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 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

【欧洲时报网】中国国新办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

中国已成为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北京《新京报》报道,中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表示,中国已成为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他介绍,中国已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均规模大、势头好,比如海洋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36年稳居世界第一。

数据显示,中国海洋油气成为增储上产的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中国原油增量的70%以上。海空装备市场份额2024年占全球的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已超过每天290万吨,其中天津滨海新区已建成中国首条全国产的海水淡化生产线。

“我们的海洋药物研发能力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占了全球已上市品类的28%,其中厦门市已经上市了全球纯度最高的氨糖药品,欢迎大家去检验。”孙书贤介绍,中国海洋能技术装备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浙江舟山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连续并网时间和发电量均居世界前列。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的1/3,海洋旅游2024年产业增加值达1.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十四五”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有了突破,海洋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万亿元。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比“十三五”末增长了34%,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8%,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创新方面,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动能,中国首艘排水量达42600吨,钻深达11000米的“梦想号”已正式入列,综合钻探性能全球领先。中国还建成全球首座10万吨级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爱达·魔都号”邮轮、“海油观澜号”浮式风电、“奋斗者”号深潜器等大国重器相继建成使用。全潜式深远海养殖“深蓝一号”、大型养殖工船“国信一号”交付使用,全球首座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持续稳定运行。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上海一财网报道,分析指出,作为陆海兼备的大国,中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同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在增加值和创造就业方面将超过全球经济整体表现,海洋经济对全球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将翻一番,达到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增加值比重在2.5%左右。

今年以来,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

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

海洋科技水平决定着海洋经济的开发程度,随着中国海洋科技创新进步,海洋传统产业数智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培育壮大。去年中国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程保志撰文分析,目前中国海洋领域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如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占海洋经济的比重接近90%,而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材料、海水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到10%,亟须通过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打通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堵点和瘀点,因地制宜打造不同层级和规模的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

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程保志认为,要积极发展海上风能、海上光伏、海水制氢等清洁能源,并积极探索海洋牧场、海洋油气等多种资源能源集成的综合性海洋开发利用模式。要加强核心装备和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大力发展海洋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做大做强海工装备制造产。还要聚焦海洋原创新药和高端生物制品开发,探索突破重大海洋科学问题,推动产品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朱坚真表示,未来,中国海洋经济的潜力释放,将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生态构建的层级递进,形成三大战略增长极:首先是以技术突破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其次是以产业升级重构全球价值链条,推动海洋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最后是生态构建,以先进的中国经验与产业引领全球海洋经济的治理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生态。

各地抢抓海洋经济机遇

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崛起、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的关键支撑。如今,中国已形成北部、东部、南部三大陆海经济产业圈,构建起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为海洋经济标杆城市,上海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完备体系,产业规模连续多年稳健增长。2024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1.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0.8%。

《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此前公开征求意见。以高端、集群、创新、国际化为引领,着力推进海洋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海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海洋服务业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

到2030年,上海将基本形成“3+5+X”的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3”即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航运服务业和海洋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5”即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五大新兴产业,“X”即未来深远海资源类产业和未来深远海融合创新产业等海洋未来产业。

2024年,山东、浙江、广东三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中国比重为47.5%,占据半壁江山。今年,浙江和广东都在省级层面召开了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浙江省明确,今年实现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投资2200亿元以上,海洋渔业一产产值突破1000亿元。

浙江将海洋前沿科技的前瞻布局作为重要抓手,在政策制定上突出创新驱动。《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实施科创平台能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生态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四大工程,加快海洋科创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广东省部署培育海洋新动能。6月26日召开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和未来产业,加大力度打造现代海洋企业矩阵,不断巩固拓展产业优势。要融合升级海洋服务,聚力发展海洋文旅,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持续优化拓展涉海服务保障,推动海洋服务业提升水平、提高效能。

另据深圳《证券时报》报道,AI赋能海洋经济,是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近期,多地召开会议部署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海洋产业,已有省份印发相关发展行动方案。其中,9月8日,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启动成立,由华为等担任理事长单位,将进一步集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技术等方面资源。9月3日,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召开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海洋”发展座谈会。据悉,浙江省已于近日印发《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海洋”发展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力争通过3年左右探索实践,形成一批人工智能赋能发展、融合创新的新范式。另外,福建省“智汇蓝海:探索AI赋能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日前在厦门召开,而深圳也在近期正式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

(编辑:李朔)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