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被誉为“欧洲经济增长引擎”的中东欧国家波兰,将于5月18日迎来五年一度的总统大选。这场选举获得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不仅因为该国两大政治阵营将迎来激烈对决,更因其可能对欧洲未来的发展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亲欧市长VS保守派历史学者
综合法新社、《环球》杂志报道,波兰将于5月18日进行总统选举的第一轮投票。作为议会制国家,虽然波兰由总理掌握实质行政权力,总统大多数时候承担礼仪性角色,但总统拥有否决议会法案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因此在权力制衡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当前,波兰政坛长期陷于两极对峙格局: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公民纲领党(简称“公纲党”)与主张民族保守主义的法律与公正党(简称“法公党”)在内政与外交路线上的分歧始终显著。
即将卸任的波兰总统杜达就为法公党的坚定盟友,自2023年公纲党领袖、前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再度出任总理以来,杜达频繁动用总统否决权,成为政府改革的重要阻力。
随着杜达任期即将结束,公纲党力推华沙市长拉法尔·特沙斯科夫斯基(Rafal Trzaskowski)为候选人。这位亲欧派政治人物在2020年大选中仅以2.42个百分点惜败杜达,如今再度参选,誓言推动社会改革法案,并借助立法倡议权加速气候政策、数字化等欧洲一体化议程。最新民调显示,其支持率为32%。
紧随其后的是法公党支持的民族主义者卡罗尔·纳夫罗茨基(Karol Nawrocki),他是知名历史学家,本月初曾赴白宫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获得约25%支持率。纳夫罗茨基主张扩大宪法法院权力,强调天主教家庭价值观,并暗示若当选将赦免部分因滥权被判刑的前政府官员,引发舆论关注。
排名第三的是极右翼“自由独立联盟”(Confederation Party)候选人斯拉沃米尔·门岑(Slawomir Menzen) ,现年38岁,是一位人气企业家,其政党已成为波兰政坛第三大力量。门岑目前的支持率为14%。
按照波兰法律,若首轮投票中无候选人得票过半,将于6月1日举行第二轮决选,届时由前两名候选人展开最终对决。
选前网络攻击升级
新加坡《联合早报》 报道,在16日,图斯克领导的政党网站遭遇网络攻击。此前一天,波兰数字网络监控机构NASK警告,有迹象显示选举面临“与俄罗斯宣传口径一致”的外部干预风险。
图斯克16日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波兰安全机构已对此展开紧急应对,并指出左翼与中右翼农民党(PSL)的网站也受到攻击。
NASK同时披露,有疑似由海外资助的政治广告在脸书平台上投放,意图干扰总统选举,但未点名具体国家。对此,Meta公司否认广告来自境外,称这些内容实为波兰国内投放,且主要攻击民族主义与极右翼候选人。
NASK强调,相关行为表面上似乎支持某位候选人,实则意在破坏其形象,制造舆论混乱。
“欧洲领导者”还是“坡脚鸭”?
作为欧盟与北约成员,且地处欧洲地缘战略前线,波兰的政治走向对整个欧洲至关重要。
作为欧盟人口第五大成员国,波兰是欧盟近20多年来唯一一个始终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波兰努力推进军事现代化,积极响应北约整体布局调整,并不断融入西方政治和安全框架,成为北约东翼的关键战略支点。随着波兰在北约防务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逐渐从欧洲安全的边缘角色转变为北约防务的核心力量。
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202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波兰已凭借经济腾飞与军事现代化跻身欧洲战略参与者之列,欧洲的地缘政治中心已经东移。这个拥有3800万人口的中东欧国家,在经历30余年的经济腾飞后,已成为欧洲不可忽视的战略支点。
分析普遍指出,若特沙斯科夫斯基胜选,公纲党有望实现总统、议会与政府“三权合流”,将显著提升图斯克政府在司法和社会改革方面的效率,并强化其亲欧盟外交立场。此次总统选举或将加速其从“区域支点”向“欧洲领导者”角色的转型,改变欧盟决策的平衡。
但若保守派守住总统职位,政府与总统间的僵局恐持续,改革受阻甚至陷入宪政危机,图斯克政府余下的两年半执政时间将面临“跛脚鸭”困境。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政治学者什切尔比亚克指出,若反对派候选人继续执掌总统职位,图斯克的改革议程或将彻底瘫痪。这场选举将重新定义波兰的宪政平衡,甚至影响“自由主义欧洲”与“民族保守欧洲”之间的张力与权重。
(编辑:秋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