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第22届东博会即将启幕 展品“含高量”显著提升

【欧洲时报网】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将于9月17日开幕,各方期待通过这一平台释放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合作潜能。

进境展品全部运抵 约30%东盟产品首次亮相

中新社报道,载着马来西亚冰淇淋的集装箱15日在南宁海关监管下运抵广西南宁。至此,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全部进境展品均已运抵。

9月17日至21日,第22届东博会将在广西南宁举办。南宁海关共监管来自东盟国家133家参展商的货物,主要为东盟国家特色食品、护肤品、服饰箱包及家居用品等。约30%的东盟参展企业或产品系首次亮相东博会,包括文莱的水产品和咖啡豆、马来西亚的清洁用品等。

南宁海关介绍,为保障进境展品高效通关,该关落实包括设置展览品专门通道、简化手续方便食品化妆品参展等15条便利措施,确保展品快速进境、顺利布展。

自2004年首次举办以来,东博会为中国同东盟国家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经贸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据南宁海关统计,2004年至2024年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额由82.9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至3974.8亿元,增长46.9倍;今年前8个月,广西对东盟进出口2750.9亿元,同比增长12.9%,东盟持续稳居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北京人民网报道,本届东博会把“亲商重商惠商”理念贯穿筹办全过程,本届东博会80多场经贸活动中,企业和协会主导的经贸活动占比超50%。开幕式将较大幅度增加参展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代表出席,为企业创造更多对话交流机会,第一时间感知国际合作政策导向。同时,加大优质采购商邀请力度,预计将有1万多家企业、超过2.5万人到会采购。

本届东博会除了人工智能专馆提供新领域新赛道的新商机,首次设立的新质生产力专馆和蓝色经济、外贸优品等展区也备受关注。今年高新技术展品比重大幅增加,其中AI或AI赋能展品占比超过50%。本届东博会精心组织安排15场新品首发首秀活动,帮助企业激活“流量密码”、推动产品出圈,增加更多磋商成交机会。

AI专馆参展产品约1200项 打造中国东盟“科技大集”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东博会举办10年来,东盟国家展品迈向“高精尖”,展品“含高量”显著提升,东博会步入迭代升级发展新阶段。

本届东博会展览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60个国家约3200家企业参展,东盟参展面积和参会规模在中国同类展会继续保持第一。

中新网报道,东博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介绍,本届东博会首设1万平方米人工智能(AI)专馆,近200家高科技企业参展。相关参展产品约1200项,包含AI+AR眼镜、鸿蒙系统折叠电脑、超豪华智能汽车、人型机器人、多语种翻译智能终端等。

韦朝晖介绍,今年东博会AI主题在东盟国家反响热烈,马来西亚科技与创新部、越南科技部、文莱创新实验室等多个东盟国家部门或机构积极响应,首次组织企业团组参展参会,展示文莱AI智能医疗体系、马来西亚绿色能源AI场景化应用、泰国“数字经济4.0”成果等丰富内容,共同打造跨越国界的“科技大集”。

本届东博会首次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圆桌会,中国与东盟国家部长将围绕AI区域合作进行对话交流,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政策沟通。在产业层面,东博会首次发布“中国AI出海未来独角兽企业TOP100”榜单,将从300多家投资机构推荐的1045个样本企业中遴选,涵盖具身智能、AI应用、AI模型及基础设施三大热门赛道,入围标准包括已在或有计划在东盟国家开展业务等。

今年,AI首次赋能东博会筹备全过程,打造AI在会展业领域生动的应用场景。“AI东博”对客商精准“画像”并开展实时智能匹配,目前已完成超3500对线上贸易预配对和近900对线下洽谈安排。

本届东博会首次设立的新质生产力专馆及蓝色经济、外贸优品等展区也备受关注。展会精心组织安排15场首发首秀活动,帮助企业激活“流量密码”、推动产品出圈,增加更多磋商成交机会。

多年来,东博会建立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旅游、青年等多领域“10+1”合作机制,东博会秘书处将继续与东盟秘书处、中国—东盟中心共同实施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成长计划,让更多优秀青年成为中国—东盟友好的建设者和传承者。

中国—东盟自贸区3.0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中新社报道,随着东博会的开幕,各方期待通过这一平台释放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合作潜能。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单边主义措施频发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携手推动的自贸区3.0版建设,正通过规则创新、数字转型和供应链重构三大维度,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9大规则章节,首次建立标准互认和中小微企业普惠机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指出,这一升级版协定标志着双方以实际行动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新动能。

尽管面临外部环境挑战,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展现出强劲韧性。2025年前8个月,双边贸易总值达4.9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9.7%,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7%。在通关便利化方面,3.0版推动“一地两检”模式扩大试点,中老铁路磨憨口岸正在实施“一次通关、双边认可”新模式,大幅提升通关效率,有效降低贸易成本。

自贸区3.0版通过深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整合,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区域生产体系。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雷小华认为,3.0版通过规则深化进一步强化了区域供应链黏性,使双边贸易更具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外部压力反而促使东盟国家更加坚定与中国的合作。近年来,越南、老挝等国明显加快与中国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及铁路等项目建设。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中老铁路等标杆项目成为区域供应链合作的典范,这些项目通过基础设施联通和产业协同,正在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网络。

中国商务部研究员白明指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机制支撑下,中国和东盟双边产能合作、基础设施联通和电商平台对接不断深化,逐步形成“近岸”“友岸”供应链体系。这种供应链重构不仅提升了区域经济韧性,也为企业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提供了新路径。

数字经济成为3.0版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东盟秘书长高金洪本月初在天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和东盟在数字经济领域携手合作将带来显著的乘数效应。

本届东博会首次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论坛,推动建立常态化高层对话机制。余虹指出,中国在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与东盟的转型需求形成互补,双方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巨大。中国可向东盟输出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帮助东盟国家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支持智慧城市建设。

对企业而言,3.0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东博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介绍,今年东博会将发布蓝皮书,以专章形式从专家智库视角解读3.0版商机。专家建议企业深入研究原产地规则,优化生产基地布局。

雷小华认为,电网、算力中心、新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中国—东盟合作的重点领域。

高金洪透露,预计今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将正式签署。自贸区3.0版正在逐渐成为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平台。尽管在数字标准统一、绿色技术转让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各方共识正在增强。这一区域合作新模式不仅为双方企业带来新机遇,也为全球经贸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案,为变乱交织的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编辑:李朔)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