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英国
英国免费医疗系统大崩溃!超6万癌症患者无法放疗

【欧洲时报】曾几何时,提到英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全民免费的NHS医疗体系”。

几十年来,它被视为英国最值得骄傲的社会制度之一——哪怕小病不给你看,至少大病总会优先保障。

但现在,这个“优先救大病”的神话正在瓦解。

最新数据显示,每年超过6万名英国癌症患者,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放射治疗。

更令人震惊的是,不少病人要等上三到六个月才能开始治疗。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这种等待,就是在用生命倒计时。

政府“辜负病人”

今年,英国近百名放疗和肿瘤科主任,相当于四分之三的英国放射治疗领导者,罕见地联名上书政府,直言:政府正在“辜负病人”。

国际医疗标准认为,一半以上的癌症患者都需要放疗,但在英国,实际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能用上。

NHS的最新数据分析显示,每年有超过6万名患者被彻底遗漏。

此外,在2025年7月,61%的患者等待超过两个月的时间才开始放射治疗,而英格兰只有39%的患者在转诊后62天内开始放射治疗,远低于政府设定的85%目标。

无助的癌症病人,不得不跨越200英里去治病。

《卫报》报道,64岁的Alison被诊断出乳腺癌早期,却被告知手术要等15周,放疗更是要等6个月。

无奈之下,她花光积蓄做了私人手术,但再也负担不起高昂的私立放疗费用。

随后,她的顾问将她推荐到曼彻斯特的克里斯蒂癌症中心。

最终,她只能跨越200多英里,从南部跑到曼彻斯特,在陌生的城市独自接受为期一周的放疗。

Alison的经历并不是个例。无数癌症患者都在NHS体系中经历着漫长等待、跨城求医,甚至被迫花光积蓄另寻出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个被称为“国宝”的NHS,到底为什么会走到今天?

崩溃的背后:人力与资金的双重短缺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人力不足和资金短缺,正在成为压垮NHS的两座大山。

先看人力短缺。英格兰地区国民保健署季度人事数据显示,仅在英格兰地区,NHS就有13.2万个职位长期空缺,空缺率接近10%。在伦敦这样的高人口密度地区,情况更为严重:医护空缺率创纪录地达到12.5%,光是急诊室就缺少了两万多人。

这意味着急诊室人满为患、救护车迟迟不到,甚至有人在走廊的担架上苦苦等待。

2025年7月,等待急诊超过12小时的病人多达近3万人;救护车的平均响应时间逼近1小时,而NHS的官方标准是“18分钟内”。这个数字,几乎成了一个笑话。

人力短缺也让设备陷入闲置。

英国放射治疗协会主席、肿瘤学家帕特·普莱斯教授直言,“放射治疗是所拥有的最具成本效益和疗效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是挽救生命的治疗方法。”

但现在,英国的机器经常闲置,不是因为坏了,而是没有人能操作。

这也难怪,70%的癌症中心负责人表示,员工短缺正危及患者的安全。

一些地区并非没有放疗设备,但却只能将它们停在角落里闲置。

并不是因为技术故障,而是没人来操作。

更讽刺的是,哪怕政府投入资金购置了新设备,依然常常因缺乏医护人员而只能在夜间、周末关停。

一位东英格兰的放疗负责人痛心表示:“我干了35年,从未见过这么糟糕的状况。机器在那儿,病人在等,但没有人来操作。”

除了人力短缺,NHS的经费增长长期疲软也是软肋之一。近年来,虽然名义上每年都在“加钱”,但扣除通胀后,实际增长常常不及预期。

例如,在2023–2024年间,整体公共医疗开支名义增长6.5%,但扣除通胀后,实际只涨了约2.4%。

更糟糕的是,这些预算还面临通胀成本超支的压力。NHS支出在药品、能源、燃料等方面的成本,比预算额外高出大约14亿英镑。

也就是说,经费有,但极少能真正能用到刀刃上。

效率低下、通胀压顶、人员流失等综合作用下,许多资源即使有钱,仍然无法兑现为真正可用的治疗能力。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英国两党在医疗投入上长期拉扯。工党时期推行“大福利”,让体系负担沉重;保守党执政后则不断削减预算。

长期的政策摇摆,让NHS始终在“缺钱”和“低效”之间徘徊。

这种困境,直接导致英国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在国际中长期垫底。

国际癌症基准合作项目的一项研究显示,英国癌症患者在放疗等待时间和普及率上,明显落后于挪威、丹麦、法国等欧洲国家,甚至还不如加拿大偏远地区纽芬兰的水平。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长期的资金投入不足和政策忽视。专家们指出,放疗领域“被历史性低估”,设备更新缓慢、技术引进滞后、人员培养严重不足。

他们甚至预言,“国家癌症计划”将会在起步前就已经失败。

免费≠保障

NHS曾是英国人最骄傲的国家象征,象征着全民平等的医疗理想。

但现实却表明:免费并不等于有保障。

医疗体系的公平,不在于它是否免费,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可及、是否能够及时救命。

在崩溃的人力和资金缺口面前,所谓的“免费”逐渐失去了意义。

等待过久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病人,才是这场医疗体系危机最直观、最残酷的代价。

欧洲时报英国版微信公众号:UKZONE

(编辑:柳露)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