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2025年开年至今,中国电影市场佳片不断。从春节档的“史上最强”开局,到暑期档的“类型多元”爆发,再到国庆档的“多片竞逐”,每个关键档期都有力拉动了电影市场热度。截至目前,今年中国已上映影片数量超300部。涵盖历史、喜剧、动画、奇幻、剧情等多个类型,既能满足家庭观众的合家欢需求,也能适配观众的个性化审美。当下正处国庆档观影高峰,目前已有13部影片定档国庆档,类型丰富且各具亮点。
2025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超越去年全年
中新社报道,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025年10月2日14时16分,2025年中国内地电影年度总票房(含预售)突破425.02亿元(人民币,下同),超2024年全年电影票房成绩。
数据显示,其中,中国国产电影票房占比89.7%,年度票房榜前十均为国产电影。春节档上映的现象级中国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4亿元的票房成绩领跑,《唐探1900》《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731》位列票房榜2至5位。业内认为,2025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活力不仅来自春节档、暑期档等大档期,清明档、五一档“小档期”与电影市场日常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此外,截至北京时间10月2日12时25分,正在行进中的2025年国庆档总票房已破5亿元,《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浪浪人生》分列前三位。
今年国庆档影片在类型、题材、体量上依然保持多元化趋势,奇幻、动作、战争、剧情、动画、历史、喜剧、犯罪等多种类型影片同台竞技,被认为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偏好观众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票价方面,今年国庆档首日平均票价为38.7元,相较去年同期的41元有所下降,观影门槛进一步降低。
香港中通社报道,更值得关注的是,“跟着电影去旅游”成为新趋势。《志愿军》系列取景地福建、江西,《刺杀小说家2》拍摄地重庆、青岛等地,以及横店影视城、东方影都等基地,正成为影迷打卡新地标,电影与旅游深度融合,释放出“光影+文旅”的叠加效应。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创新叙事方式
中国央视新闻宝宝,当下,越来越多中国影片在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核,注入当代价值理念,同时通过创新叙事方式与最新科技,让作品既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品位与精神追求,也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潜力。中国发展全球瞩目,中国故事扬帆出海,多部影片受到海外观众热捧。
作为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总票房已突破4300万元。该片是首部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台标并登陆中国院线的影片,它将宇宙浩瀚之美融入影像,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太空美学,让“宇宙级浪漫”走进观众视野。这个国庆假期,《窗外是蓝星》也继续与大家见面。
作为中国太空纪录电影“出海”的首部作品,《窗外是蓝星》陆续在英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墨西哥等国亮相,让外国观众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梦想。很多人观影后纷纷表示,这是“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此外,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总票房突破154.4亿元,其中海外票房超4亿元,不仅接连斩获“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更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南京照相馆》全球票房超30亿元,影片在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地热映并引发热议,让更多海外观众通过光影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电影+”有效激活经济新动能
今年以来,电影产业正从单一的票房经济向多元消费生态转型,“为一部电影奔赴一座城”成为文旅新趋势。国家层面连续推出政策,支持“电影+”业态创新,通过影旅融合、票根经济等方式,使电影成为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电影关联消费”;《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以优质演艺、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线上流量带动线下场景创新。
今年,中国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启动“中国电影消费年”,推出“跟着电影去旅游”“跟着电影品美食”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电影对提振消费的积极作用,发展票根经济,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庆前夕,多部门联合推出的“跟着电影品美食”2025国庆档特别推介在北京举行,发布了覆盖国庆档的一系列促进电影业和餐饮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活动,为“电影+美食”消费联动注入新内容、拓展新场景。北京、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联动多方资源,推出“电影+美食”促消费补贴,有效赋能各地文旅、餐饮等行业发展。
“电影+”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发展空间都十分广阔。这个“+”让电影成为多元消费场景的纽带,电影的价值正在溢出银幕,以更丰富的形态深度融入社会经济脉络与大众日常生活。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