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由全球投资专业人士组成的机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15日发布《2025年全球毕业生前景调研报告》称,中国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前景的信心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金融作为职业选择受到欢迎。
中国毕业生职业前景信心高于全球水平
中新社报道,本次调研中,中国毕业生展现出更强信心水平,在对未来职业前景有信心(92%)、对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的信心(93%)方面,均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81%、83%)。值得一提的是,对自身未来职业前景有信心的中国毕业生比例近年来持续攀升,从2023年的85%增加至2024年的87%,今年进一步提升到92%。
此外,约半数(49%)中国毕业生计划在本科毕业后攻读研究生或考取专业认证,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26%)。
CFA协会认为,这不仅表明中国年轻一代正积极适应变化,为自身职业发展探索更广阔可能性,也折射出中国着力支持就业、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等举措,营造了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
本次调研中,全球超三分之一(37%)受访者认为金融是最有前景的职业方向,较2024年的30%、2023年的24%显著提升。超半数(54%)中国受访者将金融机构列为理想就业去向。
尽管毕业生对金融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但人工智能(AI)及其潜在颠覆性影响令他们担忧。约三分之二(67%)全球毕业生担心AI或对其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求职难度。40%的受访者认为AI能力将显著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这一比例已超过外语能力(25%)等传统技能。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就业
新华社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聚焦稳岗扩岗推出系列增量政策举措,拓展吸纳就业岗位空间,优化人岗匹配对接服务,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着力促进2025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不久前的毕业季,广西医科大学操场上,一场就业双选会引人关注:前来招聘的既有广西本地企业,也有区外龙头企业;除医药类岗位,双选会还设置人工智能类专区、教育类专区等满足学生多样化就业需求。
“这场双选会规模大、岗位多,能和用人单位当面沟通,对我们的就业很有帮助。”来到招聘会现场的学生黄晨曦说。
这是教育系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生动缩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是拓渠道、挖岗位。为此,有关部门和各高校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持续发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今年以来,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部门推出系列促就业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稳岗扩岗,首次将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范围由企业扩大到社会组织,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各项举措落到实处——6月以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冲刺阶段,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加力扩岗,先后举办多场“百县对百校促就业行动”校企供需对接会和人才招聘会。
例如,6月10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首场校企供需对接会,汇集了长三角地区百强县优质企业18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7000余个。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帮助其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可以很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为此,面向新兴产业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育部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各地各校分别建设了2600余个“微专业”和1100余门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在离校前迅速提升就业能力。
各地也注重结合自身特点,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
山西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提升工程,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提升工程列入2025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吉林组织69名人社部门干部挂钩联系省内69所高校,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协助就业指导、促进校企精准对接;福建强化部门协同,通过常态化对接联络、定期研究会商、组织进校招聘、提供政策支持等,加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一系列务实举措,有效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更好择业。
中国部署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
中国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从2025年到2027年底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其中,聚焦高精尖产业与急需行业、就业重点群体等开展补贴性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
意见明确,围绕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展分行业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围绕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持续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根据意见,各地要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效,激发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发挥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等各类培训载体作用,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规范培训内容并加强质量评估。
意见要求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权威性、流通性和认可度,加强技能评价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大力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指导企业实行岗位薪酬与岗位价值、技能等级双挂钩的分配办法。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