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德国版紫蒿综合报道】据多家德媒报道,德国执政党(联盟党与社民党)在一系列争议议题上达成共识,其中的一个重点是对现行的“公民津贴”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总理默茨称,公民津贴将被转化为面向求职者的基础保障金(Grundsicherung)。
基社盟主席索德尔更直截了当地表示:“公民津贴已成为历史”。
根据联邦劳工部长兼社民党领袖巴斯的介绍,改革将强化对福利领取者履行义务的要求。今后,若申请人缺席就业中心(Jobcenter)的首次预约,将再次被传唤;若连第二次预约也未出席,其补助金将被削减30%;若第三次依然无故缺席,所有现金类补助将被暂停。若次月仍未现身,则连同房租和取暖等实物性补助在内的所有福利都将停止发放。
根据联合政府的决议,若领取者拒绝接受“合理”的工作岗位,也将面临完全停发现金福利的惩罚。不过,改革方案也考虑了特殊情况,例如因健康原因无法出席预约的个案,将予以豁免。
目前,在申请公民津贴时,申请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留一定的存款和住房,而不影响补助的发放。此次改革也将取消这一宽限安排,今后将根据申请人的年龄和缴纳失业保险的年限,个别判断能保留多少资产。对于租金明显过高的住房,政府也将不再提供补贴支持。
除此之外,联邦政府也决定了其他改革事项。例如,针对老年人,政府将引入“积极养老金”(Aktivrente)制度,鼓励他们在法定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这部分收入不仅将免于纳税,也不纳入累进税率的考量。该制度预计于2026年1月1日实施。
在基础设施方面,德国政府决定额外拨款30亿欧元用于交通建设,包括道路与铁路。资金将来自基础设施现代化专项基金的内部调整,微电子领域将相应地减少预算。
不过,对于2035年起禁止销售燃油新车的欧盟政策,联盟党与社民党仍未能达成统一立场。默茨表示,政府将在无统一意见的情况下与汽车行业展开对话,并等待欧盟委员会年内对该规定的评估结果。
在这些改革措施中,对公民津贴的根本性改革显然最受瞩目。
作为对无业者的“最低保障”,德国的公民津贴自推出以来便饱受争议。支持者认为它为弱者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人道;而批评者则指出,公民津贴的福利过于诱人,同时对领取者的求职义务约束过弱,因此可能导致“养懒人”的现象。此次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试图在“保障基本生活”与“促进就业”之间重新寻求平衡。
针对外界对这一改革合宪性的质疑,巴斯强调,所有国家补助领取者必须“依法配合”,改革是在《社会法典》既有框架下进行的,“我们相信这在宪法层面是站得住脚的”。
她补充道,通过惩戒措施节省的财政支出有限,真正的目标是促使更多福利领取者重新就业。“我们资助的是劳动,而不是失业。”她援引数据称,只要能促进10万人“再就业”,就可为国家节省约10亿欧元的公民津贴。
欧洲时报德国版微信公众号:GermanReport
(编辑:柳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