日午盘上涨1%,上海沪深300指数上涨0.72%。
中国经济迎来喘息之机
法媒回顾中美两国在伦敦同意将对中国产品的关税降至55%,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降至10%。美国还重新授权向中国出口某些用于人工智能的超级计算机(例如英伟达的超级计算机)以及飞机发动机等某些航空部件。作为交换条件,中国放松了对(工业必不可少的关键矿物)稀土的管制。
但上述协议有效期仅90天。到8月12日,如果协议不延期,关税有可能升至之前的水平,即对中国产品的税率145%,对美国产品的税率125%。法媒分析如果协议得到延期,将为中国第三季度及全年的经济增长提供喘息的机会。中国政府的目标是2025年经济增长率达到5%左右。鉴于当前贸易战和中国国内经济放缓,如果不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这一目标将难以实现。
35%的关税
具体而言,北京希望取消对芬太尼征收的20%关税。数年来,美国政府一直指责中国向墨西哥贩毒集团供应芬太尼前体,这些集团随后将毒品走私到美国。中国始终予以否认,因此认为征收这项关税极其不公平。鉴于中国已就此做出保证,美国方面可能准备做出让步。
在这种情况下,相互关税将降至10%(这是特朗普对世界各国实施的普遍基准税率),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上其第一任期以来生效的、拜登继续执行的25%税率。
因此,中国将面临总计35%的关税。北京将是亚洲受关税冲击最严重的国家,远远超过越南(20%)、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19%)以及日本(15%)。这四个国家是该地区与特朗普签署协议的其他四个国家。
“让美国再次制造”
除了关税之外,美国还希望在瑞典谈判期间涉及更多的结构性问题。首先是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和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由于国内需求疲软,满负荷运转的中国工厂越来越多地转向海外销售产品。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福克斯商业频道上表示,“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减少部分工业过剩产能,并专注于建设消费经济。”
然而,中国人显然已经预见到了特朗普的谈判策略。北京大学光华商学院院长刘俏打趣道,“贸易战的目的并非重新平衡贸易往来,而是提升美国的竞争力,增加其在商品生产中的份额。现在的目标不再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而是‘让美国再次制造’”
艰难的谈判
在此问题上,谈判注定会很艰难。面对经济放缓的问题,尽管中国政府开始担心生产过剩和价格战正在损害汽车工业,但是一直在支持国内制造商和企业。美国还将讨论北京在乌克兰战争中对俄罗斯的支持以及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问题。但在这方面,中国也将保持坚定立场。
九天编译
英媒:对华“冷战思维”过时 中美应寻共存之道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正在悄然转变。随着全球政经格局动荡调整,“遏制中国”这一冷战思维在多个国家逐渐失去市场,理性看待中美关系、寻求共存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据《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再次上台,虽然使美方对华政策走向更为扑朔迷离,但也让一些固有的认知开始松动。特朗普在新能源等领域的倒退,已实际让出全球清洁能源领导权。同时,特朗普政府在新能源政策上持续“踩下刹车”,不仅削弱了美国本就有限的遏华手段,也打破了盟友对美国稳定合作的预期。70%的国家目前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已超过与美国,其中多数甚至达到两倍以上。那么,理性看待中国,承认共存、而非对抗,或将成为美国及其盟友更现实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电动汽车等领域加征关税,尽管遏制了中国企业,但美国车企至今也没能推出能与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竞争的平价产品,最终利益受损的,恐怕是广大消费者。由此可见,如果美国一味排斥中国投资与合作,只会错失共赢机遇。此前,中国企业国轩高科(Gotion)曾宣布将在特朗普票仓密歇根州投资建厂,预计带来超20亿美元投资及数千个优质就业岗位,但由于“反华情绪”作祟,该项目进展至今仍然受阻。
美国国内民意也并未形成新冷战土壤。据统计,仅三分之一美国民众视中国为“敌人”,而避免冲突则被视为更重要任务。即便特朗普竞选期间口头抨击中国,但其最终却承诺保留TikTok,说明“逢中必反”并非美国政客赢得选票的必由之路。
与此形成呼应的是,彭博社援引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调查指出,近一年内,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整体观感有所改善,反观对美国印象则持续下滑。数据显示,在全球25个国家中,41%受访者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头号经济体,超过了对美国的认知比例。该比例与两年前形成鲜明对比,彼时更多人仍将全球经济引擎视为美国。此外,首次出现更多受访者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信任,超过对美国领导人的信任。这一趋势反映出,全球更多国家与民众已不再简单接受西方所宣扬的对华敌对叙事,而倾向于基于现实利益与合作前景重新审视中国角色。
这一变化与近年来中国在东南亚、非洲及部分欧洲国家的外交努力密不可分,而美国则因贸易战、削减外交投入及对外媒体支持,被指在全球影响力上出现“让位”迹象。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民主党人日前更直言,特朗普政府的对外策略正将全球领导地位“拱手相让”于中国。
尽管西方舆论对中国态度仍有复杂情绪,但理性声音正在增多。一些美方学者认为,与其强行将全球划为对立阵营,不如探索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合作共赢,这既有助于降低对抗风险,也符合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全球民意与经济版图看,继续鼓吹“对华冷战”,既缺乏现实基础,也难有广泛支持。共存共赢,或已成为时代主流。
栗若桐编译
英媒:中澳对话聚焦“自由贸易与战略”
在2025年7月的北京之行中,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晤,双方强调在当前国际局势不稳定的背景下,两国应坚定维护合作关系。据路透社报道,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表示,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澳双方都应“毫不动摇”地坚持相互理解与合作的总方向。
此次访问是阿尔巴尼斯自2022年上任以来第二次前往中国。两国领导人在会谈中探讨了自由贸易、双边敏感议题及战略合作等多方面议题。
习近平指出,两国应致力于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中国方面未直接提及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期提出的广泛关税举措,但暗示国际格局正面临“复杂动荡”。
会谈之后,阿尔巴尼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话是推进利益、管理分歧、防止误解的方式。”他指出,尽管澳大利亚在安全上依然高度依赖美国,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应被“单独处理”。澳方还表示,双方将对已实施十年的自由贸易协定进行审查,并宣布启动一个关于钢铁行业去碳化的新政策对话机制。
根据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的声明,双方还在旅游、海关检验以及农业方面签署了合作协议。此次六天三城的访问也标志着中国方面试图在特朗普重启贸易战背景下,通过展示稳定形象来巩固在亚太地区的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习近平与阿尔巴尼斯均对媒体表示希望缓解两国间近年的紧张关系,而此次会晤也被双方视为关系“重回稳定与发展正轨”的标志。会后,阿尔巴尼斯还会见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李强表示,自2024年10月两国领导人上次会面以来,全球经济形势变得更加不确定,中澳作为重要贸易伙伴,应进一步加强合作。
除此之外,中澳企业界也积极响应此次高层会晤。阿尔巴尼斯此行随行企业代表团成员包括力拓、必和必拓和福特斯克等矿业巨头高管,他们与中国钢铁产业官员会谈。
此外,中澳两国约二十多家企业,包括比亚迪、宝武钢铁和中粮集团,也参加了与李强和阿尔巴尼斯共同出席的圆桌会议,会议呼吁更新十年前签署的自贸协定,并探讨绿色金属研发合作的可能性。
此次访问被视为两国关系缓和、保持对话渠道畅通的重要步骤。如阿尔巴尼斯所言:“我们之间存在分歧,但正是通过接触与合作,我们才能取得进展。”此次访问不仅为中澳政治互信的重建提供契机,也为未来在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和自由贸易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
符筱编译
中国电动汽车为何在欧洲市场售价更贵? 奥媒例举中欧电动车市场价格结构差异成因
奥地利《标准报》报道,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上表现出色,尤其在欧洲市场逐渐获得消费者青睐。然而,许多消费者发现,同一款中国品牌电动车在欧洲的售价远高于中国本土市场。以比亚迪(BYD)为例,其在中国售价约合9000欧元的车型,在奥地利市场价格却接近2万欧元,差价接近翻倍。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价格差异?奥媒从多个角度分析中欧电动车价格结构的差异化成因。
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为争夺市场份额,车企纷纷推出价格优惠。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企业,近期对旗下电动车及插电混动车型推出最高达34%的折扣,涵盖22款产品。包括吉利、蔚来、小鹏、零跑等在内的多个品牌也相继加入价格战。据彭博社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型平均折扣率达15%至16%。
这种局面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车企庞大的产能,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前国内需求放缓所带来的供需不平衡。在这一背景下,低价促销成为企业稳住市场份额的重要策略。
尽管中国车型在本土市场价格具有优势,但进入欧洲市场后,其价格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整体成本随之上升。
首先是关税政策。欧盟目前对进口车辆征收10%的基础关税。2024年起,欧盟委员会在产业补贴调查基础上对部分中国电动车品牌追加关税,例如比亚迪的进口车型整体税率超过30%,而部分具有国有背景的品牌关税甚至达到40%。此外,中国电动车在本土可享受包括增值税减免、购置税优惠等一系列政策支持,而在欧洲市场,终端售价还需加收高达20%的增值税。
德勤奥地利(Deloitte Austria)汽车市场专家马蒂亚斯•昆施(Matthias Kunsch)指出:“税收和关税是决定汽车售价的首要因素。消费者往往只看到标签价格,但背后实际上是制度差异带来的成本转嫁。”
除了制度性成本,物流与销售体系也对价格构成产生直接影响。中国电动车大多通过海运方式经鹿特丹等港口进入欧洲市场,运输时间长达数周,运输费用虽在整车成本中占比较小,但综合来看仍对售价产生压力。
为了实现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多家中国车企已开始在欧洲投资建厂,如比亚迪在匈牙利的电动车工厂项目已于2024年底启动建设。
此外,欧洲市场对售后服务、经销网络、品牌形象等方面有较高要求。中国企业需要从零搭建销售渠道与服务体系,这一投入也将计入成本之中,进而反映在产品价格上。
虽然不少车型在名称上保持一致,但中国国内版与欧洲出口版往往在配置、结构与性能标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以比亚迪“海豚”车型为例,欧洲版本的车长从中国版的3.7米延长至4米,以满足欧盟对行人保护和碰撞安全的技术标准。与此同时,欧盟市场偏好更高配置,如真皮座椅、更高性能电池包和完整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此外,为满足欧盟整车型式认证(WVTA)标准,每一款进入欧盟市场的车型都需接受严格测试与合规改造,相关认证费用可能高达数百万至数千万欧元。
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激烈,部分品牌甚至采用低于边际成本的策略来换取市场份额。然而,在欧洲市场,企业更倾向于追求合理利润并规避低价竞争带来的风险。
奥地利汽车进口商工作组主席君特•凯尔勒(Günther Kerle)指出:“在欧洲,中国车企不会为了市场盲目亏本销售。他们更注重树立品牌形象和实现中长期盈利。”
在此基础上,中国品牌倾向将欧洲市场视为“价值市场”而非“规模市场”,产品价格因此较为坚挺。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维持品牌定位,也为后续在欧洲建立长期销售与服务网络提供资金支持。
尽管目前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售价较高,但随着本地化工厂的投产、供应链的完善以及品牌认知的提升,价格有望逐步回归理性。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池技术、整车智能化与产能布局方面的优势,将为其国际化提供坚实支撑。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电动车若能妥善应对关税挑战、合规认证与本地运营等问题,其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仍将持续增强,并可能在全球市场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广顺仁编译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