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黄骞仪编译】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与技术封锁,中国不甘示弱,推出新一轮制造业战略大计,冲刺全球高端产业链制高点。强调自主创新,锁定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向世界宣告“中国制造”再次升级。新计划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更激烈阶段。
据《经济学家报》报道,近年来,中国通过高储蓄率支持产业升级,持续提升技术和设备水平,逐步攀升全球产业链的价值环节。
该报援引彭博社独家报道,如今,中国政府正筹备新一代“制造业战略”,作为对美国加征关税及“战略脱钩”政策的回应,目标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领域。
这一计划预计周期为十年,或将更名以缓解国际压力,但其核心目标坚定不移:中国不仅要保持产业实力,更要跃升至全球技术制高点。知情人士向彭博社透露,尽管美国敦促其转向消费驱动型经济,但中国仍不会放弃制造业的控制权。
新战略与2026年启动的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密切相关,政策制定者意在保持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约为25%,尽管西方国家频繁要求中国增加内需减少出口。中国内部讨论曾考虑设定消费增长目标,但由于缺乏有效工具刺激家庭支出,最终未被采纳。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强化制造业自主。中国领导人2025年年5月视察河南轴承工厂时强调:“必须坚持制造业核心地位,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这表明中国将强化技术主权,应对美国、日本、荷兰等国施加的出口限制。
国产芯片设备成国家安全关键
其中,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突破方向。中国目前高度依赖国外先进光刻机等制造工具,限制了芯片产业的发展。彭博社指出,打造自主芯片设备产业已被视为国家安全问题。尽管面临制裁,中国在部分关键技术上已取得显著进展。
据彭博社经济与情报数据显示,中国在原“制造业2025”计划涵盖的13项关键技术中,已领先全球5项,接近领先7项。以2025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的DeepSeek公司为例,彰显了中国技术实力提升的典范。
虽然中国曾在国际场合表达愿意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但结构性竞争不可避免。美国财政部长表示双方有意寻求经济“再平衡”,但特朗普政府持续推动制造业回流,美中经济模式分歧明显:美国强调消费拉动,中国坚持生产和投资驱动。
中国经济格局与战略应对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占GDP比重仅约40%,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60%以上。相反,工业投资约占GDP的40%,几乎是西方国家的两倍。这种经济结构差异是美中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之一。
尽管中国领导人公开表示希望促进消费,但实际政策仍聚焦制造业升级,新计划将重点扶持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光伏等新兴产业,强化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此外,中国还利用资源优势应对外部制裁,如限制关键稀土出口,以此作为反制手段。
中国发出的信号是力图实现2049年建国百年时,打造世界一流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国坚持工业比重,与西方强调消费转型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对中国来说,工业不仅是财富和就业的基础,更是国家战略自主权、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的支撑。
该制造业新计划将成为中国未来政治经济周期的重要支柱,预计于2026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正式公布。中国政府借此传递明确信号:面对美国遏制,中国绝不后退,加速前进。
(编辑:李璟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