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中国多地正在经历高温天气,不少地方发布高温预警,持续的高温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工作都产生一定影响。中央气象台7月13日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山东河南局地超40℃
中国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7月13日,中国高温天气范围继续向南扩展,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局部地区气温预计将超过40℃。气象部门提醒民众注意防暑降温,谨防高温引发的健康风险。
香港中通社报道,气象监测显示,7月12日,内蒙古西部、京津冀、河南北部、山东中北部、重庆北部等地已出现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37℃,其中内蒙古拐子湖录得39.8℃。13日,高温范围进一步扩大,预计影响内蒙古西部、京津冀、河南、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重庆、四川东部等地。其中,河北中南部、天津大部、山东西部、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和西部、重庆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气温将达37至39℃,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局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能超过40℃。
中央气象台预测,未来数日,高温天气范围仍将逐步扩展,影响区域可能进一步向南推进。气象专家表示,受高压脊控制和晴空辐射影响,本轮高温天气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连续高温天气。当局已发布高温预警,建议民众减少户外活动,注意补充水分,并警惕高温对农业、电力供应及交通运输的潜在影响。
各地积极应对高温
为应对高温天气,各地政府已采取措施,包括开设避暑场所、加强电力调度以及发布防暑指南。气象部门呼吁,公众需密切关注最新天气预报,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以确保安全。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7月12日,湖北多地发布高温预警。在武汉火车站,暑期出行旺季,日均客流达22万人次。铁路部门在站内保障空调温控同时放置冰块、增设电扇等,站外候车点和广场开启喷淋系统,为排队候车的旅客增湿降温。
应对酷暑天气,河北石家庄向公众免费开放7处人防工程,市民能就近避暑纳凉。人防工程里配备了饮用水、无线网络,还安装了互动娱乐设施,丰富市民纳凉体验。安徽合肥地铁全线划出了131个纳凉区,纳凉区域不仅提供防暑物资,还专门添设了阅读等主题区域,同时全省近1.5万个工会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憩、消暑服务。山东多地持续高温闷热天气,青岛打造15分钟清凉圈,在商圈、社区、交通枢纽等设置爱心驿站,方便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休息,一些驿站还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农业方面,为应对高温,河南省农业部门派出专家组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服务。在信阳淮滨县,稻田里抽水机马力全开,保障农田灌溉,当地科学调度全县18座中小型水库保障水源。农业技术人员还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指导农户科学浇水,确保灌溉效果。江苏淮安的480多万亩水稻,陆续迎来分蘖关键期。当地加大监测预警,及时开展飞防作业,喷施叶面调节剂,为水稻生长补足“营养”。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来了
中国经济网报道,近日,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探索建立以气候变化健康早期预警为先导的适应联动机制。这一预警因何设立、如何运作,又将如何守护公众健康?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副首席李怡表示,当务之急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此次建立气象与健康协作机制,联合开展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工作,将气象预警与公共卫生干预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精细化、多样化的健康气象服务,为全民构筑坚固健康的防线。
与传统高温预警不同,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分为5个风险等级: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其中,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面向公众发布。该分级标准是根据高温与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超额死亡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分析得到的。
“高温预警是单纯的气象预警,而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体现了‘气象+健康’的深度融合。”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副所长李湉湉介绍,该预警通过模型比较分析预报日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与各风险等级对应的指标阈值来判定预报日的高温健康风险等级。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副主任王情表示,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以人群健康风险为导向,采用各地区相对温度阈值方法计算每个地区的风险阈值,能够体现区域性特征,更精准识别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非典型高温高影响区域的高温过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拓宽了健康风险提示范围。
这一跨越离不开持续政策推动与长期技术攻关。疾控部门与气象部门基于全国近10年2400个气象站点的历史观测数据,构建了全国5公里分辨率的格点化分级阈值,联合研发出高温健康气象风险智能网格预警产品及高温健康影响预报客观化产品。自2024年5月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与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组建专业联合技术攻关团队,全面推动技术融合,实现了健康气象风险预警向定量化、精准化转变。
未来,气象部门将依托“天和”系统制作预警信息,通过国家预警发布系统、12379平台及新媒体等多渠道精准触达应急责任人与公众,持续筑牢应对高温的全民健康屏障。
天气预报会“刻意”压低数值吗?
新华社报道,每当遇到高温天气,总有公众感觉“怎么比预报的温度更热”,也有网民怀疑气象部门的高温预报会不会“刻意压低数值了”?
“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将气温报高或报低,我们也会对预报员的预测进行评分,预报38℃但实际气温达到40℃以上,预报员是不得分的。所以作为预报员,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说。
事实上,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用同样的标准化尺度去测量气温,才能进行对比。
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不一样。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这也就有高温天气下,有人测出路面温度高达50℃,但预报数值偏低的“温差”了。
那为什么预报的气温和大家的感觉也差不少呢?
“因为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气温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而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其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影响。”朱定真说。
比如体感温度和大气湿度密切相关,空气湿度较大时人就会感到闷热。只要气温达到33℃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此外,个体差别也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人的胖瘦、所穿衣服的深浅、进行不同强度的活动、甚至个人心情起伏等都会影响体感温度。
朱定真表示,未来气象部门的预报会越来越向人们的需求倾斜,比如可能会预报体感温度,而不再是简单告诉大家气温为多少度,播报的信息中还要包含气温38℃和39℃有什么差异、哪些领域会受到影响等。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