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欧媒:“金砖峰会”强调多边主义反对单边制裁

欧媒:金砖峰会强调多边主义反对单边制裁

上周末,2025金砖国家峰会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是该组织扩容后的首次亮相。

瑞媒:强调尊重国家主权维护联合国框架国际秩序

瑞士德语广播电视报道,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各成员国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以及最近针对伊朗的空袭表示明确谴责。尽管声明未点名提及美国或以色列,但明确表达了对作为金砖成员国对伊朗遭受袭击的关切与支持。

这份声明于2025年7月6日发布,强调各成员国一致反对对主权国家的军事挑衅行为,并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对加沙地带目前的人道主义状况,金砖峰会发表声明呼吁停火,要求以色列军队从加沙地带以及其他被占领地区撤出,并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

“金砖”一词由最初五个成员国的首字母组成:巴西、俄罗斯、印度、

中国和南非。自2024年起,伊朗、埃及、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相继加入,2025年印尼也成为正式成员。该机制也被视为对七国集团(G7)主导国际秩序的平衡力量。

此次峰会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未亲自出席峰会,由总理李强代表出席会议并参与多边磋商。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未现身。

峰会还主张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指出联合国安理会应扩大代表性,国际机构应进行结构性改革,以更好反映当代世界的现实。此外,成员国一致强调反对单边制裁。

奥媒: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加强南方国家参与全球治理

奥地利《标准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虽未亲临峰会现场,但总理李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支持金砖国家加强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体系。

作为金砖合作的重要推动者,中国近年来积极支持贸易本币结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并倡导在公平、平等基础上推动去美元化。

巴西总统卢拉认为,当前许多国家在双边贸易中仍被迫依赖美元,这

加大了外部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他呼吁构建更加自主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以降低单一货币依赖带来的风险。

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过视频发表讲话,表达了对多边合作的支持。他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转型,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自2000年代初创立以来,金砖机制从最初的五国逐步扩大。2024年,伊朗、埃及、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加入;2025年,印度尼西亚也正式成为成员国。土耳其也表达了积极意愿,有望成为首个加入该机制的北约成员国。

广顺仁编译

意媒:中国以开放姿态扭转“关税博弈”

如果说特朗普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关税手段将税收和生产吸引回美国,那么中国则采取了相反的做法。中国从其影响力最深的大陆开始布局,那就是非洲。

意大利ItaliaOggi网报道,今年6月,当非洲各国外交部长访问中国城市长沙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非洲各国领导人,宣布取消对非洲产品的进口关税,其中不包括与台湾关系“过于密切”的斯威士兰。

这一举措让人联想到克林顿在2000年实施的政策:为促进部分萨赫勒地区国家的出口,美国取消了进口壁垒。该政策提供了长达25年的“零关税”优惠,直到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10%以上的普遍性关税。

而北京则选择开放。中国在与非洲的关系中呈现出“领导者”的姿态:2024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720亿欧元,2025年前五个月又同比增长了12.4%。最关键的是,贸易额的天平明显倾向中国(中国占比62.3%,非洲37.7%)。此时,博弈也转向了欧洲。欧洲的公众舆论往往将非洲视为单纯的移民输出地,却忽视了其作为出口市场和原材料来源地的重要性。正是这些原材料,成为了北京在全球棋局中的重要杠杆。

如今,中国主导着稀土市场,稀土对电子产品、芯片、人工智能、磁体和可再生能源都至关重要。中国掌握了全球70%的稀土生产份额,并在提炼环节上几乎形成垄断,占据90%的市场份额。

中国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如此之强,以至于特朗普不得不与习近平达成妥协,以避免出现对美国产生致命影响的限制措施。

事实上一些反制措施早在4月4日就启动了,这是对特朗普宣布的高额关税的回应,并迫使部分欧洲企业申请豁免。这一过程也让北京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经济情报,为未来可能爆发的贸易战做好准备。

此外,欧盟多个关键产业(首先就是汽车行业)对中国高度依赖,甚至欧盟计划中的重整军备也不例外。这也使得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七国集团峰会上声称,中国的扩张战略基于“支配、依赖和勒索模式”。

7月初,中国外长王毅先后访问了布鲁塞尔、巴黎和柏林,为7月24日至25日在合肥举行的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的峰会做准备。中国以稀土为筹码,提出建立一个共同捍卫全球市场的中欧联盟,以对抗世界被分裂成对立阵营的趋势。中国要求布鲁塞尔在对华沟通上进行协调,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取消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停止对中国补贴的调查,并向中国投资者、技术和工业敞开大门。

那么,价值的天平会向哪边倾斜?截至目前,已有71%的贸易利益倾向中国。目前欧盟仅在高端制造、化学制药和农业食品领域尚保持一定的贸易顺差。而这也只是暂时的。

戴胜编译

瑞媒:瑞士加强与中国稀土合作

瑞士德语广播电视报道,今年4月初,中国政府宣布将对稀土出口实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稀土包括钐(Samarium)、铥(Thulium)、钕(Neodym)等重要元素,是现代汽车制造和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尽管稀土资源在全球多个地区均有储备,但中国在稀土的开采、深加工及产业链完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为保障国内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业链安全,中国自4月起对稀土原材料及含稀土半成品的出口实行严格管理。

瑞士机械与金属工业协会负责人科尔表示,瑞士企业目前依托现有库存,稀土供应可维持三到六个月。作为汽车产业供应链重要环节,瑞士企业密切关注全球供应变化。

针对出口管理措施,瑞士联邦政府与中国相关部门保持积极沟通。瑞士经济事务国务秘书处(SECO)表示,联邦政府已多次就出口许可审批加快进度提出建议,部分许可证已获批,确保贸易畅通。

广顺仁编译

波音近日恢复对华供货

奥地利《程序报》报道,美国飞机制造巨头波音公司在经历因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关税导致的交付暂停后,近日首次向中国航空公司交付新机,标志着双方航空合作关系正在逐步回暖。

根据飞行追踪平台Flightradar24的数据显示,一架波音787“梦想飞机”(Dreamliner)从波音位于西雅图的工厂起飞,飞往中国上海,最终交付给中国民营航空公司吉祥航空。

此前,由于中美之间因关税政策产生的贸易摩擦,吉祥航空曾暂缓接收该批飞机。这一轮恢复交付显示了中国在维护开放贸易环境和推动国际航空产业合作方面的积极态度。

此外早在6月,一架波音737Max飞机已抵达浙江舟山波音交付中心。波音在中国的舟山工厂是其重要的区域交付基地,为包括中国多家航空公司提供优质的飞机产品和服务。波音对中国市场的持续投入显示出其对中方市场潜力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全球航空业受多重因素影响,波音与中国航空市场的合作亦曾遭遇波折。2019年以来,美国先后提升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引发一定程度的供应链和贸易摩擦。中国政府则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体现了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稳定的合理诉求。

此次波音恢复向中国交付飞机,说明双方在贸易政策和行业沟通上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依然保持着对高质量航空产品的旺盛需求。

中国航空业正加速升级换代,推动绿色节能和智能制造,波音产品以其先进的技术和环保性能在中国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

广顺仁编译

德媒观察:“中国借刀论”折射欧洲对时局忧虑

继北约峰会上的“特朗普爸爸”风波之后,北约新任秘书长吕特再次语出惊人。7月5日,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不仅继续对特朗普大加赞赏,随后更将矛头指向中国,称中国将会“借刀俄罗斯”,挑起对欧洲的战争,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次日,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迅速回击吕特的言论,并表示:“吕特唯一说对的是他自己应该学习俄语,将来可能用得上。”

德媒《柏林日报》就吕特和北约未来发展发表评论。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许多北约安全专家指出,莫斯科与北京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趋同,可能对西方国家的安全体系带来深远影响。

基辅智库“新欧洲中心”(New Europe Center)的布图尔斯卡(Nataliya Butyrska)近日在接受《基辅独立报》采访时表示,部分观点认为,当前的地缘格局或将促使欧美力量更多集中于欧洲,从而对其他地区产生牵制效应。

《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外交高层在与欧盟方面交流时指出,俄乌局势的持续变化,可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稳定构成间接影响。

一些观察人士指出,若北约只聚焦于欧洲方向,可能会被视作亚太地区其他国家调整自身战略节奏的重要变量。澳大利亚前陆军将瑞安(Mick Ryan)指出,这种跨区域的“多线压力”对美欧联盟而言构成不小挑战。

此外,朝鲜在地区局势中的存在感也持续增强。多国情报机构披露,其与相关国家在军事物资层面的互动正在持续。西方专家分析认为,如果东北亚局势进一步紧张,可能会牵动更广泛的地区安全态势。

在此背景下,多位西方安全事务专家呼吁北约不应陷入“战略乐观”。尽管各成员国已在近期海牙峰会上作出表态,计划将国防开支提高至国内生产总值的5%,但实际达成这一目标的时间和方式仍有待确认。

欧洲政策分析中心专家卢卡斯(Edward Lucas)指出:“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北约在新的政治现实下似乎迅速重回常态,表现出某种松懈倾向。”他认为,目前各国所提出的防务预算更多仍停留在宣示层面,实际部署和执行时仍就存在差距。

整体而言,亚洲区域内各国间的互动日益增多,引发西方战略界对其可能形成“新格局”的持续关注。包括东北亚的区域间互动、中东局势的不确定性,以及亚洲相关动向,都促使北约国家希望能够重新评估整体战略格局。

荷兰前首相吕特等多位北约高层也在近期密集表态,强调当下的国际环境不容低估,任何“战略误判”都可能带来高昂代价。

蒋晓萌编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