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德国
“公民津贴”真的会成为历史?别逗了,名字变了,问题还在!

【欧洲时报】9日,德国联合政府就“公民津贴”(Bürgergeld)改革达成一致,决定将其更名为“基础保障金”(Grundsicherung)。然而,回顾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以及执行条件,不难发现:以为终于“硬气了一回”的联邦政府,依然还是那个熟悉的模样。

目前,德国约有550万人依赖公民津贴维持基本生活。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仅靠默茨的一纸立法表态,远不足以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据所谓的“铁腕”新规,今后所有领取者必须按时参加就业中心的约谈。若连续三次缺席,补助将被完全取消;若仍拒不露面,房租补贴也将被停止。这一“逐步收紧”的机制,表面看似强硬,但在执行层面却问题重重。

首先,政策的实际执行者是联邦就业局。据《柏林日报》披露,该机构长期受到技术系统老化、组织管理混乱和数据保护制度掣肘等多重限制。许多改革设想在实施阶段被拖延、打折,政府吹捧的“成效”在实际操作中屡遭打脸。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根据目前联邦就业局的软件系统,工作人员甚至无法设置“零补助”选项。也就是说,从技术层面看,所谓“完全取消补助”的新规,根本无法落实。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令人无奈的一点。在现行德国数据保护法规的限制下,工作人员不仅无法记录某位领取者“屡次拒绝工作”的情况,也不得在部门之间共享有关福利欺诈的相关信息。结果是:数据保护凌驾于透明度之上。不负责任的人受到制度保护,而诚实的人却在为这个系统买单。

尽管如此,执政联盟仍对这项改革描绘得一片光明。总理默茨在大会上宣称,改革将促使10万人重返劳动市场,并节省多达15亿欧元的财政开支。《柏林日报》对此评论道:“说得漂亮,但太天真!”因为这些改革措施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阻碍人们重返职场的根源在于培训机会匮乏、就业匹配机制缺失,更重要的是,对许多人而言,“工作”依旧不如“领取补助”划算。

作为执政盟友,社民党则将改革后的“基础保障金”包装为一项“兼具严厉与人性”的平衡方案。而实际上,这更像是对“公民津贴”制度最糟糕的一次妥协。基民盟希望彻底修改公民津贴制度,社民党则力求维持既有福利体系,最终双方妥协,任其“模模糊糊”地存在。之所以看起来“更严苛”,只是因为默茨换了个名字,实质上,它依旧是那套老问题的混合体。

事实上,目前正是推动结构性变革的最佳窗口期——减少官僚主义,强化个人责任,设立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将职业培训与惩戒措施相结合。然而,改革者再次选择了最熟悉且最“安全”的路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微调现状,回避核心问题。

这个体系继续烧钱,烧到最后连该拿补助的人都拿不到。真正需要的,是一场不怕得罪人的彻底重建,而不是换一个名字、换一种说辞、继续拖延现实。

那么现在呢?诚然,这项改革聊胜于无,但远未触及根本。它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试图展示决心,却始终不敢迈出舒适区。社保基金暂时松了一口气,纳税人表面上也有了交代。然而,这套“基础保障”机制,依旧和当下许多社会政策一样:昂贵且缓慢,充满善意,最终却困于行政流程与执行力的缺位。

但至少,德国似乎重新学会了说“不”;接下来,它得学会,对真正的改革说“是”。

欧洲时报德国版微信公众号:GermanReport

(编辑:柳露)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