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7月8日李朔编译】在7月7日世界巧克力日到来之际,尼尔森IQ最新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尽管意大利巧克力市场在最近一年实现营业额同比增长10.1%,但销量却呈现5.8%的负增长。这主要归因于每公斤巧克力平均价格的大幅上涨。
综合意大利安莎社、《24小时太阳报》报道,分析显示,巧克力棒和巧克力条几乎占总营业额的50%,其次是夹心巧克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涉及消费者概况: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购买巧克力零食等产品的比例较高,其消费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无论收入多少,巧克力棒是55岁以上家庭的首选。
2024年,巧克力每公斤的单价大幅攀升近17%。这背后存在多重原因,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生产商为应对成本压力采取的商业策略。在此情况下,消费者虽然购买数量减少,但为每单位产品支付的金额却在增加。还有趋势表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变得更加精挑细选,并逐渐转向高端产品或更精美的包装。展望未来,消费习惯和热门产品结构很可能还将持续演变。
从全球范围来看,每年巧克力消费量约为750万吨至800万吨。欧洲占全球消费量的近50%,其中瑞士、德国、英国、比利时领先,而美国是最大单一市场。在亚洲,中国和印度的的巧克力消费量也在持续攀升,但人均消费仍相对较低。
数据显示,2024年,可可和咖啡这两种大宗商品的价格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可可价格暴涨170%,可可期货价格上涨到每吨11241美元,涨幅甚至超过了比特币。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受到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
在供应端,占全球产量60%的科特迪瓦和加纳接连遭遇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许多种植园还爆发了病虫害。特别是可可芽肿病毒在科特迪瓦肆虐,导致当地可可减产25%至30%,这使得全球可可总产量下降13.1%,季末库存减少26.8%,进一步推高了本已高企的价格。
此外,红海航运中断、美国潜在加征关税以及欧盟即将实施的森林保护新规等因素,也对包括可可和咖啡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形成支撑。
(编辑:李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