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意媒:中国拓展外交空间寻求贸易多元化

意媒:中国拓展外交空间寻求贸易多元化

中国经济依然在增长。如今,中美贸易战正处于休战阶段,而贸易战显然不足以动摇北京的经济目标,至少目前是如此。意大利Ilmanifesto网报道,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超过此前预测的5%,而5%也是中国政府为2025年设定的增长目标。这一成绩仅比第一季度的5.4%低了0.2个百分点,彼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于4月初实施的高额关税尚未生效,这些关税随后在5月中旬被暂时叫停。中国国家统计局从称,中国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主流媒体也指出这是继不久前出口数据向好后,中国第二个“经济韧性”信号。事实上,也正是出口拉动了此次增长,6月出口额同比增长了5.8%。

与此同时,6月份中国工业生产增速较上年同期跃升至6.8%,高于5月份的5.8%,这表明制造商在关税停战窗口期内迅速赶工以完成订单。支持制造业的补贴也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过去几个月,中国政府拨款418亿美元以刺激经济,扩大了补贴商品的范围,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也纳入其中。部分城市虽因资金短缺暂停补贴,但中央政府已承诺将推出新一轮补贴政策。

不过,经济中也不乏负面信号,首当其冲的就是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目前急需破解的核心难题。零售销售的增长出现明显放缓,同比增速从5月份的6.4%降至6月份的4.8%。房地产行业依然步履维艰,整个经济正艰难地试图走出长期通缩的阴影,通缩也在持续压制企业利润和工资增长。

此外,关税也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无法与华盛顿达成真正的协议,当前的关税停战期将于8月13日到期。不过近日已传来一些缓和的信号。美国科技巨头英伟达此前宣布已申请恢复向中国销售自4月起被白宫禁止出口的人工智能芯片H20,随后在与特朗普会面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的申请获得批准。紧接着,这位超级CEO于7月15日抵达北京,并出席于次日举行的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的开幕活动。

同时,中国也在为可能出现的新一轮风暴做准备。作为上海合作组织(SCO)外长会议的东道主,这个亚洲大国在7月中旬的会议中呼吁加强协调并“完善机制”,以应对各种“安全挑战”,其中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安全,也包括经济安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出席此次会议的所有代表团团长,还与其中一些代表进行了双边会谈,例如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拉夫罗夫与中方讨论了俄总统普京计划于8月底访华的最后细节,随后他指责欧盟和北约对特朗普施加“不当压力”,试图将其“拖入制裁陷阱”。

中国高层和印度外长苏杰生之间的会谈也颇具意义,显示出中印双方有意缓和紧张关系。此前,达赖喇嘛继任问题让本已动荡的双边关系更加复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正努力与印度方面达成一份联合声明。

在此前举行的上合组织国防部长会议上,因印度对中巴关系密切表达不满,该声明未能通过。伊朗代表阿巴斯•阿拉格齐也出席了会议,他将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攻击称为“恐怖主义行为”。值得注意的还有7月15日中国主席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的会面。习近平向阿尔巴尼斯表示中澳关系“已经走出低谷”,并且“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重新焕发了活力”。

文章称,阿尔巴尼斯刚刚赢得选举胜利,部分原因在于他与特朗普划清了界限。会谈中,阿尔巴尼斯一方面对中国今年2月在塔斯马尼亚附近海域举行的海军演习提出不满;另一方面,他也明确表示澳方并不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而中国则希望推进更新2015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并加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

华嘉颜、戴胜编译

西媒:中国研发团队提升战机隐身能力

随着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科学家在航空发动机冷却和隐身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或将改变全球空中力量的格局。凭借新型超合金和高效冷却技术,中国第六代战机及高超音速武器将具备更强的隐身能力,挑战美国长期以来的空中优势。

《机密报》报道,中国大连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近日研发出一项先进的发动机超高速冷却技术,为中国航空发动机性能提升带来新希望。该报援引《中国科技日报》消息称,该技术通过向涡轮盘喷射高速水雾,能够以每分钟673摄氏度的速率迅速降温,是传统方法冷却速度的3.75倍。这不仅显著延长了发动机关键部件的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更为中国未来第六代战机和高超音速武器的隐身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长期以来因发动机涡轮盘质量限制了战机性能,尤其是J-20隐身战机的发动机“心脏病”问题备受关注。此次新技术结合新型超合金材料,有望解决发动机可靠性和隐身性瓶颈,推动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此外,中国在隐身技术与电磁对抗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突破。中国军方拥有先进的合成孔径脉冲雷达(SIAR),具备探测美军F-22、F-35等隐身战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中国科研团队还研发出多种具备隐身功能的材料和伪装技术。例如,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雷达吸波涂层,能应用于坦克、火炮以及核导弹发射平台,使其在雷达探测下与地形融为一体,几乎无法识别。同时,还有一种名为“金色面纱”的新型伪装材料,可令导弹在敌方雷达上呈现出类似大型客机的信号,从而有效干扰识别与打击,提升实战中的生存能力。

研究团队表示,这些突破将极大提升中国未来空中及导弹系统的隐身能力,改变战争形态,使电子战进入前所未有的复杂新阶段。

黄骞仪编译

疑似“地效飞行器”现身 德媒关注中国军工发展

近日,一张来自中国北方某海港的照片吸引了众多目光。疑似一架“地效飞行器”的出现,令外界对中国军工发展有了新的猜想。德国媒体《世界报》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这张照片令人想起著名电影《星球大战》的镜头:在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的海滩上,一架巨大的飞行器停靠在这里,仿佛被这个世界所遗忘。这个大家伙机舱内部空间巨大,共配备10台发动机。在这尊巨兽周围,一群正在自拍的游客显得异常兴奋。

诞生于苏联的“地效飞行器”,可利用地效效应实现超低空飞行,从而规避雷达探测。而在贴近水面飞行时,又可以躲避鱼雷攻击。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对地效效应的解释是,当一架飞机准备降落时,空气无法自由地向下流动,从而产生超压。借助类似气垫的作用,飞机便可以最小的功率实现悬停。

当年这架被称为“里海海怪”的飞机,长度接近100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544吨,最高航速400公里每小时。因此从军事角度看,“地效飞行器”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构想。但因技术原因,苏联当年并未量产这一先进武器。

如今,中国似乎打算重启“地效飞行器”项目。有消息称,中国已经在相关领域拥有一定经验。而就这张照片而言,中国的这台飞机已经远超苏联当年。今年7月,一份被公开的文件披露,美国也曾计划开发“地效飞行器”,但最终因成本过高而被叫停。

在台海局势扑朔迷离的背景下,中国军方的另一项技术也引起了多方关注:今年4月,多家媒体报道了中国一艘新型两栖登陆舰——这件中文名为“水桥”的海军秘密武器,新颖到德语世界甚至还没有专有名词来形容它。

今年初,“水桥”登陆舰首次出现在卫星图像当中。多艘可以首尾相接的登陆舰,足以在汪洋大海中建起一座钢铁桥梁。在恶劣的海况下,大型两栖登陆舰也可为重型装备提供稳定平台。

美国军事分析专家托马斯•舒加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方国家在类似装备技术上发展缓慢。同时,军方在空域、海域、信息等技术领域也需同步配合,这对技术保障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李帅编译

德媒:中国巩固在全球锂电池主导地位

中国地质学家在湖南省获得惊人发现,一座大型锂矿的面世或将影响全球原材料贸易平衡。德国媒体T-Online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近日,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探获一处大型锂矿。据相关部门透露,该矿蕴藏4.9亿吨锂矿石,其中约含有131万吨氧化锂。

据了解,该矿位于临武县鸡脚山矿区,是一座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除锂矿石外,矿床还含有铷、钨和锡等稀土资源。新华社于上周发文称,此次发现得益于勘探技术的进步,以及长期以来的地质调查工作。

专家预计,周边百万级城市郴州的工业实力将因为锂矿的发现而显著增强。多年来,郴州一直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出行领域进行投资。随着众多电池组件、太阳能技术和电动汽车制造企业落户建厂,这里也被视为中国绿色产业战略的示范地点。

众所周知,锂作为电池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力储能设备、移动设备的制造环节。这种银白色的碱金属具有重量轻、高反应性等特点,在自然界中,它通常以矿物或盐湖中的锂盐形式存在。近年来,每吨碳酸锂的价格根据需求和供应情况在1.5万美元至8万美元之间波动。

不止对于制造技术意义重大,锂在全球地缘政治中也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因对能源结构转型具有关键影响力,锂也被称为“21世纪的石油”。得益于在锂矿开采、金属加工等领域不断且深入的投资,中国已在全球供应链中拥有显著影响力。中国自然资源部表示,中国拥有全球16.5%的锂储量,仅次于玻利维亚,位居世界第二。

当前,中国矿区的锂产量仅占全球份额的7%。但据分析公司Fastmarkets预测,中国将在明年超越澳大利亚,成为世界最大的锂生产国。届时,来自中国的矿业公司将比澳大利亚同行多生产8000至10000吨锂——这也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在锂加工方面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世界上超过七成的炼化能力位于中国。并且,这里的人们仍在持续寻找更多的矿藏。

湖南省的此次发现,恰逢全球市场需求量急剧上升之时。按照德国原材料署的说法,到2030年,全球对锂的需求可能增长四到八倍。未来,中国在相关领域的主导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李帅编译

瑞媒:瑞士知名医疗技术企业落户常州

瑞士德语广播报道,瑞士知名医疗技术企业Ypsomed集团近日宣布,其位于中国江苏常州的首个自有生产基地正式启用。这一重要里程碑不仅标志着Ypsomed在全球化战略上迈出坚实一步,也彰显了中瑞在高端制造和健康科技领域日益深化的合作关系。

新工厂位于中国东部制造业重镇常州,毗邻上海,总建筑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按照规划,该厂每年可生产多达1亿支注射装置,主要用于满足中国本地市场日益增长的慢性病自我治疗需求,如糖尿病患者日常胰岛素注射等。预计到2025年底,该工厂将雇佣约100名员工,后续人员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

总部位于瑞士布格多夫(Burgdorf)的Ypsomed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注射系统供应商,专注于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自我管理的医疗解决方案。为建设常州工厂,Ypsomed投资高达1.5亿瑞士法郎(折合约12亿人民币),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和长期承诺。

Ypsomed方面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疗市场之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对高质量、易操作的注射装置需求不断扩大。公司董事会在声明中指出:“此次扩展是我们全球增长战略的合乎逻辑的一步,将助力我们更贴近客户、提升响应速度,同时降低跨洲运输和关税成本。”

除中国之外,Ypsomed目前也在全球其他地区积极布局。公司透露,正在美国积极推进选址工作,计划年内启动首个美洲生产基地,进一步缩短北美市场供应链。此外,今年春季,Ypsomed已在德国什未林(Schwerin)为第二座欧洲工厂举行奠基仪式。

在瑞士本土,公司也在不断优化布格多夫和索洛图恩(Solothurn)两地的现有工厂产能,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精尖医疗制造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专家指出,Ypsomed此次投资落地常州,不仅是对成本与供应链效率的考量,更是对中国医疗市场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未来,随着更多国际企业加快“在华本地化”步伐,中瑞在创新医疗领域有望实现更高层次的双赢。

广顺仁编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