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5月27日夏莹编译】德国在某些领域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人口迅速老龄化,但市场上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没有学历。根据最新的职业培训年度报告,目前有286万35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接受过公认的职业培训。这一数字在过去十年中急剧上升,凸显了一个结构性问题:德国已不再能让年轻人那么容易地融入劳动力市场。
法国《世界报》报道,德国仍然是青年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仅为6.5%,法国为17.6%,欧洲的平均数据为14.5%。所谓的“双元制”培训体系,即企业实习与职业学校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因其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的实用培训而被广泛认为是有效的。到2023年,德国有约120万年轻人参加与工作挂钩的培训。
然而,这一体系正逐渐失去动力。自2015年以来,未接受过职业培训或未取得职业资格的20至34岁青年人数从190万上升到2024年的近290万,占该年龄组的19%。其中有100万年轻人既没有就业,也没有接受培训。有190万人在就业,但一般仅限于无保障的活动和低级工作,失业和贫困的风险很高。在企业方面,仍有14%的学徒职位空缺,尤其是在建筑、酒店、餐饮和卫生部门。
语言培训不足、在境外获得的培训很难被承认
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业局在2025年3月的一份报告中强调,其中一个原因与德国系统难以有效融合自2015年以来大量涌入的外籍青年有关。语言培训不足。“学校系统的弱点之一是教育严重依赖于父母的教育水平。这对许多有移民背景的年轻人产生了负面影响。”报告对此表示遗憾。
外国血统的年轻人在离开学校时没有取得任何资格证书的比例过高。此后,他们获得学徒职位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企业希望学徒的德语、阅读和数学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否则学徒候选人在考虑接受培训之前必须接受适应措施。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就放弃了。
问题的部分原因还在于行政管理:由于制度的特殊性,德国很难承认在境外获得的培训。在城市里,食品和包裹送货员以及出租车司机往往是外国人,他们的技能得不到承认。“技能认证程序非常官僚主义。德国工会联合会(DGB)培训部负责人扬·克吕格(Jan Krüger)解释说:“结果是,一些年轻的外国人被视为不合格,或者工作能力低于他们的实际技能。”
培训内容与期望不匹配、非技术性工作短期内更有利可图
联合会还认识到学徒制的一个弱点:无论出身如何,年轻人的期望与所提供的培训之间的不匹配日益严重。培训合同终止率就是明证,2022年该比例上升至29.5%,而2005年这一比例还不到10%。培训有时是体力劳动、户外训练,占用工作外的额外时间或报酬过低,对年轻人来说并不总是有吸引力,许多年轻人在结束前就退学了。
对于一些人来说,从事短期非技术性工作也可以更有利可图。学徒第一年的培训工资一般为每月680欧元;而非技术工人的最低工资可能是两倍以上。但是,低技能工作的加薪幅度通常很低。其中许多职位注定要消失。
(编辑:莹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