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跳舞我就跳
发布时间:1752227195448
1752227195448
来源:欧洲时报
欧洲时报
作者:马林
浏览次数:
评论:0
【欧洲时报马林图文视频报道】男孩女孩的“巴郎鼓”舞刚刚跳完,一下子从欢快激越的状态又回到了懒散打闹的放松态。卓尼县艺术团主持人郭彦彪还在为接受采访时被打断一下子没了状态而懊恼。
我问老郭:“巴郎鼓舞孩子多大学习比较合适?”
老郭缓过神来:“巴郎鼓舞多小的孩子,多老的老人都可以跳。只要他喜欢跳。”
老郭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巴郎鼓舞已经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打磨。真正的巴郎鼓舞非常简单,左右垫步就是基本舞蹈步点。小孩步幅小,老人动作慢,都没问题。只要有跳舞的心情。
图为演员表演“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流行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东部藏巴哇、洮砚两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在这里,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有跳舞的心情。
巴郎鼓舞,藏语称“莎姆舞”,意为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吐蕃古老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其使用的特殊道具——羊皮鼓尤具特色,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浪鼓,根据其击打的方式和形状故称其为“巴郎鼓”舞。追溯“巴郎鼓”舞蹈的渊源,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有“披发跣足,敲击枯木兽皮作舞”的习俗。当地的藏族先民,在沿袭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又继承了吐蕃宗教法舞击乐的样式,创造了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作为他们祭祀五方神灵、庆贺五谷丰登,载歌载舞的伴奏道具。当地习俗,每年正月初五为莎目的起日(始跳),正月十五为歇日(结束),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供起。
“巴郎鼓”舞源于古羌人原始祭祀活动中“披发跣足,敲击枯木兽皮作舞”的习俗。
在这里,“巴郎鼓”舞以一种散漫悠闲的方式传承着,虽然有文艺团体在精雕细琢能登大雅之堂的“巴郎鼓”舞,但更多的时候,在广场上,人们兴之所至,陌生人聚集在一起便跳了起来。不为什么,藏族朋友嘛,我想跳舞我就跳。
(编辑:李非)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