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马林图文报道】玛曲县阿万仓湿地公园的藏族小伙子昂秀才让有点紧张,讲解得结结巴巴的。其实他完全不必。这里就是他的家乡,他熟悉这里的河曲高山,以及山中的神祗。
图为阿万仓湿地。
阿万仓湿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是黄河上游核心水源涵养区。黄河的藏语就叫玛曲,“玛”有三种藏文解释,其中最浪漫的说法,玛曲是山神阿尼玛卿的女儿,本想嫁给四川阿坝地区一个叫雪宝顶的神山,为了爱情她改变了一直向东的流向直奔南方,到了若尔盖快要到长江流域时,山神阿尼玛卿发话,西北是一个贫瘠的地方,如果你放弃了它,没有水,就会断了那里的烟火,生命万物无法繁衍生息,让她回头。她毅然决然地放弃爱情,近180度大转弯向北流去,拯救北方干旱的土地和百姓。
本来是个多情的故事,变成了拯救与慈悲的主题。
图为治理中的沿河沙化带。
这个传说是2019年一位藏族老人讲给我听的。后来我有写过相关的文章。我一直觉得我来过玛曲,对玛曲有一种膜拜。其实我从未来过玛曲,自然也没有来过阿万仓。
从黄河流向来看,阿万仓正是玛曲姑娘听到父亲阿尼玛卿的召唤的地方。她犹豫了两百里,在若尔盖转头向北向西。阿万仓湿地给予了黄河充分的水分涵养,自此之后,黄河便浩浩汤汤,穿越黄土高原后,一路向东,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见阿万仓湿地对于黄河是多么重要。
登上阿万仓观景平台,一侧是阿万仓镇,一侧是漫布着九条支流的无边湿地,其间星星点点的牦牛仿佛在告诉大家谁是这里的主人。
近年来,阿万仓在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针对长达200公里沿黄沙化带,采用“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人工种草+围栏”模式,种植本土植物,2022-2023年修复河岸沙化带2.11万亩,修复湿地植被1.1万亩,建设围栏60公里。当地还组建专业捕鼠队,采用生物防治与人工捕杀的方法,以日均灭鼠800只的力度防控,减少草原退化诱因。
这些数字的完成有赖于河长制与全民参与。黄河阿万仓段9条支流设立专职河长,定期巡河确保“污水零入河”。卓玛加布、交巴东知等当地藏胞自发成立环保协会,开展垃圾清理、生态宣讲等活动,参与人数颇为可观。通过整治,阿万仓生态治理成效明显,水源补给能力提升,生态退化趋势逆转,水质与土壤优化。
全民参与,给人印象颇深。我几次在路边看到清理垃圾的藏族老人,因语言不通没有询问,料想应是非组织的志愿行为。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加之海拔高,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期短,自然条件严酷等原因,可借鉴的沙化治理技术措施少,沙化治理难度大,效果难以持续巩固。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总结,玛曲县探索出了一套适合玛曲县高海拔、气候寒冷、风大等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的沙丘治理技术模式。通过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021年至2023年累计完成治理总面积63.44万亩,项目总投资8.71亿元。
图为玛曲阿万仓镇。
值得关注的是,环保工程实施以来,采购县内有机肥加工企业有机肥40余万吨,采购资金达2.8余亿元;吸收本地未就业大学生30余名参与项目建设管理,聘用劳务人员4800余人次,劳务收入达3600余万元。要知道,玛曲全县才5.57万人。用最简单的算法,人均通过环保工程获得劳务费640余元。玛曲在保护黄河水源涵养地的同时,扶持了本地企业,创造了本地就业,增加了玛曲人的收益。
在玛曲,没有为环保而环保,而是为民生而环保。
在某些国家,环保主义与反环保主义经常发生正面冲突。中国不会出现,因为环保会让方方面面都得益,而且是可持续的长远利益。
当然,西方的环保实践也绝非仅是“政治正确”那么简单,仅仅用“政治正确”来衡量西方环保政策往往会陷入片面和偏激。西方环保是融合了政策约束、经济利益、社会共识与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转型推进。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学习;同样,通过玛曲治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环保的高效落实和全民参与也是值得西方借鉴的。只是不知道,西方人有没有这个雅量。
这么多年过去了,瑞典环保女孩格蕾塔应该已经长大了吧?
在公路边,玛曲的公益广告路牌上赫然写着——“爱护环境也是一种修行”。车速快我没能拍下来。我想这句话主要是提醒游客的。当地汉藏群众早就知道这个道理。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