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球上最早具备主动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类群,现已灭绝的中生代“空中霸主”翼龙的食性研究,长期以来广受关注。
中新社报道,记者7月3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与沈阳师范大学、巴西国家博物馆合作者一起,首次在一件中国翼龙化石标本的胃容物中发现植硅体以及大量的胃石,为翼龙植食性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
研究团队介绍,翼龙起源于晚三叠世,并于白垩纪末期与非鸟恐龙一同灭绝。古生物学家曾对翼龙食性提出各种假说:捕鱼、吃虫、食腐、滤食,或是以植物为食?古生物学家通过骨骼形态功能分析、食物残留等开展研究,由于缺少直接的化石证据,此前仅在翼龙食鱼上能达成共识。
植硅体是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显微结构,不同的植物或者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都可以产生各种不同形态的植硅体,同时,这些植硅体相对都较为稳定,可以在很长的地质历史中与化石一起保存下来。
本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在一件中国翼龙的化石标本上发现一个长约7.7厘米、宽约2.9厘米的近椭圆形胃容物,在这个胃容物中没有发现肉眼或者普通显微镜可以识别的任何食物残留物的形态和种类。通过平板化石CT扫描,发现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的胃容物介于肋骨和腹膜肋之间,证明该胃容物是原位保存,并非后期叠压形成。
随后,研究团队在这件翼龙胃容物的一小片区域中提取出超过300个植硅体个体,这也是首次将植硅体的发现研究应用到翼龙这一飞行爬行动物中。分析发现,这300多个植硅体中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有些多面体结构,可能属于阔叶植物;有些呈梭形,类似现代的木本植物;有些近似于哑铃型的植硅体,可能属于被子植物。
研究团队指出,虽然目前通过这些植硅体还很难确认这一中国翼龙的食物类型究竟是哪一类植物,但也可能意味着它食植的食物来源比较广泛。
本次研究的翼龙化石胃容物中不仅发现植硅体,还发现大量的胃石,两个最大的胃石位于胃容物前部,其他较小颗粒的胃石都分布在胃容物的后部,一般认为,胃石帮助消化植物纤维。
研究团队总结表示,这些植硅体的研究发现,是翼龙植物食性的直接证据,胃石则帮助其研磨植物食物,也是翼龙植食性的另一重要证据。
(编辑:柳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