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英媒:在签证收紧阴影下,中国留学生在挑战中前行

【欧洲时报李阔编译】近年来,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不断蔓延至教育领域,特别是针对中国赴美留学生的签证限制愈加严格,引发广泛关注。据路透社报道,随着美国强化对中国学生签证的限制政策,数以万计的中国学生正面临不确定的未来。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保持希望,努力寻找实现学术梦想的路径,展现出中国青年在逆境中的坚韧与坚持。

路透社报道,美国加强国安审查后,大批中国理工科申请者的签证被延迟或补件。一名获加州大学博士录取的社会学研究生莱尼坦言,自己已等待数月,“我们感到无能为力,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等待。”尽管如此,莱尼仍未放弃希望,同时也积极探索欧洲、香港和新加坡等其他选择。她表示:“美国的学术质量确实顶尖,我们也理解他们的安全关切。但希望这不是全面排斥中国学生的理由。”

《金融时报》的报道中,一位即将入读哈佛大学的中国学生曾因学校被短暂剥夺项目认证而被拒签,所幸禁令被法院叫停后,她的签证最终得以批准。面对波动的政策,这位学生依然乐观:“我建议准备出国的学生备好B计划,但仍对未来抱有希望。”即使面临反复无常的政策变化,中国学生并未放弃留学梦想,而是主动调整规划、寻找更多元的升学路径。

政策的不确定性也让一些原本计划长期留在美国的中国学生重新评估方向。据BBC报道,一位已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博士后研究员,仅因其硕士就读于军方背景的研究机构,就被无理由拒绝入境。他无奈地说:“乳腺癌研究与国防毫无关系,却仍被怀疑。

这种误解令人沮丧。”类似情况在申请理工科领域的学生中也频繁发生,有教授甚至直言“我们现在很少录取中国学生”,体现出某种制度性偏见。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学生仍旧以坚韧的精神力争上游。在路透社的报道中,专家指出,中国学生占美国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研究生的16%,为美国科技和教育领域贡献巨大。数据显示,2023年,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超过500亿美元收益,其中54%来自中国和印度。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对留学生的认知也在发生转变。BBC报道中提到,有回国学生感受到海归身份在就业市场不再具备显著优势,甚至受到某些误解。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正在将海外学到的知识与中国本土发展需求结合,积极投身科技、教育和产业建设之中。正如一位心理学专业的申请者所说:“我感觉自己就像时间车轮下的一粒沙子,但我不会放弃,我相信自己的价值。”

当前的挑战也促使中国学生更加多元地选择留学目的地。据《金融时报》援引百度指数的数据,近年来“赴美留学”的搜索热度明显下降,而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教育咨询机构指出,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学生和家庭更为理性和成熟的决策倾向。

多家英媒均指出,签证政策走向仍取决于中美互动,但面对不确定性,中国青年选择以韧性与务实应对,用行动证明“我们是求知者,而非旁人想象的角色”。中美关系或许仍有波折,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青年用坚韧、智慧和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价值与力量。未来,他们无论身处世界何方,都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