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生态环境部5日发布《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全国生态质量指数(EQI)范围为59.62至59.95,生态质量保持二类,表明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
全国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约319万平方千米
中新社报道,2024年,全国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95,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公报显示,2024年,31个省份中,生态质量一类的省份有黑龙江、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9.1%;二类的省份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重庆、西藏、陕西和青海等,占陆域国土面积的45%;三类的省份有天津、上海、山东、河南、甘肃、宁夏和新疆,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5.9%。
中国拥有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岛、海湾、红树林、珊瑚礁、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55364个。其中,动物界73862个,植物界47474个,真菌界27807个,原生动物界2566个。
公报显示,全国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约319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304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
警方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
《北京青年报》报道,中国公安部发布消息,近年来,公安机关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盯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区域,连续组织开展“昆仑”系列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打击长江流域污染环境犯罪、打击长三角地区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犯罪等区域会战,以及黄河流域非法采砂、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犯罪活动打击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1月至4月,全国共立案侦办相关案件69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万名;去年以来,公安部挂牌督办大要案件230余起。
据介绍,工作中,公安机关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建立生态警务机制,全面构建专业带动、全警行动、部门联动、群众发动工作格局,对各类破坏环境资源安全犯罪实施精准打击、深度打击、规模打击、联动打击,推动“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斩断犯罪利益链,坚决守牢环境质量安全底线。
公安机关坚持以打造“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牵引,加快催生新质战斗力,进一步健全完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警务协作机制,联打联防联控违法犯罪行为,共同护航高质量发展。
最高法:去年法院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近22万件
中国最高法院5日发布《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4)》,其中显示,2024年,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1.9万件。
这份报告称,2024年,人民法院加大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安全,审结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2.6万件。
在此期间,人民法院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审理,审结环境公益诉讼一审案件4168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审案件246件,判令责任主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共计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5%。
截至2024年底,全国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2424个,从事环境资源审判的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1.6万余人,1700余家法院实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归口审理。
报告介绍,人民法院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工作协同,联合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设立综合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1000余个,携手提升系统保护水平。
最高法当日还发布了2024年度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以及《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4)》“总体观察篇”,系统回顾中国环境司法建设和实施的十年历程,展望环境司法发展新方向。
这份司法发展报告称,2014年至2024年,中国环境资源案件数量呈现出先增后降并趋于平稳的变化特征,环境司法专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环境司法整体上显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专门环境诉讼制度效能凸显,环境司法重点领域持续发力。
(编辑:李朔)
