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马林图文视频报道】拉卜楞寺前的广场,天空盘桓着鹰。鹰在佛教中象征着护法神力、智慧和勇气。他们远远凝视着步入寺中的众生。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的讲解员全部都是寺内僧人。据了解,他们其中很多人掌握多种语言,可以用汉语、英语、日语、蒙语等语种讲解。解说员家样丹巴20岁出家,已有十余年的僧侣学习生涯,他将牵引我们穿越拉卜楞寺的朝暮古今。家样丹巴神情从容沉静,讲解虽然更多侧重文化,但言语明澈严谨,以布法之心解说。
拉卜楞寺讲解员家样丹巴。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拉卜楞寺自1709年创建至今,经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开发,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在其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教学府之一,誉为 “世界藏学府”。鼎盛时寺内僧侣达4000人。
拉卜楞寺。
我们走进藏医学院。家样丹巴介绍说,医学院是由第二世嘉木样大师于公元十八世纪末创建,是拉卜楞寺第二大学院,也是该寺藏医学研习、传播、实践的重要基地。拉卜楞寺医学院的学员必须是受过沙弥戒或比丘戒的僧人。他们绝大多数来自甘、青 、川、藏等地。藏医学院学僧制度非常严格。除了每天的正常授课外,寺内包括活佛在内的全部僧人,从黄昏到零点时分在自己寝室,反复背诵和巩固本月所学的医学知识和将要举行的辩经内容。
拉卜楞寺。
藏医院四围的走廊中彩绘着藏医学的生命树。很多信众在膜拜,游客勿扰。藏医理论的这些生命树也以唐卡等形式传播。
随后,家样丹巴带领我们走进拉卜楞寺时轮经堂,时轮经堂采用藏式平顶建筑风格,正殿东西5间、南北11间,屋顶饰有法轮、阴阳兽、宝瓶等铜质鎏金饰物。外墙用石块砌成,顶部覆盖石板,整体色调以白墙红檐为主,与铜饰形成鲜明对比。时轮经堂主要用于培养天文历算人才及研习《时轮经》。时轮经堂内法座庄严,在家样丹巴的描述中,可以想象从1763年至今习经辩经不断的修行盛景。
走出时轮经堂,迎接我们的是另一位藏族年轻人周华道吉。他是夏河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拉卜楞寺文保修护现场的负责人。他将带我们走进拉卜楞寺建寺300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保护修缮工程——历时13年接近完工的文保修复之旅。
夏河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拉卜楞寺文保修护现场负责人周华道吉。
和家样丹巴的从容相比,周华道吉则有一种干练。他介绍说,拉卜楞寺自2012年启动大规模文物保护工程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16座佛殿的主体修缮已完成15座,完成率93.5%。工程涵盖文物本体修缮、壁画修复、安消防系统升级等八大类项目。7座佛殿的壁画修复及多座建筑的木结构油饰彩绘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安防、消防、电路改造及防雷工程均通过验收,显著提升了文物安全防护能力。此次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佛殿主体、文物壁画、油饰彩绘等方面进行保护性修复,是拉卜楞寺建寺300多年来殊胜之举。
走进刚刚修复完成的嘉木样寝宫,寝宫院落不大,从彩绘到雕栏,几乎看不出新旧之别,浑然天成。
随后,周华道吉又带着我们参观了最后一座正在修复的殿。殿外,工人们在脚手架上劳作,殿内,画工在修补殿顶的彩绘,据说,他在同一个位置上已经工作了一个星期。
文保修护现场。
随后,解说员家样丹巴“接班”讲解,在闻思学院经堂中,他指着殿内的140根立柱让我们猜测大经堂能容纳多少僧人,当我们听到4000人这个数字时,惊叹之余不禁感到恍惚,仿佛300年前诵经之声犹在。
周华道吉和家样丹巴领着我们走的拉卜楞寺两条路线,仿佛是平行空间。哪里是现代,哪里是过去?哪里是新,哪里是旧?谁是僧人,谁是匠人?
那些苦苦传承着拉卜楞寺唐卡的人,那些为了拉卜楞寺这座“世界藏学府”中的7万册古籍四十年不间断整理并致力于古籍数字化的人。他们和周华道吉、家样丹巴一样普通,他们的讲述同样平凡而专注。他们的身影汇聚在一起,向拉卜楞寺投射着无论古今的虔诚。
(编辑:柳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