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戴胜编译报道】凭借专用基础设施和指数级增长,中国正在重新定义其进入太空的方式,进军一个由创新和大规模生产驱动、规模超过3030亿欧元的市场。
意大利Adnkronos网报道,中国航天企业星河动力(Galactic Energy)近日成功完成第五次海上连续发射。
该次任务于5月19日在中国东部山东省附近海域进行,火箭成功将四颗卫星送入轨道。从沿海发射平台到卫星入轨部署,新一代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活动正在重新定义中国进入太空的方式,其特点是更高的发射频率、更高的精度和更突出的创新能力。借助这一发展势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正步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这一趋势由技术突破、不断增强的发射能力以及加速建设的空间基础设施所驱动。
文章指出,火箭、卫星和发射场构成商业航天产业的三大核心支柱。随着中国首个专用于商业任务的发射场于去年投入使用,中国商业航天生态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已然就位,为全面一体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中国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在2025年进行首飞。卫星领域,千帆星座(Spacesail Constellation)等巨型星座项目持续发射升空,小型卫星需求则呈爆发式增长。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3030亿欧,蕴含巨大潜力。
星河动力执行总裁夏东坤表示:“太空是尚待开发的关键资源,我们对未来市场持积极乐观态度。”
2024年,中国政府在其工作报告中将商业航天产业列为“新增长引擎”。北京、上海等城市迅速响应,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快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步伐。在被称为“北京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160多家航天企业集聚成一个不断扩大的产业集群,其中商业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5%。
随着中国商业航空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市场力量与政府支持政策之间的协同正在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超过500家,轨道运行中的卫星数量也在持续稳步增长。
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商业卫星公司正在走向规模化、低成本制造的道路。在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台州市的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Geespace)的超级卫星工厂内,智能网络系统协调着设计、研发、生产、测试和运营的每个阶段。一颗完整的卫星经过60多道装配工序才得以组装完成,但生产周期缩短至仅仅28天,生产速度提高了10倍,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在卫星制造领域,商业航天企业低成本、批量化生产的优势正进一步凸显,”银河航天科技有限公司(GalaxySpace)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表示,“卫星的研制正从少量定制模式向规模化生产转变,能够像生产电脑一样生产卫星已经走入现实。”
(编辑:夏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