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法国知名设计师品牌维罗妮克·勒鲁瓦(Véronique Leroy)将一件件结合了法式设计与中国黎锦纹样的服装带上巴黎国际时装周的舞台。6月9日,参与“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走进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探索黎锦背后的故事。图为黎族传统船型屋。(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秋狸 摄)

“波隆!”(黎语槟榔之意,表问候)一踏入景区,黎族阿婆用黎语热情迎接游客。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是中国首家民族文化型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黎苗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主题。图为黎族阿婆唱山歌对游客表欢迎。

游客在此可以体验“品茶、吃槟榔、喝山栏酒”黎家待客“三步曲”、欣赏黎族婚礼、陀螺特技表演等黎族原生态体验项目。图为华文媒体代表、外籍主播沉浸式体验黎族婚俗。

景区还集中展示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藤编传承人手指翻飞;鼻萧与山歌演唱者音调悠扬;展馆中陈列的“龙被”和树皮布制品,更是让游人惊叹不已。

景区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专注织锦的黎族阿婆。在游客的注视下,老人们席地而坐,两腿并拢伸直,脚和腰部共同将正在织的线扯直,不同颜色的细线在手中上下翻飞,精美的图案渐渐浮现。

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品史上的“活化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目前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续已超过3000年。对于黎族女子来说,织锦是成人前的一门必修课。但织一件精美的黎锦服饰往往要花费数月,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项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

为助力保护千年黎锦,多年来,槟榔谷搜寻和保存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等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内先后建立起黎族非遗手工技艺传习所、苗族扎染坊,通过非遗研学实践活动和旅游趣味体验,不仅给周边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而且年轻一代能将前辈非遗匠人的技艺薪火相传。图为外籍主播体验扎染。

同时,景区采取了灵活就业的模式,让周边村民既能在景区发挥特长挣钱,又能兼顾家庭和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拓宽了增收渠道,实现了“旅游+富农”的双赢。图为外籍主播学习用树叶吹奏。

如今,在槟榔谷内,二十多名纹面阿婆是景区最珍贵的“瑰宝”。她们边织锦,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互动,有时走上演出舞台表演舂米,偶尔又在黎族婚俗表演中客串,每天都过得热热闹闹。图为81岁的符金花老人,她拥有在黎锦上织出人物故事的绝技。

“我在槟榔谷学习传统银器制作技艺,我在,祖先的图腾就在。”“我在槟榔谷学习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我在,黎锦就在。”只要展示还在,这一段民族记忆就在。”在槟榔谷的招牌项目——大型原生态黎苗文化实景演出《槟榔·古韵》中,黎族年轻人的表达令人动容。随着槟榔谷景区发展的越来越好,如今,越来越多的黎族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学习祖辈的技艺,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