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技术监督协会26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德国人数量近年来在显著增加,但是很多人对这项技术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
新华社报道,在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 发布聊天机器人ChatGPT三周年之际,该协会委托福沙舆论调查所对1005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三年来,它日益融入德国人的日常生活,65%受访者用过,而去年和前年这一比例分别为53%和37%。
在使用频率方面,大约45%使用者每周都会用人工智能,12%每天都用。年轻一代的使用比例尤其高:16岁至29岁人群中有91%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其中55%每周会用。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ChatGPT、谷歌公司的Gemini、微软公司的Copilot排在前三位。排第四位的是以做翻译软件起家的DeepL。
就应用场景而言,大约72%使用者用人工智能搜索信息,比一年前的比例高24个百分点;43%用来处理文本;38%用来寻找灵感;34%借助人工智能翻译。
人们使用人工智能的目的最主要为提高生产力,以及学习和进修,占比均为61%;54%用来简化日常重复性工作。
八成使用者把人工智能仅仅视为没有情感连接的工具,但27%把它当成“教练”,6%甚至把它当成“朋友”。
与此同时,调查显示,不少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包含的风险,例如,13%受访者曾经将个人地址或密码等敏感信息输入人工智能系统。
一半受访者对人工智能工具滥用数据表达担忧,但很少有人切实采取防范措施。
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真伪,51%受访者会把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当真,尤其是视频内容;91%感到越来越难辨别真假。
此外,83%受访者担心人工智能会导致虚假信息更广泛传播;83%支持对人工智能应用实施监管措施;89%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有显著标识。
(编辑:申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