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英媒:中国加快AI全球布局并重申开放承诺

英媒:中国加快AI全球布局并重申开放承诺

在人工智能和全球经济合作领域,中国近期的多项举措引发西方媒体广泛关注。据路透社报道,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近日指出,中国AI初创企业智谱AI正在多个国家积极拓展业务,显示出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的活跃姿态。根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总理李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是在贸易和技术领域,并呼吁各国避免全球产业链的碎片化。

智谱AI目前已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肯尼亚为政府与国有企业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些服务包括主权级大语言模型基础设施和私有硬件,部分与华为合作。OpenAI称,该企业的目标是以“负责任、透明、可审计”的方式向外推广中国的AI模式,并争取在欧美企业进入前率先建立标准。路透社指出,智谱AI获得了超过14亿美元的国家投资,并与中国政府及国有机构保持紧密联系。

尽管智谱AI于今年1月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OpenAI表示该公司仍在持续扩展国际业务,并被视为中国主要的AI公司之一,与DeepSeek、Moonshot AI、Minimax以及字节跳动和阿里巴巴等企业并列。OpenAI也提到,其自身亦在中东和亚洲推动“OpenAI for Countries”计划,协助各国政府建立本国AI能力,并与美国政府保持协调。

与此同时,《金融时报》报道指出,中国总理李强于6月在天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夏季年会中表示,中国愿继续深化与全球的经济与技术合作。他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敞开大门”,推动从制造型国家向“超大规模消费市场”转型,并承诺中国技术创新是“开放和开源”的。他还强调,中国的大型AI企业如DeepSeek和阿里巴巴已向全球开发者开放其大语言模型,并表示愿意分享相关技术。

李强在演讲中还指出,在当前国际经贸关系中,“国家之间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中国愿与各国一道“构建最大共识”。在谈及去风险政策时,他批评“某些国家和地区以此名义干预市场活动”,并称全球经济与贸易体系正变得更加多样化。

“夏季达沃斯”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向国际传递合作姿态的平台。据《金融时报》报道,今年与会嘉宾还包括前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及哈佛大学政治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凸显中方希望通过该论坛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与对话。

符筱编译

意媒:中国希望在全球AI领域贡献力量

智谱AI近期所推进的一系列举措,正在提升中国全球影响力。这也是中美人工智能之间的又一次较量。

意大利Formiche网报道,智谱AI是中国政府支持的人工智能公司。“推动国产大模型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希望能为世界贡献中国的AI力量。”文章称,智谱AI董事长刘德兵并未掩饰自己的意图,他明确表示了公司的使命:在国内持续推动技术进步,并将其向外输出。

更具体地说,是面向亚洲和非洲地区——这一点也被其竞争对手OpenAI所指出。文章援引美国新闻网站Axios报道称,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创办的OpenAI特别关注到这家中国竞争对手,认为其正在积极采取行动以影响第三方国家使用其工具。这是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竞赛中的又一轮较量。

一个半月前,OpenAI公布了“OpenAI for Countries”项目计划。该项目旨在与各国政府合作设立并运营数据中心,通过ChatGPT提升各地公共服务能力。这是“星际之门计划”(Stargate)向全球输出的一种方式,意在加强民主建设。而OpenAI的一份报告指出,智谱AI也正尝试做类似的事情,其目标是“在美国或欧洲的竞争对手尚未进入前,率先在新兴市场巩固中国系统和标准,同时将自身塑造成一个负责任、透明且可验证的人工智能替代方案”。

文章指出,这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科技正日益成为一种软实力武器,用以缔结新的国际合作关系。对美国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正如特朗普在海湾之行中带着一大批企业家随行所体现的那样。而中国也或多或少地通过其所掌控的顶尖企业来推动这一进程。值得注意的是,智谱AI的投资方中还包括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这家全球最大的能源公司是其首个外国投资者,投资额达到4亿美元。

这种模式在非洲尤为明显,中国多年来一直在加紧对非洲的布局。中国与多个非洲国家开展合作,旨在促进包括技术进步在内的各种发展。这一任务由多家公司承担,尤其是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华为在非洲大陆的存在已成既定事实,并在近年通过与当地机构的各种合作与伙伴关系不断巩固其影响力。去年5月,华为还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办了“华为非洲数字峰会”,大会主题十分具有感染力:“加速智能化,共建新非洲”。

中国一直以来的目标还有南美,尤其是巴西。巴西是中国关注的重点地区,特别是对于那些由于贸易战难以在美国和欧洲销售产品的电子商务公司。其中就包括TikTok Shop,这家隶属于字节跳动的电商平台,目前正受到美英监管机构的严密关注,原因在于它的母公司被质疑存在干预行为。如一位专家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所说的,这些平台的核心目标并不是盈利,而是要通过其产品主导巴西市场,就好比通过低价鼓励人们在该平台购物的Temu。

戴胜编译

意媒:中国完成全球首台斜爆震发动机测试

常规航空飞行正越来越接近太空旅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测试了全球首台斜爆震发动机,这种动力装置将重新定义航空和航天旅行的极限。

意大利《晚邮报》报道,这一科研项目是中国一项雄心勃勃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2030年前建造一架能够在一小时内抵达全球任何地方的飞机:以16马赫(16倍音速)的速度,它可在短短30分钟内从上海飞越太平洋到达加利福尼亚。

迄今为止,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需要庞大的燃烧室,且在高马赫数之下存在熄火的风险。斜爆轰发动机则将斜爆轰波作为动力。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使用常见的商用燃料RP-3燃油,成功实现了持续高速的斜爆轰波。冲击波剧烈地压缩并点燃空气和燃料混合物的燃料,从而产生了一个不断强化的爆震。与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设计相比,这种新发动机的燃烧室缩短了85%,可以显著减轻飞机的重量并延长飞行距离。

在仍待解决的问题中,还有一个关键点:以往超音速发动机多使用氢气或乙烯作为燃料,这类燃料点火迅速,但储存条件极其苛刻;RP-3航空燃料虽能量密度高,但在飞行中途启动极为困难。

为实现这一突破,研究人员在位于北京的一座世界独一无二的特殊风洞设施内完成了各种测试。该风洞能够模拟40公里以上高空的高马赫数飞行条件。当然,这一测试是“按比例”缩小进行的,毕竟所需功率巨大。风洞仅支持50毫秒的持续运行——这相当于以9马赫速度飞行约150米。不过,这已足以让研究人员充分了解发动机点火和自持冲击波推进的机制。

如果说到目前为止,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积极方面,例如一小时就能从地球的一端到达另一端。

那么也应考虑到,若被应用于军事,斜爆震发动机可以用于新一代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甚至轰炸机等。这些武器将具有超长射程和低运营成本,为拥有该技术的一方在未来战争中带来巨大的战略优势。

戴胜编译

瑞媒:瑞士牙医龙头企业落户上海新园区

瑞士《瑞士德语广播电视》报道,瑞士牙科医疗科技领军企业施特劳曼集团(Straumann)宣布,将进一步优化全球制造网络,逐步把部分面向中国市场的生产环节转移至集团位于中国上海的新园区,以更好地服务这一具有巨大潜力和活力的关键市场。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和民众对高质量口腔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牙科医疗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施特劳曼指出,此次产能调整正是集团加快本地化进程、强化对中国市场深耕布局的重要步骤。

集团强调,上海新园区的设立将进一步提升本地生产与服务能力,确保产品更高效、更贴近市场需求地提供给中国客户,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与灵活性。同时,也有助于更紧密地与中国本地合作伙伴、高校及医疗机构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数字化牙科医疗解决方案的发展。

在全球产能优化背景下,施特劳曼位于瑞士维莱雷的工厂将重新聚焦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集团计划未来五年内继续投入6,000万至8,000万瑞士法郎,用于基础设施现代化升级、前沿技术引进及员工能力建设。

为配合这一调整,维莱雷工厂将根据中长期发展需要,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预计最多涉及250个岗位。公司正在积极启动为期14天的协商程序,与员工代表共同探讨负责任、具包容性的解决方案。施特劳曼强调,将以尊重、公平和透明的原则妥善推进过渡进程。

作为全球口腔医疗科技的先行者,施特劳曼高度重视中国在创新、制造和市场方面的多重优势。集团表示,通过加强本地化生产,不仅能更高效地服务中国客户,也有助于推动中瑞两国在医疗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路径。

目前,施特劳曼在全球设有多个生产及研发中心,业务遍及欧洲、亚洲、美洲等主要市场。集团在瑞士共雇佣约1800名员工,旗下品牌与产品在全球牙科医生和患者中享有高度声誉。

广顺仁编译

英媒:小米新款电动SUV上市成爆款

中国科技企业小米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最新进展引发全球关注。该公司推出的第二款纯电车型YU7,仅在上线18小时内就斩获24万份订单,震动整个行业。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强大信任,也加剧了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尤其对特斯拉等现有巨头构成压力。

据《金融时报》报道,小米香港上市股票在消息发布后短时上涨8%,创下61.45港元的历史新高,尽管尾盘涨幅有所收窄,仍收于上涨3.6%。YU7的起售价为25.35万元人民币(约合27,930英镑),与特斯拉Model Y直接对标,定价略低近4%。分析人士指出,在性价比竞争愈发激烈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小米凭借更低的价格、更强的功能配置,切实动摇了现有市场格局。

路透社指出,此次火爆订单背后并非“意向登记”,而是实际支付定金的预定用户,其中不少人已锁定购买计划。部分用户甚至在中国二手平台上尝试转售自己的预定名额,为防范黄牛,小米不得不临时宣布限购,每位用户最多只能预订两辆YU7。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军也坦言,部分订单或为非真实消费需求,并承诺后续将加强审核。

YU7是继去年发布的SU7之后,小米推出的第二款电动汽车。SU7曾在发布27分钟内吸引5万份订单,在中国本土市场引起轰动。今年以来,SU7月销量已经超过特斯拉Model3,甚至获得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的公开认可,帮助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迅速建立品牌信任。分析人士预计,YU7每月销量可达6万至8万辆,足以进一步扩大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

根据Automobility的市场数据,截至2025年前四个月,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以约29%的份额遥遥领先,销量接近100万辆;特斯拉市场份额下降至不到5%;小米目前则保持在3.5%左右。

《金融时报》援引分析称,尽管小米仍处于追赶阶段,但连续推出两款热销车型已为其打下扎实基础,而YU7极有可能成为改变竞争格局的“拐点车型”。

YU7的热销,也再次凸显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过去五年,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15%下滑至2024年底的10%,今年进一步降至7.6%。

花旗银行分析指出,为与小米等新兴竞争者抗衡,特斯拉可能不得不考虑进一步降价、延长零利率贷款年限,甚至取消其“完全自动驾驶(FSD)”系统的额外订阅费用。YU7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基础款搭载96.3千瓦时电池,续航达835公里,超过Model Y的719公里,同时还内置多项驾驶辅助功能,如智能巡航与自动紧急制动等,且不另行收费。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目前的估值已接近1900亿美元,年内股价累计上涨超过70%,成为亚太地区表现最佳的大盘股之一。这一表现不但印证了其电动汽车战略的初步成功,也折射出市场对其智能硬件生态系统延展至汽车领域的高度认可。

尽管YU7首日订单已接近30万辆,但业内专家也提醒需关注其长期产能兑现能力与用户满意度。中国汽车咨询公司AutoXing创始人星雷指出,小米首发效应强烈,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订单转化为交付、将兴趣转化为口碑。

胡玉茜编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