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对俄方称将在复活节期间临时停火30小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回应称,如果俄方愿意全面无条件停火,乌方也将采取对等回应,他同时提议将停火期限延长至30天。
泽连斯基:30小时难建立信心,30天可创造和平机会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泽连斯基19日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称:“对于全面无条件停火30天的提案,俄罗斯已连续39天没有作出回应。这是美国的提案,乌克兰给予了积极回应,俄罗斯却置之不理。如果俄罗斯现在突然准备加入全面无条件停火框架,乌克兰将采取相应的行动。”
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准备“以停火回应停火,以防御性打击回应攻击”。他还提议将停火期限延长至复活节以后,“这将揭示俄罗斯的真正意图。因为30小时足以登上头条,但不足以建立真正的信心,而30天可以给和平创造机会。”
此外,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19日发布消息称,乌方要求俄罗斯进行无条件的全面停火,“乌克兰将以静默回应静默,以停火回应停火。如果现在能够实现停火,那么停火应该延续到4月20日以后。俄罗斯必须永久停火,结束战争。”
普京:临时停火将检验乌参与和平谈判诚意
当地时间19日下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听取了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的报告。普京表示,4月20日东正教复活节到来之际,俄罗斯军队将在莫斯科时间19日18时至21日0时期间停止所有战斗行动,俄方希望乌方也能效仿这一做法。
普京指出,临时停火将检验乌克兰政府遵守协议以及参与和平谈判的诚意、意愿和能力。他同时要求俄罗斯武装力量保持警惕,做好应对乌军攻击的准备。
俄媒“今日俄罗斯”称,在普京发表这一声明后,俄罗斯国防部确认停火。俄国防部表示:“停火是出于人道主义目的,只要乌克兰政府也遵守,俄罗斯军队将实行停火。”
不过,在俄乌宣布临时停火数小时后,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没有完全遵守停火。泽连斯基在X平台上发文称,他已听取了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的报告,“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和别尔哥罗德州,战斗行动仍在继续,俄军持续发动空袭。在前线某些方向上,仍能听到俄罗斯炮击的声音。”
俄塔社报道,俄罗斯控制的赫尔松州行政机构负责人弗拉基米尔·萨尔多19日晚间表示,临时停火开始后,乌军对赫尔松多地发动炮击和无人机袭击,“在复活节之夜,数百万人祈祷和平时,乌克兰方面违反了普京总统宣布的停火协议。”
美国或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控制
在俄乌就临时停火“拉扯”不断之际,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准备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控制,以此作为俄乌更广泛和平协议的一部分。
美国彭博社网站报道,这一潜在让步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急于达成俄乌停火协议的最新信号。
中新社报道,特朗普18日在白宫表示,当前俄乌问题谈判已进入“关键时刻”。他告诉记者,希望俄乌能达成和平协议,如果其中一方出于某些原因“使停火变得艰难”,美国可能会“不管了”。特朗普还说,他认为“有很大可能”解决俄乌问题。
在被问及如果俄乌不能实现停火,美国是否还会向乌克兰提供援助时,特朗普未作答。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当日亦表示,如果不能取得迅速进展,美国政府准备放弃斡旋努力。
此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再表示,他不会把领土割让给莫斯科。
报道称,此举对普京来说将是一个福音。长期以来,他一直试图让国际社会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拥有主权。普京到目前为止拒绝同意特朗普提出的广泛和平协议的建议。
有关人士称,此事尚未最终确定。白宫和美国国务院没有回应评论请求。一名熟悉谈判情况的美国官员在被问及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的可能性时拒绝谈论会谈细节。
美国17日在巴黎向盟友提出促成俄乌和平协议的建议,包括在持久停火情况下结束战斗并且放松对莫斯科制裁的条款大纲。
知情人士说,这项提议将基本冻结乌克兰前线,目前俄罗斯占领的其他大部分乌克兰领土实际将继续由莫斯科控制,基辅加入北约的愿望也不予考虑。这些人士以讨论的秘密性质为由拒绝提供更多细节。
俄乌互换被俘人员逾五百名
俄罗斯和乌克兰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斡旋下交换被俘人员,双方各释放了246人,另有31名乌克兰伤员被转移,以换取15名受伤的俄罗斯士兵,双方总计交换被俘人员538名。
据《基辅独立报》报道,泽连斯基19日宣布,乌克兰与俄罗斯进行了大规模被俘人员互换行动,有277名乌士兵回国。
报道称,此次战俘互换由阿联酋调解,泽连斯基对此表示感谢。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国防部当日发布消息称,246名被俘俄罗斯军人当天从乌克兰控制区域返回。此外,作为善意的表示,俄罗斯以31名乌克兰伤员换回15名急需医疗救治的受伤俄军人员。
消息指出,目前所有交换回归的俄罗斯军人都在白俄罗斯接受了所需的心理和医疗援助,随后他们会被送回俄罗斯并在俄国防部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医治和康复。
俄国防部称,阿联酋在俄罗斯被俘人员返回过程中提供了人道主义调解援助。
阿联酋通讯社称,这是自2022年2月24日两国冲突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被俘人员互换行动,总计交换被俘人员538名。
(编辑:李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