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保持健康繁衍态势

【欧洲时报网】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表示,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中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小象存活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显示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保持健康繁衍态势。

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增长到300多头

新华社报道,亚洲象是亚洲现存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热带森林的旗舰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濒危”物种。中国野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等地。近年来,云南野象数量稳步增长,从1976年的140多头增加到如今的300多头,保护管理成效显著。

“从监测数据看,野象的种群结构趋于健康、稳定。”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介绍,亚洲象是典型的群居动物,有较为复杂的社群结构,家庭由成年雌象及其子女组成,两个或多个姊妹雌象及各自子女组成家族,即人们常说的象群。

“一个家族通常有8到15头野象,由最年长的雌象担任家族的首领,引导象群迁移、觅食和休憩。”陈飞说,当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规模,血缘关系较近的姊妹或母女会带着自己子女成立新的家族,寻找新的栖息区域。

“近一两年,几乎每个象群都会有新生小象,在象群的呵护下健康成长。”野象监测员刁发兴介绍,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近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活着59头野象,分成7至8个象群活动,每个象群都有稳定的成员结构,各象群的交流十分密切。

“小象的存活率高意味着野外种群的健康状态和发展趋势是比较良好的。”陈飞说,象群交流频繁,也充分说明了栖息地的自然环境,包括食物、水源等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生存保障。

科技“护航”守护野生亚洲象种群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为了更有效监测预警、避免人象冲突,云南亚洲象监控预警中心通过无人机红外相机等方式,对亚洲象的出没画出热力图,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守护大象。

据了解,这个项目还配套开发了后台管理平台,从监测识别大象到发出预警信息,最多只需要10多秒。数据显示,平台建设以来,在系统布设范围内没有发生过人象冲突事件。

近年来,西双版纳在亚洲象保护工作上持续发力,从多维度入手,为亚洲象打造安全稳定的栖息家园。在栖息地保护方面,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建设修复食物源基地等措施,扩大并优化了亚洲象的生存空间,减少了人类活动与象群的冲突。

与此同时,在西双版纳的密林间,一张由科技编织的“护象网”正日夜守护着野生亚洲象群与周边群众。红外相机、智能摄像头、无人机组成“千里眼”,后端平台化身“最强大脑”,这套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用数据与算法,筑起了人象和谐共处的科技防线。红外相机在前端采集现场影像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回传,监测系统随即对影像展开分析,一旦识别出亚洲象,便会立刻将预警信息发送至预警平台、预警App以及村寨里的智能广播上,及时提醒村民避让。

作为中国首个专门防范野生亚洲象伤人的预警系统,它首次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亚洲象物种识别,识别准确率高达99%以上。从2020年试运行至今,已累计发布预警1.3万余次,有针对性地减少人象遭遇事件的发生,有效避免了周边民众因亚洲象肇事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人象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在西双版纳,亚洲象预警监测平台、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等系列保护工作正有序推进。西双版纳正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人与象将继续和谐相处,书写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画卷!

云南野象明星“短鼻家族”种群不断壮大

新华网报道,随着世界大象日的到来,那群曾在2021年北上南归引起全球关注的云南象群“短鼻家族”近况如何?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监测信息显示:“短鼻家族”健康状况良好,种群不断壮大,频繁与其他象群互动。

“‘短鼻家族’回家后‘象丁’兴旺,种群已壮大至20头。”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斌介绍,8月8日,大渡岗乡大荒坝区域共观测到51头亚洲象,包括“短鼻家族”和“然然家族”两个象群。目前,象群主要活动范围仍集中在大荒坝村委会周边,以森林为核心的区域活动。

王斌说,“短鼻家族”偏好隐蔽性好的森林,活动轨迹清晰,很少靠近村庄。每年12月底至次年3月初常驻野象谷周边,随后通过森林通道途经勐养镇、景讷乡、普文镇等地向大渡岗乡活动。

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监测室主任周晨浩说,“短鼻家族”经常与“然然家族”“大噜胞家族”等象群合群活动,曾出现46头亚洲象跨家族共同活动的罕见画面。然而,日常活动中,它们常常隐入密林,监测人员需借助热成像设备或人工辨别脚印追踪。

(编辑:李朔)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