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23日发布的《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GDP超千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千亿县”数量从上一年的59个增加到62个。
2024年“千亿县”数量增加到62个
中新社报道,赛迪顾问旗下赛迪方略主办的2025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当日在北京举行。赛迪顾问副总裁、赛迪方略总经理兼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发布上述报告时表示,“千亿县”已逐渐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报告显示,2024年“千亿县”数量增加到62个,GDP超900亿元的准“千亿县”达到21个,800亿元以上县域数量超过100个,700亿元以上县域接近150个,未来准千亿县数量将持续增加,竞争持续加剧。
该报告共分六大章节,重点关注超强县、千亿县、大城市周边县、陆地边境县、沿海县、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等不同类型县域发展特点和成果,系统评价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
报告中的百强县评估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占67席,中部地区占18席,西部地区占12席,东北地区仅占3席,东部地区优势明显。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25席、15席和12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前3位。
余德彪表示,2024年县域经济总量稳步上升,财政实力企稳回升,但区域间差距拉大,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县域梯队总体呈现“头部领跑,中部扩容”特征,千亿县引领、准千亿县追赶,部分县域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应统筹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经济网报道,研究指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指引,应统筹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高质量发展“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时代要求下,县域经济规模持续增长GDP由2015年的31.6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48.3万亿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县域二产增加值达40%,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二产和三产“双轮驱动”格局,未来县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驱动、以新型城镇化为重要空间支撑、以乡村振兴为必由之路,为推动国家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指出,千亿县经济“压舱石”“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前有标兵”超强县成绩亮眼,千亿县持续扩容,2024年千亿县数量增加到62个,其中7个县凭借经济总量大、人口基数大、财政收入高、人均收入高、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区域影响力大等特点发展成为“超强县”;“后有追兵”准千亿县持续扩容,GDP超900亿元的准“千亿县”达到21个,800亿元以上县域数量超过100个,700亿元以上县域接近150个,竞争不断加剧。
研究指出,县域区域功能发展特征明显,“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县域高质量发展。除超强县、千亿县外,大城市周边县、陆地边境县、沿海县、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迅速发展;陆地边境县从“开放末梢”迈向“双循环节点”,从“政策洼地”转向“制度高地”,从“边疆稳定”走向“共同富裕”;沿海县三次产业蓬勃发展,依托海洋资源和港口设施,逐渐向高技术、高效能和高质量“三高”产业快速转型。
因地制宜开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中国改革报》报道,分析指出,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实现区域协调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从地方两会到全国两会,各地围绕“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展开深入讨论,通过聚焦特色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培育新质生产力等路径,为县域经济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县域经济作为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不断前进,各县域立足资源禀赋,挖掘特色产业潜力,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县域经济标杆。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部署。
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建议,通过科技创新、全链条协同、联农带农机制优化等举措,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构建“科技+生产+加工+流通+品牌”融合体系,打造“兴村共富链”,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围绕“土特产”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打造县域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许多县域“突围”的基础。例如,重庆市城口县依托大巴山生态资源,将传统老腊肉产业打造为全产业链融合的支柱产业。通过引入自动化包装设备、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城口老腊肉”2025年产量预计达1.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5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超20%。
对于很多县域来说,区位优势成为发展的极大助力。如四川省乐至县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都市圈“三区叠加”之地,被评为“成渝经济区最具投资潜力”十强县、四川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乐至县承其势、享其利,产业发展迅猛,特色鲜明,形成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和纺织鞋服为主导的“3+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河北宏泰汽车、深圳亿和模具、杭州杭萧钢构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扎根于此。近日,乐至县借助成渝双城经济圈节点优势引入的奋安铝业西南基地项目正式投产,预计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5亿元,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铝材产业集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进一步部署。记者在梳理各地地方两会时发现,在许多的地方实践中,县域地区正在加快布局科创版图,迭代创新体系。县域经济正通过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加速换挡。
例如,江西省信丰县以19家电子信息上市企业为基础,发力5G通信、人工智能领域;江苏省昆山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丘钛微电子等企业建成智能摄像头模块生产线,带动半导体产业产值增长18%……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姚市委书记傅贵荣表示,县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让创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县域经济发展竞技场上,创新浓度决定发展高度。而在当下,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赋能越来越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支点。如在福建南安,九牧集团泉州科牧智能厨卫有限公司的“绿色黑灯工厂”里,看不见忙碌的工人,只有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在流水线上灵活地分拣配件。同样,在福建长乐,福建长源纺织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示范车间里,上万平方米的厂房干净清洁,上百台纺织机器整齐排列,生产线上仅有十几名工人在巡检。
这些扎根县域的创新实践,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路径,通过数智化改造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县域经济的选修课,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5年,县域经济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不仅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柱,更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突破口。未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与城乡融合的不断深化,县域经济有望进一步释放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