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正在进行中。一批新兴特色专业崭露头角——人工智能专业、现代家政专业、宠物专业等。随着专业类别增多,专精度增加,中国学生们可选择的专业范围也随之增大。有学者指出,未来,高技能岗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会显著增加。
多所高校本科扩容,瞄向新兴“前沿领域”
近日,恰逢中国高考填报志愿的日子。今年中国各大高校在新兴专业的设置上出现不少新变化,在培养方式上也呈现更多创新特点。中国多所“双一流”高校瞄向“人工智能(AI)”“新兴前沿领域”等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扩招150人到500人不等。
中新社报道,人工智能与教育培养相关话题热度近日持续居高不下。3月初,一则“人工智能专业在校生仅约4万人,中国AI人才缺口达500万人”消息,吸引广泛关注,“构建AI人才新生态”等声音渐出。
随后,相关政策指引备受瞩目。“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等,均被列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3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扩招。
梳理各校扩招通知,多数扩招名额集中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热门、新兴学科。“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等表述也成为高频语句。
“高校加大国家急需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方向的本科招生,不仅有助于缓解人才短缺问题,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还有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投身其中,推动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冯宗宪表示。
“以后的AI人才,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经济、艺术、心理学,甚至哲学。”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对“AI+”发展有更多期待。
“人工智能时代,所有专业学生都应具备人工智能素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洪军表示,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多类型人才支持,包括研发类算法工程师、数据工程师,“AI+X”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如AI+制造、AI+医疗、AI+金融等。
当下,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招聘会正火热展开。据多家媒体近日报道,算法工程师、AI大模型应用研究员等岗位,招聘人数多、薪资高。AI人才正成为招聘“香饽饽”。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2月,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岗位招聘同比增速分别为46.8%、40.1%、5.1%,平均招聘月薪均突破2万元人民币。
北京《经济参考报》近日刊发报道,指出产业“新需求”推动高校“新供给”。各大高校积极扩招相关专业,也是“为了进一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表示,未来,高技能岗位的需求会显著增加。“‘AI+X’(如AI+医疗、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市场热点。”
民生需求催生宠物、微短剧等特色专业
除了AI专业,还有一批新兴特色专业崭露头角。它们打破常规认知,却紧密贴合新生需求,为考生提供新的职业方向。
中新社旗下公众号国是直通车报道,家政学专业近年来也备受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负责人指出,找好家政服务员难的问题长期制约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在养老、育幼服务需求释放和国家推动下,家政学专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河南省家庭服务业协会执行会长王瑜表示,把家政学大学生等同于“高级保姆”是对现代家政行业的误解。为此,吉林农业大学便成立了全中国高校首个家政学院,开设家政学概论、家庭心理学等核心课程。
宠物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宠物”本科专业。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宠物经济产业规模达5928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8114亿元。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刘国世称,在庞大市场的撬动下,全国首个“宠物”本科专业在中国农业大学落地。“宠物”专业学名为“动物科学(伴侣动物方向)”,其是伴侣动物营养与饲料、新品种培育、繁殖生理、福利与行为等方向结合的新兴专业。该专业学生将学习犬猫行为学、宠物美容与健康、赛马概论等课程。
除此之外,因铺垫少、反转多、“爽点”密集等特点被网民奉为“电子榨菜”的微短剧,近年来也逐渐走进高校的招生简章。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9.7%。从用户规模、市场缺口和产业效益来看,微短剧已非简单娱乐产品。去年,郑州市提出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影视编导教研室主任张永强介绍,学院在政策支持下,经了解学生需求、市场行情及业界学界专家论证,尝试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微短剧方向),并邀请业界专家授课。但综合专业边界、未来前景等因素,此方向25级招生可能会调整为“智能影像专业”。此外,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也积极探索开设微短剧培训班、编剧进修班等。
微专业为学生提供试错可能性
随着专业类别增多,专精度增加,学生的成长路径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在报考时,学生的专业筛选成本也随之增加。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沈文钦指出,由于大学专业体系和中学差别很大,一级学科就有100多个,很多学生在大学前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也很难在中学阶段就确定自己的兴趣。
北京《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微专业则在本科阶段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低成本试错的可能性,可以将其看作普通学位和双学位专业的折中。今年3月,中国教育部发布“双千”计划,推动高校开设1000个微专业。各地高校都新增了一批聚焦前沿科技、产业需求和交叉学科的微专业。例如今年,北京科技大学首届13个微专业正式开始招生,名额共计480人。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早在2021年便发布了“AI+X”微专业,让各专业学生更加丝滑地“拥抱AI”。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指出,微专业不是完整的“第二主修”,而是一组围绕某项核心能力或特定议题精心打包的课程。微专业通常包含4至6门课程、十几学分,历时一年完成,并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高校通过这种小而精、灵活机动的专业模块,让学生在原有专业之外获得另一种能力。
复旦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本科生院副院长石磊将微专业形容为仅本校认可的“小而精的双学位”。每个微专业约15学分,保持轻量化。微专业并不授予学位,学生凭微专业经历可以在就业和本校保研时获得一定简历加成。“在复旦,微专业大都是往届学生走过的‘蹊径’。比如曾有中文专业的学生选了人工智能方向的选修课,最后考上了该方向的研究生,在当时这属于小众,但学校把这条路做成微专业,蹊径就变成了通途。”
但有受访者指出,低门槛的微专业若缺乏质量把控,容易沦为“兴趣班”。北京某“双一流”高校一位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表示,她去年秋季报了该校数据科学学院大数据实战的微专业课程,第一学期开了统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原理和实操,但课时有限,老师也教得并不细致,大部分知识在网络公开课里都能学到,学生完成作业也很不积极。
为了避免微专业沦为“鸡肋”,郭英剑认为,需要将微专业构建成兴趣的探索空间,具备灵活的退出机制,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专业“试水”。
(编辑:申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