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人才体系是为工业时代所设计的,它能够应对后工业时代AI驱动的世界吗?”6月27日,在2025全球人才峰会上,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主席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在开幕式发言中抛出了这一核心议题。
西蒙认为,20世纪的主要特征是资本流动,而21世纪的标志应当是人才流动。面对AI带来的深刻变革,需要思考如何塑造并驾驭这些变化。
对此,他提出:“这就需要像技术变革一样大胆的监管创新、重建人才流动信任的跨境合作、能够预见变革而非被动应对的战略远见。”
6月27日,在2025全球人才峰会上,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主席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致辞发言。(朴落沐/摄)
据《全球人才流动趋势报告2025》数据显示,全球数字经济规模预计从2021年的38.1万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53.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将达45%。报告同时指出,尽管自动化技术可能替代约30%的职业活动,但也将创造1.3亿个新岗位。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总干事王辉耀根据《全球人才流动趋势报告2025》数据,强调了AI人才的流动趋势,“当前数字经济人才流动越来越大,包括AI领域。现在全世界50%的AI人才是华裔,美国30%的AI人才也是华裔。”
6月27日,在2025全球人才峰会上,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总干事王辉耀发布《全球人才流动趋势报告2025》。(朴落沐/摄)
丹尼斯·西蒙进一步表示,中国AI技术、机器人与量子计算人才将成为助力中国平稳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他们能够借助科技力量持续保持高生产效率,甚至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这场技术革命恐怕并非如多数人预期那般充满挑战。”
针对如何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驻华高级顾问海博(Tamas Hajba)提出了三点关键建议:“首先,国际社会在AI人才方面进行合作,将使世界上每个国家受益;其次,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应促进人才在各国间更自由地流动;第三,在不同的AI体系之间建立合作,是确保AI最终惠及全球各国和社会的途径。”
“AI已经并且正在加速重塑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包括人才流动、培训、技能等,因此,我们可以依赖AI。但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教会不同世代的人如何正确地‘依赖’AI。”海博(Tamas Hajba)总结道。
据了解,本次以“智汇全球,才赋未来”为主题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幕。论坛汇聚了多家国际组织、联合国相关机构等代表,以及全球知名高校、跨国公司等,共同探讨AI时代的全球人才发展新路径。
(文/朴落沐)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