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欧媒:“出口转向”与“大型基建”支撑经济增长

欧媒:“出口转向”与“大型基建”支撑经济增长

中国官方日前宣布第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5.2%。欧媒认为,中国抵御了特朗普的贸易攻势,但分析经济发展前景会受到结构性问题的影响。

法媒:成功抵御美国贸易攻势

《费加罗报》的文章写道,尽管地缘政治局势动荡,国内需求依然低迷,但根据日前发布的官方数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季度同比增长5.2%。中国将出口转向世界其他地区,同时通过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支撑经济增长,成功抵御了特朗普的贸易攻势。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达到5.3%,符合既定目标。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在习近平的领导下,经济顶住了压力,尽管受到挑战,但是取得稳步增长。”

法媒分析指出,这些结果略高于分析师的预期,体现了“世界工厂”在“美国优先”倡导者发起的贸易战面前表现出的韧性。但是,阻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结构性挑战依然存在,中国受到通货紧缩、房地产危机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拖累。

香港法国外贸银行首席经济师埃雷罗表示,“今年上半年的形势还是乐观的,下半年会更加困难。但是将出台刺激措施以维持经济运行。中国有能力消化特朗普的冲击。而真正的挑战是国内结构性问题,即使技术升级,这些问题也将阻碍长期增长前景。”

中国企业预计到特朗普返回白宫,因此在第一季度大幅出口,并自中美先后在日内瓦和伦敦达成贸易休战协议以来找到了喘息的机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出口增长5.8%,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增长32%。

法媒指出,这些数据表明,华盛顿发动的贸易战以及针对中国的制裁措施作用有限。中国约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30%,并控制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关键要素的全球供应链。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访问北京,加强在华业务,这表明跨太平洋技术脱钩是不可能的。摩根大通上个月根据当局出台的刺激措施,将中国年增长预期从4.1%上调至4.8%。

然而,北京仍对白宫领导人的不可预测性保持警惕。美国正在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压力,要求其遏制中国出口商的关税规避策略。国家统计局指出,“我们必须意识到外部环境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复苏的基础必须得到加强。”预计今年夏季会出台新的刺激措施。今年上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下降了0.1%,新鲜蔬菜价格甚至下降了5.3%,表明家庭购买力减弱。

北京地方官员发表了积极的声明,但是关门歇业的商店和空荡荡的办公楼依然表明私营部门的低迷。而通缩以及工业产能过剩和随之而来的价格战正在侵蚀企业的利润。新加坡国际金融协会中国区负责人马建军强调,通货紧缩正驱使那些准备不足的中国企业,为寻求现金流而不惜一切代价进军国际市场。

法媒分析这股寻求外部市场的力量可能会加剧全球贸易摩擦,令中国招致更多报复。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一地缘政治风险,并承认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今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放缓,表明北京准备缓和这种失衡局面的愿望。

这种失衡局面几十年来一直扭曲着全球贸易,可能成为这个亚洲巨人的致命弱点。债务累积和人口老龄化令中国经济的前景黯淡。法国外贸银行预测,自2035年起,即人口出现断崖式减少时,劳动力短缺,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降至1%。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将逐渐减弱,而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九天编译

德媒:中国经济抗压能力强大

得益于良好的出口形势和消费刺激政策,中国实现5.2%的经济增长。德国《南德意志报》对此进行详细报道,现编译如下:

中国经济在今年二季度实现稳步增长,中国国家统计局宣布4月至6月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略低于第一季度的5.4%——中国经济在今年上半年增长达到5.3%,高于政府为全年制定的5%目标。

经济学家评价,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尤其是在与美国关税冲突持续发酵的背景下。中美在关税冲突之初相互大幅提高关税水平。但随即在5月份达成为期90天的关税暂停共识,为接下来的谈判打开了大门。

分析人士认为,许多厂商利用当前的关税暂停窗口,提前将商品出口,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经济增长。同时,在国家激励政策的支持下,消费提升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一针强心剂。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也指出,虽然外贸超出预期,但经济增长面貌能否持续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尽管整体数字增长稳健,但中国经济尚存一些结构性问题。例如,房地产危机在中期内仍是地方政府急需解决的沉重负担。同时,如何保持民众的消费意愿,以持续激活内需市场,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必答题。

近期,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关键行业存在的价格竞争发出了警告。中国领导人曾于上月呼吁,“遏制无序竞争”。另外,经济政策也尚存调整空间。

华东德国商会执行董事马克西米利安•布特克表示,中国经济在复杂国际形势下仍能实现适度增长,得到在华德企的一致好评。他同时强调,为供应链提供更多保障、减少贸易壁垒能够增强企业信心。当前,消费市场疲软仍是德企面对的首要难题。

激烈的竞争催生了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他们纷纷出海,走进国际市场。在许多领域,中国的出口产业已远超德国,后者仅在医疗科技等少数领域保持优势。Prognos经济研究所发布数据称,中国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已是德企二倍。专家预计,中德在未来几年围绕全球市场,将呈现合作与竞争并行的局面。

李帅编译

瑞媒:中国提振措施显积极信号楼市价格趋稳

据《瑞士市场观察》报道,尽管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但最新数据显示,房价已有企稳迹象,而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也开始发挥作用。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尽管挑战仍存,但“触底”信号正逐渐清晰,未来几个月或将迎来结构性改善窗口。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6月份全国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持平,连续第二个月未出现下降。这一数据延续了自2023年5月以来房价总体停滞的趋势,反映出房地产价格已进入阶段性稳定状态。虽然同比数据仍录得4.0%的降幅,但较上月4.5%的跌幅已有明显收窄。

“房地产市场仍处在筑底阶段,但局部企稳迹象已经初步显现,”澳新银行(ANZ)中国区首席策略师邢兆鹏分析称,“市场普遍预期最困难的时刻正在逐渐过去,关键在于政策执行的持续性与市场信心的修复。”

房地产曾长期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而近年来的市场下行与部分开发商债务危机使该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为了稳定这一领域,北京已在过去几个月密集出台多项措施,包括下调房贷利率、优化购房政策、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向优质房企提供融资支持。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央行日前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25个基点,减轻了部分刚需购房者的负担。这一政策被市场解读为官方推动“以居住为核心”的长期楼市调整方向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尽管整体销售仍有压力,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3%,但部分城市的购房热情已有回升迹象,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优质地段项目逐渐恢复活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房价的稳定不仅反映了政策的托底效应,也显示出市场对宏观经济预期的逐步改善。当然,挑战依然存在。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外部压力、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以及高杠杆遗留问题的处置,都将在中短期内对楼市复苏形成制约。

广顺仁编译

英媒:中美贸易战降温中国出口增长

据《金融时报》和路透社报道,在中美贸易关系进入暂时缓和阶段之际,中国6月份出口数据超出市场预期。海关数据显示,中国6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5.8%,高于此前分析师普遍预测的5%以及5月的4.8%。与此同时,进口也同比增长1.1%,结束了此前连续多月的负增长。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回升部分得益于中美两国近期在伦敦达成的临时贸易协议,为中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出货窗口。

此次贸易协议中,中美双方同意降低此前征收的部分关税,并就稀土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控问题展开进一步谈判。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依然高度依赖出口与制造业来提振整体经济,尤其在国内消费恢复乏力的背景下。外界预计即将公布的第二季度数据也将受到出口增长的支撑。

尽管6月整体出口同比增长明显,但对主要市场的表现存在分化。上半年以人民币计,对美出口同比下降9.9%,进口减少7.7%;对欧盟出口增长7.9%,进口下降4.8%;而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则同比增长14.3%,进口增长2.3%。对俄罗斯的进出口亦出现下滑。《金融时报》援引分析指出,中国正试图通过扩大与欧亚及东南亚市场的贸易往来,来分散出口结构。

路透社报道称,中国出口商在中美8月关税协议最后期限前加快出货节奏。6月对美国出口环比增长32.4%,尽管同比仍为负值。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增长尤为强劲,同比上升16.8%。在大宗商品方面,中国6月稀土出口环比增长32%。此外,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达到973万吨,创下当月历史新高。美国大豆进口则为72.4万吨。原油进口量也恢复上升,达到去年8月以来的最高日均水平;铁矿石进口亦环比增长8%。

《金融时报》指出,中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二季度GDP同比增速有望超过全年5%的目标。分析师预测增速或达到5.1%左右。中国官方仍强调制造业和出口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支撑作用。不过,报道同时指出,出口增长仍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特朗普政府表示将在8月12日之前就更长期贸易安排做出决定;此外,美国还对从越南等地转运的中国商品加征了40%关税。

经济学者表示,如果高关税长期维持将使制造商难以保持利润空间,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出口增长可能面临压力。他指出,中国制造商在当前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包括难以再通过压价方式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尽管外部挑战仍存,中国出口在结构和市场上呈现多元化趋势。据分析,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显著,也反映了中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布局。出口对东南亚、中亚、非洲和欧盟的增长正在对冲部分美方市场的波动影响。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调整背景下,拓展新兴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业内人士认为,只要对外开放政策持续推进,加上技术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将保持稳定,并继续在支持国内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符筱编译

奥媒观察:中企稳健增长成为全球商业版图中坚力量

奥地利《信使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2024年全球企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和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大型企业在营收和利润方面全面领先于欧洲企业,后者则面临多重挑战,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滑。中国企业的稳健增长尤为引人注目,正在成为全球商业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该研究由国际审计与咨询公司安永发布,分析了全球营收最高的1000家上市企业的财务表现。结果显示,美国企业2024年平均营收增长4.5%,亚洲企业增长3.2%,而欧洲企业则平均下降了1.1%。在利润方面,美国企业增长8.2%,亚洲企业则大幅增长19.5%,相比之下,欧洲企业利润平均下滑6.5%。

在亚洲企业中,中国企业发挥了核心引擎作用。数据显示,中国共有137家公司跻身全球营收前1000强,数量仅次于美国(317家),远超日本(110家)和德国(43家)。在能源、通信、金融、制造等多个领域,中国龙头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稳健的盈利能力。尽管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中国企业仍保持增长节奏,显示出强大的韧性。

在科技和数字领域,虽然美国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企业正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部分高科技企业已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芯片和电商等关键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相比之下,欧洲企业正在全球市场中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欧洲企业几乎没有存在感。在全球利润最高的前10家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来自欧洲,而美国企业却占据了七席,而亚洲榜上有名的主要是中国和中东能源企业。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核心,其代表企业也面临业绩下滑。2024年,德国企业整体营收下滑3.1%,利润下降8.5%。相比之下,中国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在新兴行业中持续扩张,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和增长潜力。

在全球营收排名前列的公司中,来自中国的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继续保持领先位置。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虽未上市,但在产业链中地位极高)也在全球竞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报告最后指出,未来全球企业竞争的关键,将在于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与速度。美国企业凭借强大的科技基础和资本优势目前遥遥领先,中国企业则通过政策支持、人才储备和市场规模加速追赶。而欧洲若不尽快加快改革步伐、打破体制束缚,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恐将进一步边缘化。

广顺仁编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