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蒋晓萌综合报道】10月7日,在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两周年之际,德国总理默茨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视频讲话,回顾了两年前以色列所遭受的袭击以及人质及其家属的苦难。他称那一天“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并警告德国正面临“新一轮反犹太主义浪潮”。
“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我们在德国经历了新一波反犹主义浪潮。它以新旧两种形式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在大学里、在街头,其声势越来越大、越来越肆无忌惮,并越来越频繁地以暴力形式呈现。”默茨如是说道。
两年前,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超过3000枚火箭弹,宣告战争的开始,加沙战争由此爆发。而两年后的今天,这场战争仍无休止,甚至愈演愈烈。作为以色列最坚定盟友之一的德国,却正在经历一场道义与现实之间的深刻认同危机。
随着冲突持续升级,平民伤亡数字不断上升。在“铲除哈马斯”的政治口号下,一种默认立场正在成形:只要目标正当,任何手段皆可接受。然而,无论出于何种战略考量,加沙地区持续不断的平民死亡与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毁灭,早已越过基本人道底线。
巴勒斯坦人的苦难正以愈发直接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死亡、饥饿与流离失所成为日常现实。家庭支离破碎,父母在废墟中哀悼子女。前线医生报告称,他们面临的医疗条件极为恶劣,甚至连最基本的药品和器械都难以保障。
7日上午,民众聚集于柏林勃兰登堡门前悼念哈马斯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现场宣读了人质名单。当晚,“Bring them home now”(立即带他们回家)的标语将会被投射在勃兰登堡门上,呼吁释放仍被扣押的人质。全国降半旗悼念,各地举行纪念活动。
面对这场冲突,德国媒体展现出某种复杂的自省。《每日镜报》评论称:“德国对以色列的团结如此脆弱,令人羞耻。”该报柏林分社副社长克里斯特曼指出:“在以色列最黑暗的时刻,德国作为一个国家,并没有给予应有的支持。”
事实上,德国在历史责任与现实政治之间已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困境,支持以色列就意味着必须无视加沙的苦难,而对巴勒斯坦人表达同情则被迅速贴上“反犹”的标签。随着战争持续,镜头前的加沙越来越难以忽视:饥饿、轰炸、失去家人的哀嚎,每一幕都在挑战公众的道德阈值。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独立调查委员会曾在9月中旬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以色列正在加沙地带实施种族灭绝行为。
调查委员会列举了具体罪行,包括大规模杀戮、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故意制造旨在全部或部分消灭巴勒斯坦人口的生活条件、限制生育等。报告还指出,加沙平民遭到无差别攻击,人道主义援助被阻断,医疗和教育设施遭到系统性破坏,宗教机构也成为袭击目标。
尽管“种族灭绝”的判断在德国引发强烈争议,多数政府高层和学术界专家持谨慎甚至否定态度,担心其对以色列的外交支持立场造成根本性冲击。外交部长瓦德普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军事手段“征服”加沙是一种错误。
历史责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两难,让德国社会出现了明显的认知分裂。一方面,政治与主流媒体坚守对以色列的道义支持,强调历史责任;另一方面,巴勒斯坦平民的苦难激发出基层社会更为情绪化的共鸣,尤其在多元文化背景浓厚的城市中,这种同情愈发显性,而面对不断恶化的人道主义局势和联合国调查的指控,继续保持沉默或模糊立场,又使德国在国际舆论场中显得尴尬。
对以色列的历史责任、对种族灭绝指控的否认、对巴勒斯坦苦难的迟钝回应,以及对反犹主义上升的高度警觉,让如今的德国痛苦且挣扎。
当镜头对准废墟中的哭声,柏林的灯光映出的是“Bring them home”的字样……
(编辑:柳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