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中国“十五五”规划:塑造新质生产力优势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于23日闭幕,此次会议围绕“十五五”(第十五个五年规划,2026-2030年)编制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发展方向定调。综合各方研判分析,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内需提振与区域协调将成为核心发力点,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

香港中通社报道,“发展新质生产力”被明确列为“十五五”规划的核心任务,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生产关系与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十五五”规划或将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同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战略前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强化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将通过制度创新加以破解。推广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完善收益分配政策,让科研人员共享创新红利。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将有效衔接实验室成果与产业化需求,实现创新价值的闭环。

提振内需:从“政策刺激”到“体系支撑”

有分析认为,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掣肘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十五五”规划将推动扩大内需战略从短期政策工具向中长期制度性安排转型,构建“投资—收入—消费”协同提升的动态循环体系。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将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投向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并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破除民间投资准入障碍。

此外,提振消费则需“双管齐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指出,要将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居民消费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使消费力的提升同生产力的提高同步,真正解决老百姓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才能释放消费潜力。

值得留意,“十五五”规划期与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余项改革任务的落实期有四年重叠,两者将深度衔接。财税金融改革将聚焦效能提升。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推进消费税、房产税等改革,强化税收调节功能。金融领域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逆周期调节机制。科技金融体制的构建,将针对科技企业“高风险、轻资产”的特点,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设立专精特新专项基金,引导金融资源向“硬科技”领域集聚。

民生呵护与开放合作:重塑格局

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挑战,“十五五”规划将“建设民生大国”列为重要目标。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健全全生命周期保障网络;深化医疗教育改革,推动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在对外开放上,将从“边境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升级,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知识产权保护、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深化改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多元稳定、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新体系。

宁波一家小企业通过品牌化、文化创意在跨境电商中闯出大市场。“十四五”期间,宁波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凭借品牌化、市场多元化和海外仓,完成了“拼价格”到“拼品牌”的漂亮转身。透过这家企业的生意经,可以窥见“十四五”期间中国外贸发展成效——量上接连突破,质上蝶变升级。

(编辑:秋狸)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