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2025年暑期档进程过半,电影市场终于“燃”了起来。不仅仅是《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戏台》《浪浪山小妖怪》等电影都是口碑票房双丰收。电影消费作为文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今年年初,国家电影局就联合多个部门开展了“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游中国”等活动,促进电影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纵观整个影市,影片质量过硬,市场蓬勃升温。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暑期档有望突破百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关。
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突破90亿元
综合中新社、北京人民网报道,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北京时间8月13日15时06分,2025年中国内地暑期档(6月至8月)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90亿元,《南京照相馆》暂居票房榜首位。
抗战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自7月25日正式公映后,热度与口碑双收,连续登顶单日票房榜首,目前以23.37亿元的票房成绩领跑暑期档;将镜头对准西游世界里无名小妖的《浪浪山小妖怪》用荒诞喜剧的外壳包裹现实主义内核,目前以约6.95亿元票房位列第二;由热门小说改编的古装喜剧《长安的荔枝》以超6.67亿元票房暂列第三位。《侏罗纪世界:重生》与国产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2》分列四、五位。
《南京照相馆》和《罗小黑战记2》目前在豆瓣评分均高达8.7分,《浪浪山小妖怪》获评8.6分,由陈佩斯担任导演、编剧、主演的《戏台》目前于票房榜单位列第八位,取得8.0的评分。
“《南京照相馆》以小见大,展现了几名普通人在生死关头的人物弧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南京照相馆》之所以口碑、票房双丰收,得益于片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理逻辑、情感逻辑和行为逻辑,“影片避免了宏大叙事的概念化表达,与观众形成了良好互动,能够引起观众共情、共鸣。”
饶曙光表示,今年暑期档开启了“大手牵小手”模式,《浪浪山小妖怪》以“接地气”的风格撬动了家庭观影,“这部动画片借鉴中国传统画的造型、渲染等形式,结合现代色彩、光影的表现手法,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了既有真实感又兼具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独特故事。”
目前暑期档已接近尾声,后期还有犯罪动作片《捕风追影》、国漫IP《非人哉:限时玩家》、喜剧片《脱缰者也》及七夕爱情片《7天》等值得关注的作品将登陆院线。业内认为,丰富的类型供给有望满足多元观影需求,推动市场形成持续观影热潮。
今年暑期档何来吸引力
郑州《河南日报》报道,暑期档在中国作为规模化商业档期始于2004年,彼时,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十面埋伏》获得约1.5亿的高票房,亮眼的数据让中国电影人意识到“夏天,电影大有可为”。到2017年,吴京执导的《战狼2》不仅改写了中国影史暑期档的格局,更是以56.94亿元总票房创造了影史奇迹。从此,暑期档成为继贺岁档之后,票房争夺战的重要阵地。
把镜头拉近,从《酱园弄·悬案》开始,到最近上映的《东极岛》,今年暑期档的电影类型丰富,涵盖了抗战、历史、悬疑、动画等类型。“最令人欣喜的是,每部作品都有不俗表现,在票房数据、行业口碑、主流价值观传达等方面都达到了及格线以上的水准,竞争也很激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编剧王博说。
相比于往年,今年的暑期档呈现出新的特点,也是市场不断持续走高的通关密码。
故事讲得更好。记者梳理暑期档高票房电影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故事讲得深入人心。《长安的荔枝》是一个小人物完成了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南京照相馆》通过民众的视角来回望历史的伤痛;《浪浪山小妖怪》是小人物的“取经”之路。“那些票房不好的电影,基本上故事都讲得稀烂,现在的观众都是‘择片而看’,口碑好了才会走进影院。”张小龙说。
情感捕捉得更精准。《浪浪山小妖怪》和《南京照相馆》的主创团队,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捕捉,让不同年龄、背景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情感锚点。王博认为,情感共鸣始终是连接作品与观众的核心纽带。这两部电影选取了“群像式”剧作技巧,使得观众群体在观影中能够选择性地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获得观影快感。
题材更贴近时代。以《浪浪山小妖怪》为例,这部电影击中了“普通人也要活出自我”的时代之声,片尾结束那一段结语“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让观众产生共鸣。“进影院是放松和共情,现在的观影群体喜欢的影片和选择的类型,相比前几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大家更愿意花两个小时看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电影。”王倩楠说。
王博说:“今年多部口碑电影说明,票房与口碑的正向循环很稳固——观众因内容而观影,又因真实体验而自发传播,最终推动市场形成‘内容优先、口碑至上’的健康生态,这正是电影行业长久发展的核心动力。”
构建电影业可持续发展生态
当下,人们观影热情高涨,电影市场持续火热,但是也需要注意电影业面临着诸多威胁——短视频、短剧对观众的争夺、流量对电影创作的侵蚀、年轻人观影习惯的改变……令人欣慰的是,电影从业者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让市场火爆的同时更出彩。
不久前,《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影有取代不了的社交属性。当观众看完电影后,可以跟朋友、亲戚一起讨论电影的剧情,讨论他们对人物与故事主题的理解等。作为电影工作者,要努力拓宽电影受众的圈层、年龄、地域等,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物更细腻的认识。
“希望电影主创能够认识到市场的变化。”张小龙说,导演们要沉下心,专注艺术创作,让电影作品更贴近观众、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开拓出新的市场空间。
放眼全中国,各地都在采取各式各样的措施带动电影市场的发展。在上海,“票根经济”玩出新花样,一张小小电影票根成为消费“新钥匙”;在北京,电影院从“单一观影场所”转型为“综合娱乐空间”,影院空间正在被重新定义与盘活。
整个暑期,观众跟着唐朝小吏“送荔枝”,在“戏台”上尝尽人生悲欢,爬“浪浪山”,登“东极岛”,接下来还要跟着成龙“捕风追影”抓匪徒……“暑期档下半程,甚至到9月《731》上映,10月国庆档期,电影市场将会持续火爆,希望有更多‘爆款’出现,我们拭目以待。”刘溪说。
2025年,适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在这个关键节点,《哪吒之魔童闹海》《南京照相馆》给影市带来了惊喜。“在新的起点,中国电影人要策划反映国情民声的现实主义作品、高概念类型化的戏剧故事,同时,构建‘内容—渠道—观众’的良性互动,更重要的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不同题材类型的作品来共同繁荣电影市场,形成‘百货应百客’的商业模式,最终达成‘优质内容吸引观众、观众反馈反哺创作’的可持续生态。”王博说。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