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英国政府又带来了一条爆炸新闻——从2026年起,英格兰地区的大学学费将每年随通货膨胀自动上调!这意味着,英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学费年年涨的时代”。
教育大臣布里奇特·菲利普森(Bridget Phillipson)在议会确认,未来两年学费将按计划上涨,并将立法让这一机制成为“自动调整”。与此同时,生活补助贷款(maintenance loans)也会按通胀比例同步上调。
十多年来首次上涨
去年,英格兰的大学学费是9535英镑,是过去十多年来首次上涨。
按照目前的通胀指标RPIx(零售物价指数减去房贷成本)计算,如果维持现行水平,2026年入学的新生每年学费可能上涨约400英镑,超过9900英镑!
不过,教育部也表示,只有教学质量达标的大学才能收取最高学费。
如果学校的教学和学生就业表现未达到监管标准,不仅无法收取新上限费用,还可能被限制招生名额。
在学费上涨的阴影下,学生们的焦虑正在加深。考文垂大学教育专业学生凯蒂(Katie)坦言,她对学生贷款“感到害怕”。“我知道我可能一辈子都还不清贷款,”她说,“它会一直跟着我,像影子一样。”
大学:喘口气,但远未解困
从表面上看,这次学费调整似乎能让英国大学的财政状况稍微缓一口气。
但在政策背后,其实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正在经历的深层次财政危机。
据BBC报道,过去一年中,英国各大学已经宣布超过12000个岗位被削减,另有相当于约3000个岗位的成本节约计划正在进行中。
英国大学与学院工会(UCU)的数据显示,现在每10所英国大学中就有4所大学存在财政赤字。
资金紧张让学校不得不采取裁员、削减课程、压缩支出等“止血措施”。
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计划削减1.4亿英镑预算,相当于约1800个岗位。
9月,UCU成员走上街头,举着粉色标语“Stop Cuts”,抗议学校的削减计划。
正在攻读神学专业的Caspar Cubitt表示,不确定性让所有人都处于紧张之中。他甚至给父母写信无奈地说,“我的学位可能都保不住。”
在英格兰的布拉德福德大学,化学讲师扎克·休斯(Zak Hughes)面临被裁。他所在的化学课程正被逐步取消,全国范围内类似的课程也在关闭。“过去被裁的老师还能跳槽去别的大学,但现在几乎没这种机会了。这不仅是失业,更像是学术生涯的终结。”
学生代表桑斯克里蒂·巴拉依(Sanskrity Baraili)则表示,削减已经波及校园生活,从清洁到残障服务都在缩水。“学生们真的很焦虑,不知道接下来还会被砍掉什么。”
大学方面辩称,他们“必须节省成本以保持财政稳定,并保障学生体验”。
谁在买单?
在“高质量教学”与“高昂费用”之间,英国的大学正在重新定义“价值”。
政府的解释是,这场涨价是“艰难但必要的决定”,用来帮助大学渡过财政危机。
但学费连年上涨的背后,真正的账单其实由学生和家庭在买单。
一方面,大学靠涨学费“止血”;另一方面,学生的债务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英国教育界普遍担心,这种趋势会进一步扩大阶层差距——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可能会因此望而却步。
而在国际层面,留学生也成为了“关键收入来源”。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最新数据,2023/24学年共有732,285名国际学生在英国高校就读,占全部学生的23%。
其中,印度在2023/24学年成为英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约10.75万人;
中国紧随其后,为9.84万人。虽然新入学人数近年略有下滑,但中国仍是英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长期、稳定的“金主国”。
英国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UK)估计,仅中国留学生群体,每年就为英国经济贡献约55亿英镑。
为了吸引更多留学生,不少高校不断扩招,试图抓住这些“救命稻草”。
今年,伦敦大学学院UCL就因为超发了内政部允许的学习确认(CAS)电子文件的分配名额,导致约200名中国学生无法申请学生签证入境英国。
学费上涨、岗位削减、课程关闭……这些迹象都在说明:英国大学正在被迫转型为“自负盈亏”的教育产业。
短期内,涨学费也许这能帮它们“续命”;但长期来看,当教育被推向市场逻辑,大学的公共价值、科研创新与社会流动性,恐怕才是被慢慢消耗的那部分。
只是,对无数背着贷款求学的年轻人来说,这个“价值”究竟值不值,可能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欧洲时报英国版微信公众号:weioushidai
(编辑: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